固摄培本法治疗肺癌转移
2021.10.08固摄培本法治疗肺癌转移
王英1,刘晓莹1,张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要: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病中的特异性因子,常与风、火、痰、瘀、寒、湿等致病邪气错杂而生,构成肿瘤的复合病机,不断促进肿瘤的增长、复发与转移。肿瘤类疾病病程中存在“散”与“失固”的矛盾,一方面是正气的耗散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另一方面是正虚导致正气失于固摄。因此,针对性地采用收敛、固摄的方法,即固摄法,符合肿瘤性疾病正气耗散及癌毒扩散的根本病机。临床上常用药物包括:Ⓒ五味子、酸枣仁、白芍、乌梅等酸味药;Ⓒ牡蛎、文蛤等咸味药;Ⓒ乌贼骨、赤石脂、龙骨、椿根皮、芡实等涩味药;④小茴香炭、杜仲炭、芍药炭、醋大黄等某些烧炭存性或醋制药;Ⓒ其他补益药,如冬虫夏草、黄芪、桑螵蛸、白果、蛤蚧等。
关键词:肺癌;癌毒;固摄培本法;肿瘤转移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学认为,肺癌应归属于“咳嗽”“咯血”“胸痛”“肺积”“息贲”等范畴,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应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原则。外因多为六淫邪气、烟毒等有害物质侵袭,内因则为饮食失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内外因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损害脏器,导致脏腑功能障碍,气血阴阳失调,寒热虚实夹杂,湿痰瘀毒胶结,酿生癌毒聚于胸中,日久则形成肿块[1]。因此,肺癌的主要发病机制不外乎虚、毒、痰、瘀。肺癌晚期可以发生多脏器、多组织的转移,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及财产安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5%~50%。肺癌作为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在明确诊断的同时约有20%的患者查出脑转移,更有数据表明,小细胞肺癌患者死亡病例的尸检中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高达80%,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进展治疗过程中约有30%的患者发生脑转移。除脑转移外,骨转移在临床上也很常见,约有一半患者会出现身体多个部位的骨转移。肺癌骨转移早期一般缺乏典型临床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一般可通过骨同位素扫描发现病变的骨骼。肺癌骨转移并非威胁生命的直接原因,但其转移灶多发且多为溶骨性破坏,若肿瘤转移部位在机体的承重骨,例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多会出现骨质的破坏,严重者会出现瘫痪等不良后果。故在临床上,若发现肺癌骨转移应及时治疗,以缓解疼痛,预防以及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肿瘤的侵袭、转移是当今肿瘤研究中的难题之一。笔者深入研讨肺癌癌毒转移的传舍理论,并提出了针对肺癌转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现论述如下。
1 癌毒
1.1癌毒与癌毒产生的机制
《说文解字》言:“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中从毒。”“毒,厚也”,形容作用剧烈;“害人之草”,则说明是一种致病物质;“往往”,形容生长茂盛;“从中从毒,”指有剧烈致病作用的草。中医学中的毒邪包含多种意义,一般认为任何能造成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的内因及外因均可称之为毒[2]。对于癌症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近代部分医家提出了癌毒一说。癌毒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毒邪理论,《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王冰曾注言:“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金匮要略心典》言:“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癌毒的产生过程复杂多变,但据历代医家记载,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邪毒外客,张士舜[3]认为,癌毒具有内生性。其指出癌毒为内生之病邪,非外感之邪,是患者机体内正常组织在特定条件下经某些因素诱发而成。《灵枢·百病始生》言:“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九针论》言:“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客观阐明了四时八风之气,寒、热、风邪之毒等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从而致癌的病机。二是气滞郁毒,《名医指掌》言:“膈病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膈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狭窄,不能宽畅,饮则可入,食则难入,而病已成矣。”《格致余论》中有言:“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历代医家认为“噎膈”“乳岩”等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七情郁毒关系密切。三是饮食酿毒,《济生方》言:“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妇人良方大全》言:“妇人癥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故名曰癥。”饮食不节及多食膏粱厚味等均可致脾胃损伤,酿毒于体内,导致肿瘤的发生。
1.2癌毒与恶性肿瘤
毒邪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在癌症疾病过程中具有特殊性,临床上可称之为癌毒[4]。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病中的特异性因子,常与风、火、痰、瘀、寒、湿等致病邪气错杂而生,毒因邪而异性,邪因毒而鸱张,二者相生相长,构成肿瘤的复合病机。顾伯康[5]言:“肿瘤赘生于人体,坚硬如石,形状不规则的称为岩(癌)。”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经络阻塞,脏腑功能障碍,出现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相互交结,直接或间接导致肿瘤的发生。孙秉严[6]言:“癌毒是体内的致癌物”,当患者机体内癌毒出现并进一步聚积,加之外界七情、六淫、劳伤等诸多因素的交杂、影响,便为机体发生癌变的直接动机。周仲瑛指出癌毒的产生大致有三个途径:一为经六淫邪气过甚转化而形成;二为外邪内侵,酝久生毒而成;三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常而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产物不得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酿生癌毒,进一步造成癌变[7]。关于恶性肿瘤的病理过程,有“总由癌毒留著某处为先”的说法[8]。孙桂芝指出疫疠之气、六淫、七情等各种致病因素相互错杂、和合,会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机体气血运行失常,痰瘀毒聚,酿生癌毒[9]。李忠等[10]、程海波等[11]指出癌毒的基础是机体正气不足,加之多种致病邪气如六淫、七情、饮食失节等侵袭并相互作用,造成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经络以及脏腑功能障碍,病理产物不断积聚,日久酿生而成。陈锐深认为肝癌的主要因素是外邪入侵,日久则邪聚毒结,出现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阴阳不和,导致机体气滞血瘀、痰气凝聚等,变生癌毒[12]。
1.3癌毒的致病特点
对于毒邪的致病特点,有“邪之凶险者谓之毒”一说。《金匮要略心典》言:“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说明了毒邪的致病特性。周仲瑛指出,癌毒一经形成,就会蕴结体内,因其性乖张跋扈,不仅掠夺机体精微物质以自养,而且会耗伤人体正气,造成“邪更盛,正愈虚”的局面,最终结果是五脏六腑功能障碍、经络气血阻塞不通,进一步诱生痰浊、瘀血、热毒、湿浊等诸多病理产物,耗伤机体气阴[7]。程海波等[11]指出,癌毒性乖戾,阻碍经络气血运行,津血留结,化生痰瘀。痰瘀与癌毒相搏结,日久形成肿块,瘤体一经形成,则疯狂夺食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以自养,大量耗伤机体正气。朴炳奎指出肿瘤的特性为:侵袭性、进展性、消耗性、转移性、致命性[13],充分表现了毒的特性。黄学武[14]认为癌毒的致病特点为“经久潜伏、黏附胶结、猛烈伤正、顽固难愈[15]。”李忠等[10]认为,癌毒与单纯的六淫邪气、内生五邪有所不同,是各种内外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毒邪,癌毒的主要特性为耗伤正气与扩散邪气。恶性肿瘤的病理产物以痰瘀为主,癌毒致病必然依附痰瘀而形成,耗伤精血以自养,并随患者体质、病位、病势而发生改变,临床上证类表现多端,最终导致邪毒伤正,因病致虚。另外,癌毒也可以与痰、瘀搏结、凝聚,于至虚之处停留滋生,亲和相关脏腑,不断促进肿瘤的增长、复发与转移[16]。张士舜[3]认为,每个机体内均有癌毒存在的可能,癌毒是否致病与机体正气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凡是能引发癌症的因素中一定含有癌毒,正气亏虚是癌症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癌毒则是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2 癌毒传舍理论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本质之一。《黄帝内经》将转移称之作“传舍”,“传”指癌毒在原发部位外发生传播、扩散;“舍”则有居留的含义,是指癌毒扩散于相应部位,并形成转移瘤[17]。“邪气淫,不可胜论”,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传舍,恶性肿瘤的传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传舍性为癌毒的重要特性,是导致癌症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癌毒的传舍只作用于患者本人,不会传舍给其他人。
癌毒的产生与转移均本于正虚。在肿瘤的早期,正气旺盛,毒邪虚衰,癌毒蕴结,气机升降出入受到阻碍,癌毒与痰瘀相互搏结,形成肿块;肿瘤中期毒邪旺盛,正气亏耗,气血经络阻塞不用,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表现为各脏腑的病变,如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等;肿瘤晚期则以正虚为主,机体正气不足,气血化生乏源,精、气、血等精微物质耗伤严重,机体失去濡养,癌毒流窜,病灶广泛,步入损途[18]。肿瘤的转移分为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以及种植性转移,淋巴管、血管本身是人体的正常的通道系统,在病理状态下才会成为癌细胞转移的通道。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为癌毒传舍的主要途径。《灵枢·百病始生》言:“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虚邪”可经由腠理、络脉、经、输、伏冲之脉、肠胃、募原之间、脉,最后形成“积”。
3 固摄培本法在肺癌转移中的应用
正气亏虚、毒邪内伏,日久则易发生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造成癌毒发生扩散,转移至他处。若癌毒内伏于肺脏,发为肺癌,毒邪旺盛而肺之精气失于固摄,癌毒伴随气血经络达至他脏,即为肺癌发生转移。肾主纳一身之气,若机体肾气不固则会使五脏之气失去摄纳;脾主统血,若脾气虚则血失其所统。因此,脾、肾二脏气虚最容易使癌毒随经络或者血脉发生流窜。气虚则气机失调,癌毒停留发生郁结,日久在本脏气失其固摄的状态下,经络气血发生流窜并停留于他脏,最终形成他脏转移。
肿瘤类疾病病程中存在“散”与“失固”的矛盾,一方面,正气的耗散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另一方面,正虚更致正气失于固摄,这是其重要的特殊性。《黄帝内经》言:“散者收之”,针对性地采用收敛、固摄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即为固摄法。“固”为使之巩固、坚固之意;“摄”,一方面为摄纳离散脱失物质,另一方面为摄护、摄养之意。简言之,固摄法就是在治疗上采用具有收摄、收敛、固涩等作用药物来治疗正气有形或者无形的消耗、散失以及邪气(主要指癌毒)侵袭、扩散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采用固摄法符合肿瘤性疾病正气耗散以及癌毒扩散的根本病机,也就是所说的“关门杀贼”,这与“闭门留寇”相异。固摄法在治疗恶性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固摄机体正气,减少机体正气的消耗;二是固摄癌毒,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或转移。临床上固摄法常用的药物包括:Ⓒ五味子、酸枣仁、白芍、乌梅等酸味药;Ⓒ牡蛎、文蛤等咸味药;Ⓒ乌贼骨、赤石脂、龙骨、椿根皮、芡实等涩味药;④小茴香炭、杜仲炭、芍药炭、醋大黄等某些烧炭存性或醋制药;Ⓒ其他补益药,如冬虫夏草补益肺肾之气,黄芪补中固摄中气和卫气,桑螵蛸补益固摄肾精,白果、蛤蚧收敛固摄肺肾之气。在具体临床应用中,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病变脏腑部位、病情轻重而辨证用药。
4 结语
癌毒病机理论是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病中的特异性因子,其与痰、瘀相互搏结形成肿瘤。因此,肿瘤的核心病机为痰瘀郁毒。同时癌毒作为致病因素,在疯狂夺食机体精微物质的同时,大量消耗机体正气,进一步加重对机体的损伤。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上应更注重解决癌毒这一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结合临床经验,中医辨证与辨病相互结合,扶正祛邪,固本培元。肺癌的转移是一个由多因素、多方式、多机制共同参与的十分复杂的过程,固摄培本法仅仅是抑制肺癌发生转移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可采用多种治法相结合的方式,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理气解郁的同时,配合扶正培本、抗癌祛毒,以便更全面地发挥固摄培本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健,庞德湘.庞德湘自拟肺金生方治疗肺癌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2,31(9):666-668.
[2]李佃贵,朱峰,刘建平,等.浊毒论治探讨[J].山西中医,2008,24(11):2.
[3]张士舜.胃癌中医研治集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53.
[4]常富业,王永炎.中风病毒邪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3-6.
[5]顾伯康.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5.
[6]孙秉严.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5.
[7]陈四清.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肿瘤经验[J].新中医,2004,36(2):7-9.
[8]赵智强,李嘉.略论周仲瑛教授的癌毒学说及其临床运用[J].新中医,1998,30(10):6-7.
[9]闫洪飞,卢雯平,石闻光,等.孙桂芝教授治疗消化道肿瘤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8(1):46.
[10]李忠,刘丹,刘杰,等.肿瘤中医“耗散病机假说”的建立和固摄法的提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41.
[11]程海波,吴勉华.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50-52.
[12]胡艳.陈锐深教授治疗肝癌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40(10):12.
[13]周雍明.朴炳奎教授辨证求本治疗肺癌学术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33.
[14]黄学武,代兴斌.癌毒诊治探讨[J].新中医,2008,40(11):6.
[15]黄云胜.从癌毒论治肺癌浅析[J].陕西中医,2005,26(10):1077.
[16]周仲瑛,程海波,周学平,等.中医药辨治肿瘤若干理念问题的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01-104.
[17]常中飞,胡秀敏,陈培丰.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恶性肿瘤转移新学说—“经络转移学说”[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67-169.
[18]赵智强,吴勉华,周仲瑛,等.周仲瑛辨治消化系统肿瘤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杂志,2013,54(14):1186-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