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张伟教授 科学研究 详细

从“瘀”“毒”论治间质性肺疾病

2019.11.10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从“瘀”“毒”论治间质性肺疾病
    王灿  张伟


【摘要】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瘀”“毒”为患不仅是本病形成的重要原 因,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伴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本文试从“瘀”“毒”为切入点, 对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分以论述,以期为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药治 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化瘀解毒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类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变化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临床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 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 氧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 体的总称⑴。由于其病机的复杂性与病因的多样性,现代 医学在临床上对其缺少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在中医学中 又缺少其对应的疾病名称。现多有学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将 其归为“肺痿”及“肺痹”的范畴,通过临床表现,发现本病与 “瘀”“毒”有着密切联系,从“瘀”“毒”的中医理论为出发 点,临床上加以辨证论治,常获得较好的疗效。


1间质性肺疾病病因与'‘瘀”“毒'‘密切关系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在内因上 《辨证录》曰:“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肺气受伤 而风寒湿之邪遂填塞肺窍而成痹矣。”肺气虚则气、血、津液 输布不畅,滞而为瘀。外因中以毒邪最为显著,《素问》中提 到“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常把由外而来 侵袭机体并造成毒害的一类病邪称为外毒邪,不同的毒邪其 侵入人体的途径也不一样,其形成常与时令、气候、环境有 关,但从皮毛和口鼻而入伤人。如湿毒、风毒多从皮肤侵入, 热毒、燥毒、火毒多从口鼻侵入。除此以外,有一些其他的特 殊致病因,可以归于外毒的范畴,常包括各类气毒、水毒、食 毒、药毒、漆毒、虫兽毒等⑴。这类环境毒邪伤人,无论正气 是否亏虚,感之均损伤正气。

2间质性肺疾病病机与“瘀”"毒”关系密切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机中“瘀”“毒”致病占主要地位。瘀 又可以分为“血瘀”和“痰瘀”。肺“朝百脉”,主气聚血,使全 身气血得以输布,循环往复。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曾记载“言脉气流运,乃为大经,经气归宗,上朝于脉,肺为 华盖,位复居高,治节由之,故受百脉之朝会也。由此故肺朝 百脉,然乃布化精气,输于皮毛矣”。故王冰认为肺主治节, 百脉朝于肺。肺病则肺朝百脉不利,气机郁滞血脉不畅,故 而瘀血则成囱。肺脉瘀痹,则百脉受阻,不能输注于皮毛, 由此可见肺对于血运的意义十分重要。间质性肺疾病作为 一种慢性疾病,常起病隐晦,又延绵不断,追其宿根常与“痰 瘀”有关,痰凝气道,气机不畅,则患者可见胸痛、胸闷憋气、 气短等症。
    史大卓等四认为瘀邪是病发有形的顽灶,而“毒邪” 是病情转化、恶化的关键。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言: “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毒邪可分为 外毒与内毒,“内毒”是指因气血运行不畅,脏腑生理功能改 变,以致机体内产生的生理、病理产物未能排出体外,瘀积于 体内而变。间质性肺疾病之初,可因外感外界的有毒气体, 而致肺失宣降,肺络闭塞,后随着病情进展,五脏失调,津液 停聚、气血瘀滞、疏通不利,痰瘀阻于肺络,气机调畅不达,外 邪引动内毒遂发为本病;或因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脏腑衰 弱,痰瘀之毒易于集聚,后因外邪引动内毒发为本病.


3从''瘀"“毒"解析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
3.1瘀邪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上,瘀邪致病的间质性肺疾病的表现以劳力性 呼吸困难最为常见且常伴有咳嗽、乏力、气短,其体征主要为 浅快呼吸,双下肺具有明显的爆裂音(velcro啰音)。从血 瘀、痰瘀分开来看,其中痰瘀属阴邪,易袭阴络,故起病隐袭, 早期多表现不明显,待病症显露时,多已迁延沉痫。其中痰 瘀病邪入络,循络趋里入深的特点,正符合间质性肺疾病渐 进性加重的表现⑴。另一方面痰瘀致病多端、症状繁多,表 现不一,内至脏腑,外达肌表,时发为结缔组织病变,病位广 泛、病症繁多。血瘀致病的间质性肺疾病常以易疲劳感,唇、 指紫紺及杵状指(趾),指尖肌肤甲错,目、鼻、口咽干燥的表 现为特点,故间质性肺疾病临床常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常 见技工手、干燥症、皮肌炎等患者。
3.2毒邪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
    毒邪致病有其特有的特点,其一是毒邪会产生病理产物 致病缠绵不断,也需要有形之灶,而瘀血、痰凝、肿块就是很 好的病理产物,而这些病理产物作为内毒性的物质,会进一 步促使病情的发展,同时也让病因变得复杂起来,不利于诊 治。其二是毒邪具有顽固性,牵连不断的特点,感受毒邪后 具有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常规辨证,难以奏效;病势缠绵,发 病时间较长,病位深沉等表现特点3〕。特点三是机体易受 毒邪损害,肺毒其恶劣之性是指肺毒不仅伤及肺的功能,还 会造成人体形质上的病变。轻者表现为纤毛形态和运动的 改变甚至部分纤毛的脱落,更严重的会表现为充血、水肿、纤 维蛋白的渗出、胶原含量的增加以及瘢痕形成,严重者主要 以肺气肿、肺气囊、纤维增殖灶和纤维化为表现,最终会因肺 脏正常的生理结构的改变而出现脏腑虚损的征象。

4化瘀解毒法贯穿间质性肺疾病始终
    “瘀”“毒”不仅是病因,而且贯穿间质性肺病的始终, 虽同为“瘀”“毒”致病,但在不同的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 证候。疾患初期,多因本虚而外感于毒邪,见咳嗽咳声重 浊,痰稀色白或痰黄黏稠难出,喘息胸满、喘促气急等症, 咽痒鼻塞,甚则鼻翼煽动,因痰阻气道、瘀而化热,证属痰 瘀阻肺。随着疾病的进展,肺泡炎症反应逐步演变为慢 性,肺泡结构破坏且逐渐严重而不可逆转,随后成纤维细 胞活化并伴有组织纤维增生,胶原组织断裂,肺泡膈破坏, 形成囊性变化。由痰入血,由血人络,在这一时期,患者常 见气短、憋喘,咳嗽,神疲乏力,还多见周身皮肤硬化、肤色 暗褐、指端青紫、口唇紫紺,证属血瘀阻肺,血瘀日久而化 为窠囊。在间质性肺疾病的终末期,肺泡结构完全损害,代 之以弥漫性无功能的囊性变化。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动则 气喘,杵状指,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常死于呼 吸衰竭或(和)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上多见于气短、乏力、 畏寒、自汗盗汗且日常活动受限等症状。中医认为,由于久 病,患者肺气虚衰,《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五藏相通,移 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肺虚及肾,母病及子, 肾者气之根也,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肾气虚不能纳摄,气 浮于上,以至虚喘动甚mi。根据临床症状分析,不仅中医 证型可以反映“瘀”“毒”在间质性肺疾病的不同阶段,高分 辨率CT对于“瘀”“毒”的不同阶段鉴别也有一定的参考意 义。其中有临床观察表明气虚痰瘀证以网格状、磨玻璃影、 支气管血管间增厚为主要表现,而气虚血瘀证以网格状、 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间增厚为主要表现外,多见蜂窝状 影、囊泡状影的影像学表现mi。刘贵颖'“I认为,弥漫性肺 间质性病变初期以磨玻璃影为表现为主,病理上主要是炎 性渗出性改变,在此阶段,患者主要表现为痰热、痰瘀的证 候表现,网格影为表现的患者,病程较长,临床证候表现上 仍以痰热、痰瘀占大多数,不同的是在此阶段有瘀血表现 的患者明显增多,占到所纳入患者总数的56. 3% o高分辨 率CT也进一步佐证了“瘀”“毒”贯穿于间质性肺疾病的始 终,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而表现不同程度上的加重,遂化瘀 解毒作为治疗大法应贯穿始终,初期以化痰行气为主,中 期以活血解毒为主,终期以滋阴解毒为主。

5化瘀解毒法在间质性肺疾病上的运用
    元代朱丹溪对于痰瘀兼夹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较深的 认识,在《丹溪心法》中言“疲挟瘀血,遂成窠囊”,指出了“窠 囊之痰”的病机在于瘀毒互结〔⑶。每当瘀邪、毒邪交织时, 多伤及脏腑,若血逸于脉道,机体器官得不到濡养,脏腑功能 障碍。一方面阴伤血滞,凝而为瘀,另一方面,气滞血行不畅 而为瘀,化聚为毒。根据其病机,治疗上常以行气解毒、活血 解毒、滋阴解毒三种方法为主。
行气解毒法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重要治法,治疗上可配 疏肝行气药,如郁金、柴胡、香附等以助血运。气行则血不 滞,血运通畅则痰瘀不结,毒邪不生,若兼夹热毒较甚者,可 用鱼腥草、猫爪草等。痰毒重者,则以化痰解毒为主,用药以 半夏、陈皮、浙贝母、茯苓、桑白皮清热化痰、解毒等。血瘀致 毒为主者,可用蝶蚣、全蝎等虫类药物,舒经活络以促血运, 还可加莪术、延胡索、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类 药物31。
活血解毒法在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中也能取得较好 的效果,年老体虚,脏腑功能衰退,久病入络,病理产物以瘀 血为主,因此血瘀是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理环节。治法则 以活血化瘀兼以泻肺利水为主。临床用药上除以活血化瘀 类药物外,常配以草苗子泻肺利水。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 瘀,泻肺利水的功效。水液输布通畅,不聚而为痰则气血畅 通,经血不滞,故用泻肺利水类药物,且葦苗子又有促进气管 表面的纤毛运动,兼利祛痰。
滋阴解毒法对于久病至络,伤及脏腑,耗伤阴液的患者 常收到不错的疗效,肝肾阴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瘀毒为 因常致血液黏稠,血行不畅,化而为瘀;瘀血内阻,津液停聚, 痰浊内生,气机受阻,故郁而化火;痰瘀火热,蕴积不除则毒 邪乃生,损伤肺络。滋阴解毒在用药上常以地黄、枸杞子,首 滋肝肾之阴,黄苗、葛根、川萼、水蛭、地龙、山楂益气生津、活 血通络,清热解毒方面以黄苓、金银花、蒲公英为主,诸药合 用,兼具滋阴、行气活血、解毒功效歩]。
6结语
    “瘀”“毒”在间质性肺病中广泛存在,且与间质性肺病 的关系紧密,既是致病之因,也是疾病之结果,贯穿着疾病发 生的全程,无论是在早期的感邪,还是慢性进展期以及终末 期,“瘀”“毒”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治疗中,应尤其注 意化瘀解毒类药物的应用,且应根据分期阶段的不同,而应 用不同证型的药物以求效佳,以期为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药治 疗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心月,贾新华,张伟,等.间质性肺疾病病因探析[J].中医 研究,2012,25(7):1-2.
[2]贾新华,陈宪海,张伟,等.肺纤维化从“痹”论治[J].中医药 信息,2013,30(2):1-3.
[3]武维屏,赵兰才.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证治探析[J].中医杂志, 2002,43(5) :325-326.
[4]张弘,杨瑞超,夏永良,等.浅谈肺纤维化中医病名的归属 [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3):210-211.
[5]李运伦.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J].中医药学刊,2001,19 ⑴:4445.
[6]何森,陈寒,彭青和,等.从肺朝百脉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 :90-92,
[7]史大卓,徐浩,殷惠军,等.“瘀”、“毒”从化一心脑血管血栓 性疾病病因病机[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 (11 ): 1105-1108.
[8]刘晓明,张伟.张伟教授信痰、瘀、虚、毒论治间质性肺疾病的 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3) :706-707.
[9]郭蓉娟,王椿野,赵振武,等.痰瘀致病的新认识[J].环球中 医药,2013,6(2) : 114-116.
[10]赵智强.略论周仲英教授的毒邪学说及临床应用[J].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 : 170-171
[11]姚小芹,冯淬灵,武维屏.武维屏从病、证、症辨治间质性肺疾 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2):104-107.
[12]张心月.血瘀贯穿间质性肺疾病始终探析[J].中医研究, 2013,26(2):1-2.
[13]章九红,李文泉,张镭,等.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候与影像学 特征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 78-80.
[14]刘贵颖.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影像、肺功能与中医证型分布的 临床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5.
[15]林巧云.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及学 术思想研究[D].南京浦京中医药大学,2017.
[16]魏征,张俊萍,蔡小平.化瘀解毒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4) :406M063.
[17]邓奕辉,邓靖溪,陈懿,等.滋阴活血解毒超微中药方对脑缺 血大鼠凝血酶原和蛋白酶激活受体-ImRNA表达的影响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 :2816-2820,
[18]崔忠,梁直英,董竞成.活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 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 (4) :327-329,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