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张伟教授 典型医案 详细

悬饮 病案2

2022.09.21
来源部门:

病例1:

门某某,男,64岁。初诊时间:2022年7月18日

主诉:咳嗽伴右胁肋胀痛、头昏神疲2月余。

病史:咳嗽两月余,先觉头昏神疲,微咳,右胁肋胀痛不舒,起初未影响起居生活。继则咳嗽加剧,胁肋胀隐痛,于当地卫生院给予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内服止咳化痰剂,用药两天,不见效,反而不能平卧,平卧气喘加重。胸透示“右侧第3肋以下呈一致性混浊,横膈运动消失”,诊断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积液)。门诊症见:咳嗽,咳时右侧胸胁肋作胀,痰色稀白,夜间不能平卧,平卧时觉气机不畅,伴有低热,体温常稽留在37.6-38.0℃,精神疲乏,口淡无味。舌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痰饮内停

诊断:中医  悬饮

       西医  渗出性胸膜炎 胸腔积液

治则:清热化瘀除痰

张伟教授仔细问诊后,结合影像学表现,建议患者行胸腔穿刺。经抽胸水,抽出血性液体,胸水常规检查发现不典型癌细胞。鉴于患者体虚,张伟教授遣方如下:

方药:黄芪五子汤。黄芪30克,葶苈子12克,白芥子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橘红络各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鱼腥草30克,7剂。

二诊:服上方7剂,贴合病机,身热已退,咳减尿多,略能平卧,精神仍差,饮食略增,前方颇合,效不更方。上方继服7剂。

三诊:经服黄芪五子汤14剂,症状渐趋好转,嘱X片复查,再拟第二步拟方。X片复查示:右侧第3肋以下成混浊阴影,横膈运动消失。提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尚有少量胸腔积液。

处方:黄芪30克,葶苈子12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杏仁10克,薏苡仁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橘红络各5克。7剂。

四诊:一般情况尚佳,嘱再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可能性。外院检查后均诊为:“渗出性胸膜炎”。处方作膏方常服。

处方:制潞党参180克,炒白术150克,茯苓150克,橘红络各90克,甘草90克,黄芪90克,葶苈子180克,白芥子150克,苏子150克,车前子150克,桃仁150克,红花150克,冬虫夏草150克,山楂150克,神曲150克,百部150克

                                              制膏方,早晚各一剂

结语:自此,精神、食欲如常,体质亦逐趋恢复,X片复查示:右侧胸膜增厚。

评析:渗出性胸膜炎,中医称为“悬饮”,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胸阳不振,痰热蕴结,水湿挟瘀停滞而成。本病例证为湿热挟瘀蕴结,饮流胁下。张伟教授用黄芪五子汤,方中葶苈子能泻肺利水,剂量必须在10克以上;白芥子能祛痰化饮、散结;车前子、苏子、莱菔子,三药均能止咳、利尿、降气、化痰,五子配合应用,有相得益彰之效。重用黄芪,既可以增加病人机体抵抗力,而更重要的是与五子合用,可以促使五子发挥效能而不伤正气;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鱼腥草、橘皮、橘络清热、化痰、活络。在症状稳定的基础上,制膏方常服,膏方中以异攻散健脾化痰;黄芪五子汤以肃清余邪;冬虫夏草、冬花、郁金、山楂、神曲等利肺和胃,使机体逐步得到恢复,病邪逐步清除,从而使胸水吸收。

 

病例2:

郑某某,男,27岁。初诊时间:2022年1月12日

主诉:咳嗽、咳痰7日余,加重3天。

病史:患者因气候剧变感冒后出现剧烈咳嗽,痰多气急,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动则尤甚,病情来势不清。于我院其他门诊诊断为风温痰热,留恋肺络,清肃之令不行,以化痰清热宣肺之品,如淡豆豉、杏仁、橘皮、竹茹、黄芩之类,连服3日无效。门诊症见:患者咳嗽连声不断,并伴呼吸时胁肋处痛楚,气急痰声,发热不退,观其胸部状态,胸高膨胀,按之疼痛倍增,舌苔黄白,脉浮滑而数。

张伟教授四诊后认为此病在皮里膜外肿胀,即西医所谓渗出性胸膜炎,触诊患处有水声。治以宣畅气血,宣解化痰,助阳扶正之品。即柴胡、麻黄、桂枝、附子合三子养亲汤法。

方药:柴胡9克,麻黄6克,桂枝9克,炒白芍9克,附子14克(包煎),磁石30克(包煎),白芥子9克,莱菔子9克,紫苏子9克,制南星9克,川贝母9克,姜半夏9克,橘红络各9克。此方为温散化痰佐以强壮之品,有消炎化痰吸收浆液之功效,而促使疾病痊愈。服1剂后,热稍退。2剂后,咳嗽爽,次数少,痰出较顺,胸胁之通大减,患处肿胀已消失大半,再连服4剂,病愈,后以温阳滋阴之剂调理善后。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