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薛一涛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伤寒论》学习心得

2021.05.26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伤寒论》心悸病证辨治特点探微

 

《伤寒论》398条,有关“心下”病证的条文约有51条,占全部条文的12.8%。其分布主要在太阳病下篇22条,阳明病篇16条,其余太阳病共7条,太阴、厥阴篇共6条。可见心系病证实为《伤寒论》中最为多见的病证之一。在心系疾病的诸多症状中,仲景独对心悸一证特别重视,

    诸多条文中,涉及心悸一证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64:“发汁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杜枝甘草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纵观《伤寒论》中对心悸一证的阐述,主要是从八纲辨证、气血阴阳的角度对心悸一证进行辨证。总结了心悸一证的病机:

1.心阳虚损

    64提示发汗过多,因致剧烈气冲心悸的证治。桂枝适用于不论是汗、吐、下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大伤,气上冲是重要的特征。凡因虚而气上冲者,桂枝均为主药。所谓气上冲者,其实就是汗、吐、下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大伤。桂枝甘草汤的主要作用是降冲镇悸。桂枝、甘草均属补心气,温心阳之品,《内经》中亦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2.心气不足

    49条,“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解”是指表病使用下法后,出现身重心悸的,不能再用药发汗。如果人体机能本身能自己排汗,那么表证自解。提示我们表证不可轻用下药,如用下药,则损伤心气,心气不足则悸。身重,是内有水气的反映。心悸,则是用了下法后内虚,再加上内有水饮而出现的症状。这是属于内虚而有水气,这时,应温里而利水。而不能用发汗的办法。

102条,小建中汤证,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伤寒二三日”,是指太阳病伤寒经过了二三天的时间。“心中悸而烦者”,它的前面省了用麻黄汤发汗后,表仍不解。即是说原本是太阳伤寒的,用麻黄汤来发汗,发了汗,但表仍不解,这时需用桂枝汤。由于用麻黄汤发汗太过,津液损耗,所以出现心悸而烦的现象。因为这时表还没解,所以要用桂枝汤;又因为发汗过了头,津液损耗,所以倍用饴糖养胃生津。

3.阴阳俱虚

炙甘草汤是一个补血为主,补气为辅的药方。以胶、地、麦、麻、枣补血,以人参补气,以桂枝温阳行滞。因此,这个药方实际上是一个补血剂。实际上,炙甘草汤不但能补血,还有补气,有温阳,有通滞。领会这个方的要义,对我们治病有很多的帮助。如血虚重,要重用胶、地、麦、麻、枣;如果气虚,则要重用人参、黄芪,用补中益气汤等。如果内寒,要重用桂枝,必要时还要加姜附、细辛。有血瘀的,可酌加当归、丹参等去瘀之药。

4.阳虚水泛

    轻证者可用茯苓甘草汤,重证者宜真武汤。阳虚水泛证是由于心肾阳虚,阳不化水,使水气内停而致病。水气凌心则心下悸;上犯清阳则头眩;阳虚不能温养四末则见肢厥、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证。前方以茯苓健脾益气,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桂枝温通阳气,;生姜温通中气、散水气;甘草配茯苓补益中焦之气,配杜枝、生姜则温阳以化水。真武汤组方特点是以附子温肾助阳,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茯苓、生姜温散渗利,使水有所出路。诸药相配,温肾助阳行水,为治阳虚水泛之重证。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