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学习心得3
2021.05.09《内经》对脑的认识
《内经》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其对脑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并对其生理作用已有足够的重视。首先从胚胎发育上就观察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进而在解剖形态上观察到头颅之内充满脑髓,指出“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同时,在生理上脑既得先天父母之精而形成,出生之后又需后天水谷之气以滋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流经脑室脉络丛,分泌而产生脑脊液,脑脊液能营养脑细胞,并带走代谢产物,所以说五谷之津液补益脑髓是有根据的。根据脑的生理特性,《内经》作者将其划归为奇恒之府。由于《内经》作者将阴阳学说广泛运用于中医理论中,因此,《素问·解精微论》说:“脑者,阴也。”《素问·五藏别论》则说脑“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即是说脑髓实质是象地而属阴的,有形质必有其功能。眼是机体中较为复杂的感觉器官,现代医学认为眼睛视物是视神经传人大脑而产生的映象。《内经》虽然认为眼目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但也认识到眼与脑的密切关系,谓眼在解剖上“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如人在卒然见非常处时,会发生目眩神荡的现象。乃“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人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大惑论》)。眼系包括视神经,目眩乃眼系将所观得的外象反映给脑府而产生的异常感觉。《素问·脉要精微论》称眼为精明,而谓“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张隐庵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也。”五脏六腑之精气既上注于目,亦上奉于脑,这是目与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万物由眼系反映给脑,脑神分析之、判断之,才能别白黑、审短长。这就是后世学者所谓之识神的体现(但却说识神发于心),实质上是脑髓神明的作用。但脑的这种任物感知、存思、分析、判断的神明作用必须是建立在脑髓精气充实健康的基础之上的。若精气虚衰,则神思不明,以至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出现判断思维的错误。故《灵枢·海论》又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明确论述了脑髓虚实从而影响脑神有余不足的症状。脑髓外有坚固之头颅以保护之,不容邪侵。《素问·刺禁论》说:“腑有要害,不可不察⋯⋯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针刺入脑则立死,说明脑为机体最重要之生命中枢,邪不能容,容之则髓伤,髓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