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经痛”析
2022.07.22DOI:10.16294/j. cnki. 1007-659x. 2000. 03. 007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OM
“逆经痛”析
王东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要]“逆经痛"是《古方汇精》中记载的中医病名。特点为婚后患痛经,并发不孕,其病因病机为经前及经期同 房,震动血海,损伤冲任,导致瘀滞凝结。认为“逆经痛”与现代医学子宫内膜异位症相符合。"逆经痛”一病的记载要 早于Rokitansky首次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逆经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冲任损伤;血瘀
[中图分类号]R271.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2000)03-0181-03
ANALYSIS OF PAIN DUE TO RETROGRADE MENSTRUATION WMNG Dong-mei (Affiliated Hosp. .Shandong Univ, of TCM,Jinan 250011 .China)
[ABSTRACT] Pain due to retrograde menstruaton is a disease ent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described in Hight Lights of Ancient Formulas- The disease is marked by the presence of dysmenorrhea after marriage ,accompanied with sterility,caused by impairment of Chong and Ren and disturbance of the uterus due to sexual intercourse just before or during menstruation which leads to blood stasis in the uteru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pain due to retrograde menstruaton is a disease similar to endometriosis in western medicine. This is showed previously in ancient TCM theory,which is dated earlier than Rokitansky who discovered the disease.
[KEY WORDS] pain due to retrograde menstruation ;endometriosis ; impairment of Chong and Ren ?blood stasis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现代医学疾病名称。从目前 报道治疗本病的文献看,均认为祖国医学中没有与 本病相对应的病名,在历代医籍中也难以找到确能 证明即是本病的有关论述,根据症状及其体征,将其 归属于中医的痛经、不孕、症痕、月经不调范畴°~吼 在《古方汇精》山一书中,卷三“养脂丸”条有“逆经 痛”一病的记载,该条全文如下:“凡闺女在室行经, 并无疼痛。及出嫁后,忽患痛经,渐至滋蔓,服药罔 效。此乃少年新娘,男女不知禁忌,或经将来时,或行 经未净,遂尔交媾,震动血海之络,损伤冲任,以致瘀 滞凝结,每致行经,断难流畅,是以作疼,名曰逆经 痛。患此难以受孕。医不明此,猜寒猜热,论虚论实, 混治无效。惟投以此方多神应,痛止经调,俱得产育。 养麦五升,淘去灰,晒燥,磨,筛去粗皮,取净面听用。 养麦补冲任脉络,且兼化瘀滞。画边胭脂二两,此系 苏木、茜草、红花,佐以乌梅煎染绵茧而成。取其温润
[收精日期]1999-11-18
[作者简介]王东梅(1958—),女,山东龙口人,山东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妇科学的研究.之气,威而不猛。右将画边胭脂,煎浓汁,捣和养麦净 面为丸,如桐子大。每早服五钱,开水下。忌食猪肝、 羊血、糟醋。'‘在清•王松堂所著《经验各种秘方辑 要》中亦有相同的记载。分析此段论述,笔者有以下 认识。
1 “逆经痛”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符合
根据《古方汇精》一书的描述,可知“逆经痛”的 证候特点是未婚时无经行腹痛,婚后发生痛经,并逐 渐加重,同时患此病后难以受孕。这与现代医学论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有痛经(多为继发性和 进行性加剧)及不孕(发生率为20%〜66%)是一致 的。
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有 子宫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化生、淋巴及静脉播散和直 接移植等学说。其中以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最具说服 力,已被广大学者所公认。该学说认为,月经期脱落 的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 种植生长,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后动物实验和临
181
2000年5月
床对此业已证实。《古方汇精》指出“逆经痛”的病因 病机是新婚缺乏经期卫生知识和性知识,在月经将 来潮或经期有性生活而震动血海之络,损及冲任,导 致瘀滞凝结,由此造成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和不孕。 如果说在无其他因素作用的情况下,经期脱落的子 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经输卵管逆流入盆腔,那么在 经期性生活无疑会使这种“逆流”更加严重。前人将 这种经行腹痛定名为“逆经痛”,以别于一般的痛经, 这里的“逆经'‘指的应是经血的逆流。现代医学亦认 为经期性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不无关系。 1962年Brzezinski等发现,以色列妇女中子宫内膜 异位症的发生率很低,并将这归因于这个国家特殊 的社会、宗教之下的卫生情况。他们特别引证了以色 列关于严格的月经和婚姻的法律,它禁止避孕,禁止 月经期及月经刚净时性交,以及禁止任何妨碍月经 畅流的因素,这些对防止月经倒流可能有重要作 用⑴。也就是说,避免经期性生活可以降低子宫内膜 异位症的发生率。
纵观《古方汇精》中的这段文章,不过200余字, 却将“逆经痛”这一疾病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治法 方药、药物的制作、用量用法和宜忌做了较完整的论 述。结合现代医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 及症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前人命名为“逆经痛”的 疾病与现代医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符合。当然,如 同现代医学没有一种学说能圆满解释所有部位的子 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样,“逆经痛”亦 不是包括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全部症状和体征,但 从祖国古代医籍看有痛经、不孕、症痕和月经不调的 论述,笔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归属中医学范畴 时,以《古方汇精》记载的“逆经痛”较上述病症更为 确切。
2 “逆经痛”的提出要早于Rokitansky发现子宫内 膜异位症
《古方汇精》作者为爱虚老人,成书年代不详,乃 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由京江尊仁堂刊行施送。 在该书的凡例中指出:“是编所录之方,具悉参考诸 书,择其善本,详加校订,以免讹错……”养脂丸的论 述究竟出于哪一年代哪本著作尚不清楚,原载著作 亦可能佚失,但根据此凡例看,肯定要早于1804年。 而Rokitansky首次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是在 1860年Sampson提出经血倒流和子宫内膜种植 182
第24卷第3期 学说是在1921年「%本病常伴有不孕亦是以后逐步 被认识的。可见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要比Rokitansky 至少早50多年。虽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前 人不能像今天一样有先进的诊断技术和研究方法, 但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已对本病有了较完整和 正确的认识,并为我们今天研究攻克这一妇科疑难 病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目前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前人治疗“逆 经痛”的法则基本一致
祖国医学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 皆起于胞中,对维持正常的月经和孕育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冲脉与胃经和肾经交会,既有后天水谷精气 的充养,又有先天肾气的相资。张景岳谓:“冲脉为月 经之本。”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凡女人月水, 诸络之血,必汇集血海而下。血海者,即冲脉也,男子 藏精,女子系胞。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任脉主一 身之阴经,总司人体精、血、津、液,为妊养之本。”“逆 经痛”一病正是由于经期同房,震动血海,损伤冲任, 使冲任失于流畅,导致冲任瘀阻,血瘀胞脉。故瘀阻 不通所致的继发性痛经和不孕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 现,其证属本虚标实。根据这一病机,前人立方养脂 丸,药物组成有养麦面和画边胭脂。据书中记载,养 麦有补冲任兼化瘀滞的作用,画边胭脂中苏木、红花 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药物,茜草行血化瘀。可见该方 功能补冲任,活血化瘀,为攻补兼施之剂,且补而不 滞血,攻而不伤正。
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是近 十几年才见诸国内各期刊的。从这些报道来看,对该 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属中医的血瘀证C1'3'7]o异位内 膜出血即所谓“离经之血”口3"9],离经之血积聚则 成为瘀血,瘀血阻滞少腹、胞宫、胞脉,从而产生一系 列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1986年中国 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 议制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标准中,指出本 症为血瘀证。有作者根据临床观察,看到单用活血化 瘀治疗本病疗效不显著、不稳定,认为本病“肾虚是 本,而出血粘连阻滞经脉造成局部症块是标,或 指出本病病机属“肾虚血瘀”山],亦有人认为“血瘀 肾虚”是基本病理皿,及“冲任虚瘀”是一种辨证分 型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 果。根据这些报道不难看出,目前中医药治疗子宫内
膜异位症的法则与前人是基本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王大增,王祖倩,俞超芹.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 症[J]•中医杂志.1992,33(11):33-
[2] 刘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实用妇产科杂 志,1987,3(4):205.
[3] 曹玲仙.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口)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3):36.
[4] 裘吉生主编.珍本医书集成-方书类(甲)[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5. 81.
[5] 赵充译.子宫内膜异位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5.
[6] 王淑贞主编.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749.
[7] 蔡小弥,孙廷慰,蔡庄,等.子宫内膜异位症辨证施治43
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4)=12.
[8] 戴德英.中药口服、外敷、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3):34.
[9] 瞿晓竹.蔡小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J].中医杂志, 1991,32(11):15.
[10] 田映碧,王文杰,孙维纲.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分析 [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33.
[11] 戴德英,叶静雯,陈伟,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40例临床小 结及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88,(1):14.
[12] 李祥云,刘健,胡晓梅,等•补肾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5):292.
(本文撰写承蒙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郭 瑞华副教授的帮助,在此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