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名称源流和理论内涵考述
2022.07.23“月经”名称源流和理论内涵考述*
王子璐1 王雁飞1 师伟2# 李广文2 王东梅2 刘金星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山东 250014 ;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 : 在中医古籍中“月经”称谓繁多且含义各不相同,梳理月经的称谓及内涵的变迁脉络,对于正 确理解文献中月经的理论内涵意义重大,通过查阅中医经典著作及各时期与中医妇科相关的重要 文献,收集总结月经的名称及释义,归纳整理出不同文献中月经名称所承载的 4 种不同理论内涵: 胞宫出血现象、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女性经期所排出血液以及运行于体内营养机体的精微
物质。
关键词 : 月经名称; 源流; 古籍; 考述 doi : 10. 3969 /j. issn. 1006-2157. 2021. 03. 006 中图分类号 : R271.11
Ancient names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menstruation”*
Wang Zilu1, Wang Yanfei1, Shi Wei2#, Li Guangwen2, Wang Dongmei2, Liu Jinxing2
( 1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250014, China ;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250014, China)
Abstract : There were many terms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to refer to menstruation in ancient books on Chinese medicine. To sort out the changes in the names of menstruation and their connotations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menstruation in medical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reviews a wide range of literature ranging form the four major TCM classics to important literature related to TCM gynecolog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llects and summarizes the nam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menstruation, and identifies four different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names of menstruation in different literature. Some names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of uterine bleeding, some emphasize the periodic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of uterine bleeding, some refer solely to the blood discharged during menstruation and others mean the fine substances that run in the body to nourish the body.
Keywords : name of menstruation ; origin ; ancient books ; textual research
Corresponding author : Shi Wei, Ph.D., Chief Physician, Master’s Supervisor.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4. E-mail : sw19781214@ 163.com Funding : Shandong Taishan Scholar Project ( No. TSQN201909185), Workshop for Inheritance from National Prestigious & Senior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pert Li Guangwen, Development Project of Workshop for Inheritance from Shandong Province Prestigious & Seni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Wang Dongmei ( No. 2019),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No. 81873330), Shando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 ( No. 2017-070), 2018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ne Medicine Clinical Features
王子璐,男,在读硕士生
# 通信作者 : 师伟,男,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 妇科血症与痛症研究,E-mail : sw19781214@ 163.com
* 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No.TSQN201909185),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李广文传承工作室,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王东梅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873330),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7-070),济南市科技计划( No.201907106),全国中 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2018)
Conflicts of interest : None
月经这种女性独有的生理现象,对于女性的健 康意义重大,月经疾病也是妇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医古籍记载了许多月经相关理论与疾病内 容。 由于月经涉及女性生殖器官,且古人认为女性
月经期 间所排出的血液为不洁的象征, 《本 草 纲
目》[1] 中就有“女人入月,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为 其不洁,能损阳生病也”的记载,所以在书写医书和 记录医案时往往在行文时用词委婉隐晦。 随着中医 学的发展,月经名称和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理解 其所指代的含义,对于古籍的阅读理解十分重要,本 文按照时间顺序对历代妇科重要医书文献进行考 证,力求对“月经”名称和所指代概念的演变源流进 行分析描述,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文献研究提供参考。
1 中医经典中关于月经的记载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重要理论基础, 《黄帝内 经》《神农本草经》及《金匮要略》中都有月经相关的 记载。
1.1 月事、月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素问 · 上古天真论篇》提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
子。”为后世女性生理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将
“天癸”“月事”与月经联系起来。 王冰注解[2] “月 事”为“常以三旬而一见”, 十日为一旬,三旬一见符 合正常的女性月经规律,且在后文也有 “月事不来” 和“月事衰少而不来”的描述,可见“月事”应是指女 性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 ; 在《素问 ·阴阳别 论篇》中用“月”对月经进行了简称,将女子不能正 常行经的疾病称为“女子不月”。
《神农本草经》记载中也称月经为“月”,在药物 白垩条目下见到“女子寒热癥瘕,月闭,积聚”;水蛭 条目下见“主逐恶血,瘀血,月闭”。“月闭”一词中 “闭”用作“月”的谓语解为闭塞不通之意,应是指代 女子月经不行的疾病,而“月”则应作为女子胞宫出 血现象的代称来解释,也可视为月经一种名称。
无论“月事”或 “月”都使用了 “月”的概念,应 是月经这一现象“三旬一至”的时间规律,符合月象 盈缺的周期,故以“月”代指月经,强调月经“周而复 始”的特点。
1.2 经水、经
《金匮要略》[3] 中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关于 妇科疾病阐述更为全面,对于月经的称谓也与上述 两书有所不同,原文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
为诸经水断绝”称月经为“经水”, 下文“经一月再见 者,土瓜根散主之”则简称月经为 “经”。 后世朱丹 溪在书中写道 “经水者,阴血也”, 将经水解释为阴 血,再联系文中 “经水断绝”及 “经一月再见”, 此处 “经水”与“经”应是指女性经期中所排出血液之意。
以上中医经典中,虽未见 “月经”之名,但出现 以“月”及“经”指代月经的用法,尽管各自内涵略有 不同,也奠定了中医古籍中对 “月经”称谓的基本形 式,为后世医书指代月经提供了借鉴基础。
2 魏晋时期
2.1 《脉经》中月经称谓众多,首次使 用 “月经”
之名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4] 首次使用了 “月经” 之名,其在“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中提到 “病 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 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虽然《脉经》首次使用 “月 经”的称呼方式,但是书中并未统称为“月经”,甚至 鲜有使用。 全书中仍有许多关于月经的其他名称 , 可分为以“经”字为首和以“月”字为首的两类名称 。 2.1.1 经脉、经血、经月
《脉经》第二卷中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篇”中的 “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溺血,宜服朴 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使用了 “经 脉”和“经血”两词,通过其 “针关元”的治疗方法和 “经脉不利”“下去经血”的前后文联系,可以看出两 词应是用以代指月经,其 中 “经 血”应 是 “经”与
“血”联用,指月经期间女性阴道所流出的血液。 后
世《诸病源候论》[5] 所载: “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 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也有着类 似的用法。 而后的第四卷 “辨三部九候脉证篇”记 载了“经月不利”一病,使用了 “经月”一词来指代 月经。
2.1.2 月使、月信、月水
《脉经》第六卷 “月使不来,来而频并”的原文 , 称月经为“月使”; 在同一卷“肝足厥阴病证第一篇” 中,使用了“月信”来称呼月经: “女人月信不来,时 无时有。”书中第十卷中记载: “前 如 外 者,足 太 阳 也。……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 脏闭。”称呼月经为“月水”。
《脉经》首次使用“月经”之名,虽然此处“月经” 文字与今日相同,但通过联系上下文章段落及结合古 人的书写方式,其内在含义与现代仍有所差异。 在 “辨三部九候脉证篇”中就提到“脉来至状如琴弦,苦
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此处“经月不利”与上文“月 经不利”文法语境相似,故可认为, 《脉经》中“月经” 应是文言文中同义连用的写作方法,是将前人所说 “月”“经”两字连用而成。 且全书除此处外仍有诸多 如“月水”“月使”“经脉”等表述,可见“月经”一名虽 首现于《脉经》,但其后一段时期并未得到广泛使用 , 其含 义 也 与《黄 帝 内 经》之 “月”与《金 匮 要 略》之 “经”相似,表示女子阴道出血的现象。
2.2 引申天癸代指月经
南齐《褚氏遗书》[6] 的月经称谓,引申了“天癸” 的含义,褚澄在“精血篇”中写道“一七而阴血升,二 七而阴血溢”, 此处阴血的变化规律与《内经》 中所
提到的天癸变化规律相应,并且在下文中 “然雌鸟
牝兽,无天癸而成胎者,何也?”明确使用《内经》 中 所言“天癸”代指人类女性的月经现象,可见当时医 家认为天癸与妇女月经关系密切。“天癸”一词的 含义也得到了引申扩展,使其与月经中女子流出的 血液相关联。 此书应用 “天癸”一词指代月经的方 法,也对后世医家理解月经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时期的医书传世虽少,但《脉经》首次使用 “月经”之名,为女性这一生理现象提供了一个形象 名称,并最终成为后世应用共识 ; 褚澄所著的《褚氏 遗书》则将月经与天癸联系,在引申天癸含义的同 时为月经的产生、天癸的作用作出了较为朴素的解 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书为后续中医妇 科学关于月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我国妇科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开始 出现妇科的专科分化,月经的名称也变得更加丰富 形象。
3.1 月浣、月候
《诸病源候论》[5] 作为中医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 对于月经的描述除沿用了 “月经”“天癸”及 “经血”
等经典名称外,还出现了 “月浣”“月候”等新名称, 表意更加形象具体。“月浣”一词,孙思邈《备急千 金要方》[7] 也用到 “月浣乍多乍少”来描述 “赤白带
下崩中 漏 下 篇”中月经量不规则的情况,此 处 的 “浣”应解为洗涤之意,能够形象地表达妇女每月行 经,必定要清洁身体衣物的行为。 可以看出此时的 医家在描述月经过程中注重委婉的表达方式。
“月候”一词中的 “候”字, 《说文》 中解释为动 词“伺望也”,也可作名词解释为时节, 《黄帝内经 · 素问》中提到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 时,四时谓之岁”,“月候”一词形象地强调了月经所
具备的周期性及其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要意义。
3.2 月经称谓内涵释义
唐代殷昝所著《经效产宝》作为我国现存最早
的产科著作, 《济阴纲目》[8] 载其曾开创性地对女性 的月经现象进行研究解释,其中记载的“经水者,行 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应用 “经水”来指代 女性经期所排出的血液,并将其看作是身体气血阴 阳的体现、可以营养机体的精微物质,这对月经的内 涵及作用进行的释义,表明了唐代医家开始对月经 进行研究探索,同时也为后世妇科的月经研究提供 了新的思路。
4 两宋时期
宋代“太医局”下属九科的设置,诞生“产科”专 科并促进了妇科的发展,妇科理论专著得以更好的 传世, “月经”称谓也更加丰富。
4.1 经候、红脉、经脉、月脉、经事、血经
北宋《博济方》[9] 中记载的沉香鳖甲散主治 “室 女荣卫不通,经候凝滞”, 称月经为 “经候”, 并在卷 四中提到蓬莪茂散主治“产后血海气虚,腹脏疼痛, 心胸疰闷,每遇红脉行,或多或少,及有块积者”, 称
月经为“红脉”。
随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 中 “治妇人诸疾 篇”收录的大圣散条文中记载 “经 脉 不 调,先 若 重 病”,此处“经脉”结合上下文思考,应与传统概念中
气血运行的通路不同,因月经与气血关系密切,此处 引申了这一气血通路的概念,用以称呼月经。 后世 《圣济总录》[11] 中也用这一名词记载了 “经脉不通”
和“经脉不调”等妇科疾病,
宋代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12] 中记载铅霜可 治疗女性“月露滞涩,心烦恍惚”称月经为 “月露”, 同代张锐所著《鸡峰普济方》[13] 中记载带脉 2 穴可 治疗妇女“月脉不调”,称月经为 “月脉”;金朝刘守 真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4] 中的八物汤主治 “妇人经事欲行,脐腹绞痛”,称月经为“经事”;陈自
明《妇人大全良方》荆芥煮散主治女子“血经不调”, 称月经为“血经”。
4.2 释义月经名称和重视内涵规律
中国现存最早、具有系统性的妇产科专著《妇 人大全良方》 中记载了许多对于月经理论的解释,
《妇人大全良方 ·产宝方》序论将前人所提到的 “月
信”解释为“月水如期,谓之月信”[15],此处 “信”从 文中提到 的 “月 水 如 期”来看应解释为有 规 律,用 “月信”来指代月经,强调了其规律性 ; 同时也可以 从“月水”与“如期”的搭配中得出书中对于“月水”
一词的内涵解释不包括规律性,更加偏向于阴道出 血的现象。
对于“经候”一词, 《妇人大全良方》引用目前散 佚的《王子亨方论》进行解释: “经者,常候也。 谓候 其一身之阴阳愆伏,知其安危,故每月一至,太过不 及,皆为不调。”与前人所用的 “月候”类似,强调了
月经周期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要性。
齐仲甫所著《女科百问》[16] 中也对“经候”作了 相似解 释 “然 经 者,常 也。 候 者,谓候一身之阴阳 也。 经常之气,伺候而至,若潮候之应乎时也,天真 之气与之流通,故一月一次行,平和则不失乎期,所 以谓之经候,又名月水也”, 可见两宋时期的妇科理 论对于月经这一生理现象周期规律的重视和强调。 虽然此处 “经 候”之义与上文相似,但 文 末 作 者 将 “月水”与强调规律的 “经候”相类,这一释义和《妇 人大全良方》中的 “月水”内涵不同,可见此时的医 家已经在对月经称谓的理解诠释中出现了分歧。
《女科百问》对月经的来源及描述也做出了完 善,书中“阳气胜阴,月假多者,当归饮 : 抑阳助阴, 调理经脉。”使用了“月假”来指代月经,也丰富了相 关词语含义。 关于“天癸”一词,书中认为癸为天干 中象征北方的 “阴水”, 而妇人又为 “众阴之所集”, 所以妇人“以阴类阴”与癸水相象,而当女子年至二 七时,冲任经血通盛而下,齐仲甫称之“天真之气殊 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 可见作者认为天癸与女 性月经来源的关系十分密切,肯定了其代指月经的 用法。
5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由于年代较近,众多医书保存良好,中 医妇产专科理论逐步完善汇通,医书中对于月经的 称呼更加丰富。
5.1 经气、血气、血脉、月候血、红铅、月汛、月潮、经
信、潮水、信水、癸水
我国现存载方量最大的著作《普济方》[17] 记录 了许多方剂及主治症状,包含了不同的月经名称,除 大量使用“月水”及沿用前人称呼外, “月水不调章” 中的黄连厚朴汤主治“妇人经气不调”,用“经气”代 指月经 ; 大黄散下方中记载主治“妇人血脉不调,寒 热状似劳倦”, 称月经为 “血脉”。“室女月水 不 调 章”下的泽兰丸方 “治室妇血气不调,止后复来,脐 腹冷痛”中,记载了女性月经不调及痛经的临床症 状,文中“血气”一词,与代指月经相比,似也有 “气 血”的倒 装 之 义,但 细 究 语 境,却 可 以 从 “血 气 不 调”的用法中体会到古人对于月经这一现象与气血
关系的重视。《普济方》作为一本综合历代各家医 方的著作,侧面反映了在中医妇科发展中各医家对
于月经名称的不统一。
明代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1] 更有女性经血 入药的记录,在书中用 “月候血”治疗小儿惊痫,并 记载其被求道术士称为 “红铅”, 用于冶炼丹药 ; 清 代李中立所著《本草原始》也记载了月经入药,在书
中称作“水中金”。
明代医家孙一奎所写《孙文垣医案》[18] “李双 痛风案”中记载其“月汛两月一行,甚少”, 称月经为 “月汛”; 针灸学著作《针灸大成》[19] 中的 “百症赋” 记载“月 潮 违 限,天 枢、水 泉 细 详”, 称 月 经 为 “月 潮”; 赵养葵所著《邯郸遗稿》[20] 中 “调 经 总 论”称 “凡妇女经事,谓之月水,又谓之潮水”, 用“潮水”指 代月经,以上 3 种名称突出了月经如潮汛般循环往 复,周期规律。
龚延贤所撰《寿世保元》[21] “妇人篇”记载 “一 妇人女 子,经 信 愆 期, 以 至 鼻 衄”中 称 月 经 为 “经 信”; 清代医家唐容川所著《血证论》[22] 中称 “月经
名曰信水”,均用“信”字来进行修饰,所指代的应都
是周期规律的胞宫出血现象。
医家柳宝诒所著《惜余医案》[23] “妇人篇”中记 载“癸水参差不期”,用天干中代表阴水的癸水来称 呼月经,也是对于天癸指代月经的一种延伸应用 。 5.2 月经名称内涵探讨
明清医家对于女性月经现象称谓愈发丰富,对 于其背后含义的思考讨论也更为深刻。
5.2.1 名称释义
《世医得效方》[24] “济阴论篇”称“月水者,经络 之余也”“盖 妇 人 以 血 为 本…… 荣 卫 四 体,如 环 无 端,灌注百脉,余者为月候,以时而行”。 校注《妇人 大全良方》[15] 薜己在 “月水不通论”中注解 “经水,
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对 “月 水”“月候”及“经水”的来源解释为经络百脉之余的
阴血,来源于冲任二脉,与乳汁同源。
《广嗣要语》[25] 称 “经者,血也,水也,阴也,假 火色而为赤也,随气而行,依阳以运,……其候以一 月为期,上应月之盈缺,故名月水”, 诠释了 “经”为 “血”、为“水”、为 “阴”, 是一种随气依阳而运行的 阴象的精微物质,以及与月象圆缺相应故而称 “月
水”的周期规律特点。
关于月经一词, 《本草纲目》[1] 中称“月有盈亏, 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 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 《医学入门》[26] 中
称“妇人以血为主…… 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 亏,故曰月经”, 用三旬一循环的月象来描述月经的
周期规律,解释每月一行的生理现象; 《寿世保元》
中则称“何谓之月经? 月者,阴也,经者,经络也”, 用“月”作为阴的意象代表, “经”作为经络的指代, 意在解释月经与阴经联系密切 ; 而《血证论》中又称 “月 经 名 曰 信 水,以五行惟土主信,土 旺 则 月 水 有 信,土虚则失信而漏下,甚则崩中矣”, 借由月经名 称来强调月经的规律与脾藏的功能相关。
可见,明清各医家对于月经内涵解释较前人更 加详细具体,相同名称却可能存在不同含义,故阅读 不同古籍应注意结合上下文综合理解。
5.2.2 月经、天癸之辨
虽然用天癸代指月经的用法在不同时期都屡见 不鲜,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对
于二者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思想 。 《女科经纶》[27] 的“女子月经非天癸之辨论篇”
引用马玄台述 “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 今王冰 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来 反驳前人用“天癸”代指月经和用 “月信”来命名定
义天癸的做法。
薛己也在其《女科辑要》[28] 将天癸与月经分开 讨论: “天癸是女精,由任脉而来 ; 月事是经血,由太 冲而来”强调月经之病应从血论治,而带下之病则 应从精论治。
明清时期书籍流通广泛,各种医家思想交汇贯 通,出现了繁多复杂的解读方式,也催生了众多的临 证思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妇科的发展。
6 小结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流传的古籍文献浩如烟海, 除上述所提到的中医学专著外,我国许多非医学古 籍中也不难见到月经的相关描述,诸如《神仙饮食
经》中称其为“月客”、《说文》中称其为“姅,妇人污 也”, 或《史记》 中记载以 “程姬之疾”代指月经[29] 。 观其大概,月经的名称通常多包含 “月”“经”“水”
“红”几字。 众多名称虽都可作为月经理解,但内涵 仍存在些许差异,部分名称代指胞宫周期性出血的 生理现象,部分名称仅代指为胞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而不强调这其中的周期性。 还有部分名称则代指经 期所排出的血液或者其所象征的体内精微物质。 更 有如“天癸”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文章中都有出现, 却被不同的医家解出不同含义。 看似相同的字词,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含义可能不断得到演变,在阅读 文献时应注意上下文章间的联系,综合理解文章内
容,如不能正确领会作者所言所指,便会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本文考据探讨 “月经”名称发展过程及 其内在含义,以期为以后的临床诊治和文献研究提 供参考。
参考文献 :
[1]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285-1286.
Li SZ. The Grand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M]. Taiyuan :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14 : 1285 -1286.
[2] 王冰. 王冰医学全书[M]. 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 2012 : 8.
Wang B. Wang Bing ’s Complete Treatise on Medicine [M]. Taiyuan :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12 : 8.
[3] 张仲景.金匮要略[M].张家礼,辑.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4: 447.
Zhang ZJ. Essentials from the Golden Cabinet[M]. Bei- jing :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4: 447.
[4] 王叔和.脉经[M].吴承玉,王鲁芬,辑. 北京 : 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 1996 : 42.
Wang SH. The Pulse Classic[M]. Wu CY, Wang LF,
eds. Beijing : 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 1996 : 42.
[5]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 鲁兆麟,主校,黄作阵,点校.
沈阳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 184.
Chao YF. Treatise on the Origi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Va- rious Diseases[M]. Lu ZL, Huang ZZ, eds. Shenyang :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97 :
184.
[6] 褚澄.褚氏遗书 [M]. 赵国华,校释. 新乡 : 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 1986 : 32.
Chu C. Corrections and Annotations to The Posthumous Manuscript of the Chu ’s Family [M]. Zhao GH, ed.
Xinxiang :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6 : 32.
[7]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 北
京 : 华夏出版社, 2008 : 81.
Sun SM. Important Formulas Worth a Thousand Gold Pieces for Emergency[M]. Gao WZ, Shen SN, eds. Bei-
jing :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8 : 81.
[8] 武之望. 济阴纲目[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 5.
Wu ZW. A Compendium of Female Disorders[M]. Bei-
jing : 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 2014: 5.
[9] 王衮. 博济方[M]. 王振国,宋咏梅,点校. 上海 :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132.
Wang G. Formulas to Universally Aid the Living [M]. Wang ZG, Song YM, eds. Shanghai :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3 : 132.
[10] 太平惠民和剂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刘景源,点
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 318.
Taiping Imperial Pharmacy. Beneficial Formulas from the Taiping Imperial Pharmacy[M]. Liu JY, ed. Beijing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5 : 318.
[11] 赵佶.圣济总录校注 ·下[M]. 王振国,杨金萍,主校.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1426.
Zhao J. Corrections and Annotations to Comprehensive Recording of Divine Assistance ·Part 2[M]. Wang ZG, Yang JP, eds. Shanghai :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 2016 : 1426.
[12] 唐慎微.证类本草[M]. 尚志钧,郑金生,校注.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1993 : 139.
Tang SW. Materia Medica Arranged According to Pattern [M]. Shang ZJ, Zheng JS, eds. Beijing : Huaxia Pub-
lishing House, 1993 : 139.
[13] 张锐. 鸡峰普济方[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 217.
Zhang R. Formulas for Universal Relief at Jifeng[M]. Shanghai :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
1987 : 217.
[14] 刘守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1959 : 96.
Liu SZ. Collection of Writings on the Mechanism of Dis- ease, Suitability of Qi, and the Safeguarding of Life as Discussed in the Basic Questions[M]. Beijing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59 : 96.
[15] 陈自明.妇人良方校注补遗 [M]. 熊宗立,补遗,薛己,
校注.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10.
Chen ZM. Corrections, Annotations, and Supplement to Fine Formulas for Women[M]. Xiong ZL, supple ; Xue J, ed. Shanghai : Shanghai Scientific &Technical Publish-
ers, 1991 : 10.
[16] 齐仲甫. 女科百问[M].宋咏梅,宋昌红,点校. 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2-3.
Qi ZF. One Hundred Questions on Gynecology[M]. Song YM, Song CH, eds. Tianjin :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Press, 1999 : 2-3.
[17] 朱橚. 普济方 ·第 8 册 ·妇人[M].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1959 : 400-414.
Zhu D. Formulas for Universal Relief ·Vol. 8 ·Gynecol- ogy[M]. Beijing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59 : 400-414.
[18] 孙一奎. 新安医学孙文垣医案[M]. 张玉才,许霞,校
注.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 30.
Sun YK. Case Records of Sun Wenyuan from Xin ’an Medicine[M]. Zhang YC, Xu X, eds. Beijing :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 : 30.
[19] 杨继洲. 针灸大成[M]. 韩平,点校. 沈阳 : 辽宁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7 : 22.
Yang JZ. The Great Compendiu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 Han P, ed. Shenyang : Liaoning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97 : 22.
[20] 赵 养 葵. 邯 郸 遗 稿 [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4 : 1.
Zhao YK. Posthumous Manuscript in Handan [M]. Hanzhou :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4 : 1.
[21] 龚延贤. 寿世保元[M]. 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403.
Gong YX. Prolonging Life and Preserving the Origin[M]. Taiyuan :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6 : 403.
[22] 唐容川. 血证论[M]. 金香兰,校注.北京 : 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1996 : 107.
Tang RC. Treatise on Blood Syndromes[M]. Jin XL, ed. Beijing :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6 : 107.
[23] 柳 宝 诒. 惜 余 医 案 [M]. 南 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155.
Liu BY. Xiyu Medical Cases[M]. Nanjing : Southeast U-
niversity Press, 2018 : 155.
[24]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 575.
Wei YL. Effective Formulas from Generations of Physi- cians[M]. Beijing :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 : 575.
[25] 俞 桥. 广 嗣 要 语 [M]. 北 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 2.
Yu Q. Key to Having More Children[M]. Beijing :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 2.
[26] 李梃. 医学入门[M]. 金嫣莉,注.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1995 : 406.
Li C. Introduction to Medicine[M]. Jin YL, ed. Beijing :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5 : 406.
[27] 萧 熏. 女 科 经 纶 [M]. 北 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13.
Xiao X. Profound Scholarship in Gynecology[M]. Bei- jing :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7 : 13.
[28] 沈尧封.女科辑要 ·胎产心法[M]. 李广文,黄淑贞,
校注.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 13.
Shen YF. Essential Teachings on Obstetrics ·A Summary of Gynecology[M]. Li GW, Huang SZ, eds. Beijing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8 : 13.
[29] 段逸山. 月经名称述考[J]. 中医药文化, 2007 (6) :
42-43.
Duan Y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names of menstruation [J].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07 (6) : 42-43.
( 收稿日期 : 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