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齐元富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齐元富教授论“黄疸病脉证并治”思辨特点

2020.04.07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齐元富教授论“黄疸病脉证并治”思辨特点
黄疸不但可由肝、胆系统的肿瘤引起,消化道其他部位的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以及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乳腺癌等发生肝转移后亦可引起黄疸。黄疸是肿瘤的常见症状,也常常是肿瘤的晚期症状。
早在《内经》时期对黄疸即有了初步的认识。《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至仲景时代,对黄疸的认识更加全面,并总结出了一套较细致的辨证论治规律,在其含义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所谓广义的黄疸是也。如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专门集中讨论了黄疸病的分类、病因、病机、治法及不同的治疗方药,从其描述的症状看,除了良性肝病外,亦当包含了一部分肿瘤病。在该篇中出现的方剂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大黄汤,到现在也广泛用于肿瘤临床,是治疗各种肿瘤阻塞性黄疸或者肝转移所致黄疸的主要方剂。
该篇中说“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又说“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以上描述的这些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有不少与原发性肝癌、胆系肿瘤或胰头癌阻塞胆管所致的黄疸有相似之处,其所示的通便、利湿、退黄原则,目前仍是治疗肿瘤性黄疸病的主要方法。
一、黄疸的病因病机
1、感受六淫邪气:感触六淫邪毒可致黄疸,这在仲景《伤寒论》中多有述及。《伤寒论》说:“伤寒身黄发热(261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260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262条)”等,即为外感寒邪所致黄疸。又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则说明黄疸病由热邪、湿邪所致。至若淫邪毒盛,伤及营血,则可发为急黄,乃属黄疸之重症。
2、饮食不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即以黄疸病责之于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机能,水谷蕴酿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泄溢,浸淫肌肤而发黄,故有谷疸、酒疸之称。
3、脾胃虚寒:脾胃阳虚,中焦不能运化水湿,寒湿郁阻不散,胆汁不能正常散布,泛于肌肤,发黄疸。如《伤寒论》第187条云:“…太阴者,身当发黄”等。此当属阴黄之证,故《类证治裁·黄疸》说:“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
4、虚劳血亏:此即所谓虚证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医宗金鉴》解之说:“…今男子黄,而小便自利,则知非湿热发黄也。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说明气虚血亏,无以荣养,可致虚黄。
5、血瘀湿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其证身虽黄,而额上黑,大便必黑,乃肾虚血瘀,湿邪阻滞所致。亦有酒疸经治不愈,邪渐入血分,久久变为黑疸,其证面目虽黑,而微带黄色,是由脾而及肾也。
二、黄疸的病证特点
仲景论黄疸,在《伤寒论》谓为发黄、谷瘅(疸),在《金匮要略》则称为谷疸、酒疸、女劳疸,而酒疸、女劳疸久之可演变成黑疸,又有虚劳萎黄,总计有六类。究其阴阳虚实属性,则瘀热发黄为实热证,谷疸有属于湿热者,有脉迟属寒湿者,酒疸为燥热证,女劳疸为肾虚瘀热,黑疸为阴虚血瘀,虚劳萎黄乃气血失荣。瘀热发黄、谷疸热化、酒疸为黄疸阳证;谷疸寒化、黑疸、萎黄则为黄疸阴证。总之,仲景以虚实分黄疸为阴阳二证,提纲挈领,为后世准确把握黄疸病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病证特点可概括如下:
1、身黄、目黄、尿黄:《伤寒论》第259条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第260条云:“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身黄、目黄、尿黄是阻塞性黄疸的的重要特点。病人常常先可见到小便黄,然后出现巩膜黄染,最后则出现身黄。如原发性肝癌随着肿块的慢慢变大,渐次出现上述过程,并随病情的加重而黄疸加剧。除了阻塞性黄疸,肝癌亦可因肝细胞坏死而伴有肝细胞性黄疸的变化,病人常有身热、肝区疼痛或不舒等。
2、寒热不食:“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此处“寒热”即恶寒发热,可为肿瘤伴发感染所致,亦可为巨块型肝癌,出现肿瘤坏死,发生癌热所致,亦可为炎性肝癌的表现。其病机当属湿热内蕴。温热蕴结,则营卫之气壅塞不利,致脾胃运化失职,故亦常伴见“不食”,即食欲不振,或恶心欲吐,或胃脘胀满等脾胃不和症状。
3、其他:《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瘀热以行”,“…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可看出黄疸病还常常见到其他的症状,如上述的“皮肤爪之不仁”与“四肢苦烦”等,可理解为与阻塞性黄疸发生的皮肤瘙痒有一定的关系。其原因或在于脾虚不荣,即脾胃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四肢失养;或在于湿热毒邪内蕴,肝气不能疏泄,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三、治法与方剂
仲景指出了黄疸病的治法,主要体现为清热除湿、利小便。其多次提到“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这一治法在今天的临床一直沿用。
《伤寒论》涉及黄疸的治疗方剂主要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后世启发影响最大者首当推茵陈蒿汤,其他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四逆汤等亦多为临床应用。
对于黄疸的治疗原则,张仲景概括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并依据证候提出具体的退黄方法。
1、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所致阳黄证。此为黄疸正治之法,仲景谓“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据热重于湿与湿重于热之不同,相应有选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适用于湿热并重者,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使黄从小便而出,栀子清泄三焦而通调水道,大黄泻下使湿热壅遏之邪尽从大小便而出;茵陈五苓散适用于湿重于热者,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淡渗化气通尿,共奏通尿利湿、除热退黄之功;栀子柏皮汤适用于热重于湿者,方中以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以甘草和中调药,以达到祛邪退黄的目的。临床如肝炎型肝癌所发生的黄疸,可用本法治疗。
2、解表散邪法:适用于阳黄兼有表证者。如若表实者,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若表虚者,方用桂枝加黄芪汤。前方中用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宣发、解毒散邪,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除湿退黄,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共奏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之功;后方以桂枝汤解表除邪,调和营卫,以黄芪益气固表,从而全方起到发汗解表退黄而不伤正的目的。临床肿瘤继发黄疸而又伴感染发烧者,可据此法而施治。
3、通下退黄法:适用于黄疸属热郁肝胆者,方如栀子大黄汤。方中大黄通腑泄热,栀子、豆豉清肝解毒,枳实助大黄通腑除积,全方具有泻下通腑、清热退黄之功。本法为仲景通利法则的基本方法,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所列八方中,有四方用有大黄。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起到不同的通利退黄作用。此法适用肿瘤黄疸之实证。
4、除湿祛瘀法:适用于女劳疸兼有瘀血之证,即痰结血瘀型黄疸,方如硝石矾石散,证见黄疸日久,腹部胀满,右胁下有块质软,大便溏泄,小便黄而量少,头身困重,胃纳不佳,苔白腻,舌质淡紫,脉弦涩。此为肝病日久,湿聚成痰,痰结肝络所致。方中硝石入血分消瘀活络,矾石化湿祛痰,二药合用,共奏祛痰化瘀,通脉除黄之功。该法亦为肿瘤临床常用。
5、化瘀通利法:适用于瘀热阻滞型黄疸,方如大黄硝石汤。方中硝石配大黄化瘀通脉,黄柏、栀子清解郁热。其症状表现为身目黄染,小便黄赤,右胁隐痛,面色黧黑,舌苔薄黄,舌质红边瘀斑,脉弦涩等。
6、疏通气机法:用于肝胆郁滞型黄疸,方如大柴胡汤。证见右胁胀满,寒热时作,呕吐纳差,目黄尿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滑。方中柴胡、枳实、大黄疏肝理气通脉,黄芩清泄郁热,半夏、生姜降逆泄浊,白芍柔肝,甘草和中,共奏疏肝理气、通脉退黄之功。
7、其他,如用小建中汤以健脾益气治疗虚劳痿黄证,以猪膏发煎润燥化瘀治疗肠胃燥结、血瘀所致痿黄证。
近代医家在前人治黄疸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黄疸的治疗理论及方法日臻完善。如著名医家关幼波先生认为黄疸主要是湿热之邪蕴于血分,“病在百脉”,其病机关键是血分受病,故治疗上应从治血入手,即在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基础上,加用活血、凉血、养血的药物,临床依据病情采用凉血活血、养血活血、温通血脉等方法治疗黄疸兼血热、血虚、血寒者,可加速黄疸的消退。对于黄疸湿热久羁蕴毒或兼夹疫毒外感时,认为应加用解毒的药物。因为湿热毒邪瘀结,则湿热益盛,湿热益盛则毒邪益炽,热助毒势,毒助热威,若不加解毒药,则湿热难以化散,黄疸不易消退,并根据病情设立化湿解毒、凉血解毒、通下解毒、利湿解毒、酸敛解毒等治法,临床辨证应用,有利于黄疸的痊愈。对于黄疸胶固难化不易消退的类型,指出这是由于痰阻血络造成湿热瘀阻难以通达的缘故,可化痰散结,祛除胶结凝滞的湿热,痰滞得化则瘀热易清,黄疸利于消散,化痰法多与行气活血化瘀法配合使用。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应用得当,每收良效。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