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卢尚岭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卢尚岭治疗慢性心衰经验

2020.03.30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卢尚岭治疗慢性心衰经验
 
1 五脏俱损,病位在心
心衰发病责之脏腑气化失常,升降失司,气机失调,气虚阳弱,蒸化失常,病在五脏。引发心衰的疾病各有不同,患者年龄、病程、体质存在差别,病性各异,病损可以始于五脏,终致心之体用俱损,功能衰惫,故病位在心。
1.1 心病不一,病损各异,殊途同归
1.1.1 冠心病气虚起于脾,继而累及心气心阳。
脾为生气之源。卢尚岭教授认为,冠心病常以脾气虚见症最早,如胸闷、乏力、自汗、饱餐后胀闷不适,或见水肿。脾虚不复,久则累及他脏,心失所养,则心脾气虚,症见心悸、心慌、心神不宁;继而心脾肺三脏气虚,症见动则气喘、多汗、乏力,艰于平卧;终至心脾肺肾之气俱虚,则胸闷加重,甚或胸痛,稍动辄甚,是以活动受限,此即所谓元气虚衰。
1.1.2 高血压心脏病首损血脉,继伤心体,终损心气心阳。
高血压发病始于营卫失调,继则损及心与血脉。营卫失调,初起责之脏腑气机失和,进而气机逆乱,气化失司;病程日久,痰浊瘀血诸邪内生,留滞不去,损伤脏腑,累及气化,伤及心气心阳,损害心体。心体受损,主血脉功能失常,心气心阳不振,血脉失和,津血运行输布失司,血瘀水停,发生心衰。
1.1.3 肺心病先损肺气,由气及血,累及于心。
营卫损伤,卫外不固,肺气失和,时常感受外邪,损伤肺气,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功能受损,气滞津停,血瘀内结,日久致成息阻,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责之肺气虚损,主气、司呼吸功能日益衰减。肺气受损,外不能固护腠理,内不能主持一身之气化,既不能朝百脉以鼓舞行血,复不能通调水道以输布水液,以致其病程自始至终存在血瘀水停、水饮泛溢之病机,成为引发心衰的基础。
1.1.4 糖尿病损伤血脉,累及心体心用。
营卫失调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心主血脉与营卫密不可分,营卫损伤,累及气血,继而伤及血脉,损害心体心用,以致血脉病损,心脉受害,心体失荣,心气不充,主血脉之功能受损,发生心衰。
1.1.5 风心病损脉及心,致成心痹。
心主血脉,以气为用。营卫失调,外感邪气,久而不已,损伤血脉,循脉扰心,内伤于心,发为心痹。心痹较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以上所述,与风心病、心衰临床过程颇为吻合。痹病日久,心脉损伤,累及心体,则心主血脉失常,积渐伤损心气,诱发心悸、喘促、水肿等。心痹其标在外感,继则损伤心脉,累及心体,终致心气亏虚,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气化失司,出现“血不利则为水”的病机变化。
1.1.6 心肌病直伤心体,累及主血脉功能。
心气基于心肌收缩之力。心主血脉要在心气心阳推动鼓舞,心肌收缩活动是心气之外现。若心肌病变,心体日渐损伤。心体损伤,收缩乏力,势必累及其主血脉功能,表现为胸闷、乏力、憋气、喘促、心悸、水肿、尿少等。故其责在心肌损伤,体损及用,正虚邪结。
1.2 心脏损害,心气不充
心衰发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其病在心,或由其他脏腑损伤所致。就发病年龄而言,不同患者发病年龄有别,但以中老年心病患者最多,中老年人正气本已亏乏,兼之先天不足,后天折伤,则脏腑虚损在所难免。心衰临床见症多端,但以气虚最为突出,且贯穿于病程之始终,如胸闷、疲乏、不耐烦劳,动则益甚,休息后减轻或缓解,病程漫长,凡此皆气虚之征。
气虚日久,损及阴阳。气主温煦长养,阴血赖之以生,阳气需其鼓舞。气虚不愈,生化乏源,进而发展为气阴两虚,症见神倦乏力、面色不华、口干、心烦、少寐、脉细无力;或气血亏虚,症见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健忘失眠、精神疲惫、脉细弱;甚者,逐步发展至气虚阳衰,症见胸闷或胸痛、肢体水肿、小便减少、精神衰惫、面白肢冷、时或汗出,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细弱。
心衰病机以虚为本,其虚虽有气、血、阴、阳之异,但以气虚为主,且贯穿病程始终。气虚始于脾,病甚则必涉心、肺、肾诸脏,进而导致元气亏虚,气阴亏虚,阳气虚衰。
1.3 邪气壅阻,气血津液受阻
心病多端,病机复杂多变,但本虚标实为基本特征。其病虽以正虚为本,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多有邪实可察,邪实大要不出气滞、血瘀、痰阻、火旺、寒凝、水饮内停诸端。诸邪之中,气滞为先。气滞常责之心肺肝脾气机郁结。本病所见胸闷、憋气、喘促、小便不利,甚或胸痛等症状,多责之气机郁滞、气血不畅。
五脏损伤,病及于心;心脏病变,径伤心气心阳。心气心阳不足,推动无力,气化失常,血行不畅,水液不化,功能低下,正虚邪结,发为心衰。心衰病之标实有气滞、痰阻、血瘀、水停之异。
1.4 正虚邪实,互为其害
心病病因虽多,病机复杂,但其发病不出正气亏虚与邪气内结两方面,二者互为影响。各类心病发病首先在气病,或为气虚,或为气滞。气虚者常见气阴虚、气血虚、气阳虚;气滞多挟痰、瘀、火邪。正虚与邪实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兼夹。
1.4.1 因实致虚,实中见虚。
邪能伤正,故邪盛日久必致正虚。饮食、情志、外感、久病、劳役损心致病;或禀赋异常,痰浊、瘀血、水饮、气滞、食积等邪气内结,日久损心伤脉及血。心、血、脉俱损,必伤心气心阳;或损及肺脾肾等脏腑,以致气血阴阳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气滞、血瘀、痰凝、火旺,分别由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而产生。气滞、血瘀、痰阻既成,则气血津液因之而伤,所谓失其正则为邪,日久则邪必害正。气滞则失于生发鼓舞,痰阻津亏,瘀成血伤,火旺伤阴,或寒邪凝滞,损伤阳气。此是邪实为主,实中见虚。
1.4.2 因虚致实,虚实兼见。
正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正能胜邪,脏腑气化有度,邪不能生。正虚不化,邪气乃生。诸如心气不足,血不畅行,水液留滞,痰浊内生;心阳不振,水饮不化等,是为正虚邪壅。
气虚生化乏源,推动无力,则气虚血瘀,气虚津停;气不足便是寒,或元气不足,阴火内生;阴虚无以制阳,则虚热、虚火内生,虚火复能伤阴灼血,则阴虚而挟火、挟痰、挟瘀;阳气亏虚,则温煦鼓舞无力,阳虚生内寒,阳虚水泛,阳虚血瘀。此由气血阴阳亏虚,邪气因之而生,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2 心衰病机本虚标实
2.1 心气心阳不足为本,血瘀水停为标
本虚责之心气心阳不足,标实有气滞、血瘀、痰阻、火旺、寒凝诸端,以气滞不行、气化失司,为起始病变。
2.1.1 心气不足为病理基础。
心气匮乏,其主血脉无力,脏腑百骸皆失血气营卫温养。每见患者胸闷、憋气,甚则喘促倚息,气短乏力,呼吸困难,动则诸症益甚,或难以运动,脉多弱而数,或三五不调,此皆心气不足之征。病程久延,心衰日甚,心阳亦受其累。若见四肢不温,汗多肢冷,畏寒,小便短少,咳吐泡沫痰,或带血色,责在心阳气虚,不能鼓动血脉,复不能下温肾水,蒸津化液,故见症如此。
2.1.2 血瘀水停为主要病理因素。
心肺同居胸中,若心气心阳不足,气不布津,津液停聚为水;心气虚不能主血脉,血液滞而为瘀。所以患者唇舌紫黯,脉络怒张,肌肤甲错,肢体肿胀,乃至出现腹水腹满、胁下积块等症。血瘀水停为本病之标,又血之瘀便是水,故血瘀水停两者以瘀为主。
心衰病机责之阳气不足,气化失常,气滞不畅,以致水液、瘀血内停。其中心气不足是心衰之病理基础,气虚日久,心阳受累,阴阳俱亏。
2.2 心衰病位在心,病涉五脏
心为一身之大主,以阳气为运用。久病、暴病、劳损、虚衰,损伤心气心阳。心气心阳俱衰,血瘀水停,痰饮并见,则脏腑气机因之不畅。病涉多脏,久则阳损及阴,常见气阴亏虚,或阴阳两虚。心衰病机以心气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气机不畅为标;若久延不愈,则致脏腑功能受损,气阴两伤,阴阳俱虚,多脏同病。肺气失宣,百脉失和,水道不利;肝藏血心行之,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胁下积块,脉络迂曲或怒张,水肿腹胀;火不生土,脾虚气弱,不能扶助营卫,温养脏腑,气虚水停,纳呆呕恶;肾阳肾气亏虚,水饮泛滥,上凌心肺。
 
3 治则治法
3.1 益气温阳,化瘀利水是心衰基本治法
心衰病机责之心气心阳亏虚,气化失司,气机不畅,瘀血水停。故治以益气温阳,化气通阳,鼓舞心脉为主,化瘀活血,行气利水辅之。
3.1.1 补益心气,化气行血利水
常用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而尤擅用麦冬。卢尚岭教授补心气首推人参,但人参力峻,且性偏温燥刚猛。麦冬味甘微寒,尤擅补益心肺之气,且补而不燥,益气又能生津,补虚兼能利水,养阴不滞邪,凡心肺气虚者皆可大量长期应用,未见不良反应。卢尚岭教授指出:麦冬补益心气,重用其效始佳。一般自30 g开始,重者可用至90 g,其补气之力始著。心衰患者纵有厚腻之苔,肿胀壅满见症,服之不惟不助湿益满,反见厚苔渐薄,腻苔渐化,肿胀日减。诸参则宜随证选择:气阳虚宜用红参;气阴不足,则选西洋参;病情稳定者,则分别以党参、太子参代之。黄芪、五味子则量气虚之轻重缓急而随证应用。本病治重补气,气旺则脉自通,津血自行。
3.1.2 温助心阳,畅通血脉,气化水行
常用附子、桂枝。心阳根于肾与命门,复能下暖肾水。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下温肾与命门,上助心阳,兼能散寒行水,为心阳不足、水瘀内停之必用药,常用量为15~20 g。桂枝入心经,为温助心阳、温通血脉之要药,大能鼓舞心阳,化气行水,亦为阳虚水停血瘀必用之品,常用量9~15 g。卢尚岭教授临证发现,针对心脏病的心衰,特别是心体受损之心衰,附子比桂枝作用更佳。
3.1.3 活血化瘀,血行水畅
首选王不留行。治疗心衰,以化瘀利水为辅。王不留行既善活血化瘀,又能利水行湿。瘀阻甚者,则益母草、丹参、当归、桃仁亦可选用,诸药有活血通脉而不伤正之特点。同为活血化瘀药,但其临证应用有别。若为心脏缺血者,也就是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之心衰,则首选丹参;若伴见血容量不足或贫血者,则当归为首选;若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心病患者,因肺动脉高压而发生右心衰竭出现水肿,则益母草更为恰当。依据卢尚岭教授的经验,以上药物均具活血化瘀之力,都能解决“血不利则为水”的病机变化,若能细审病机及其原发病,而后辨病选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药物,其效迥然有别。
3.1.4 泻肺行水,源清流洁
临证首选葶苈子。心衰血瘀水停,常用葶苈子、车前子、茯苓、茯苓皮等。葶苈子味苦性寒,长于泻肺行水,又能通利小便,常用量为30 g,如不应渐加至60 g。卢尚岭教授曾治一心肌病心衰患者,每剂用葶苈子75 g,其效始佳,未见耗气伤阴之害。车前子、茯苓、茯苓皮可辅助葶苈子,以增泻肺行水、通利水道之功。葶苈子常用于肺心病心衰,若患者以喘促、憋闷、咳痰突出,此时葶苈子效用最佳。痰多则应用车前子、茯苓、茯苓皮更佳。对肺心病心衰,咳痰量多、尿少水肿,首选车前子,既能化痰,又能利水消肿。
3.2 心衰基本方及其加减应用
3.2.1 心衰1号方。
组成:麦冬45~60 g,葶苈子45~60 g,王不留行12 g,桂枝9 g(或用熟附子9~12 g)。功效:益气补虚、通阳活血、泻肺行水。主治: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胸闷、气急喘促、不能平卧、尿少水肿,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虚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麦冬补益心气为主,又兼养阴利水之功;葶苈子泻肺行水,祛痰除湿;王不留行化瘀通络,以助葶苈子泻水利尿。此三味合用,补虚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泄浊之功悉备,且化瘀泻利无伤阴耗气之虞,补虚益气复无助湿壅满、刚燥伤津之弊。对心气不足或气阴两虚而血瘀水停之心衰,此方足可建功。卢尚岭教授反复强调,对危重病证,处方用药,必须目的明确,药少力专,以取宏效。桂枝温通心阳,下气利水,熟附子散寒通阳,适宜于心衰阳虚水停,气化失常者。
3.2.2 心衰2号方。
组成:商陆9~12 g,麦冬45~60 g,葶苈子45~60 g,茯苓、茯苓皮各30 g,车前子(包)15 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功效:补益心肺之气,泻肺降浊行水。主治:肺心病心衰之水肿、喘满憋气、尿少浮肿。本方以麦冬为君药,与诸泻水药为伍,补心气,逐水气。
3.2.3 益心汤。
组成:人参12 g,麦冬30 g,五味子9 g,当归、知母、石菖蒲各12 g。用法:水煎服,日1剂[7]。功效:补益心气、活血通络。主治:心气虚衰之胸痹、真心痛、心悸、心衰、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虚细数无力。
 
心衰多属于慢性病,因此要重视其预防与康复。从控制引起心脏损害的各种危险因素做起,进行健康管理等。防治结合,康复与治疗一体化,对缓解心衰症状,延缓心功能衰退,改善心衰预后有积极意义。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