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卢尚岭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卢尚岭“气机升降逆乱致中”理论及其应用

2020.03.30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卢尚岭“气机升降逆乱致中”理论及其应用
 
1“气机逆乱致中”理论背景和依据
1.1 追溯中风源流, 辨析病机变迁
“中风”作为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意为风邪中人致病。汉代张仲景遵经旨, 沿用外风学说, 而又有所创新。将外感风邪所致中风列入太阳病, 曰:“太阳病, 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把另外一些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等为主要表现的列在杂病中论述, 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 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金元时期以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为代表的医家, 分别以火热、痰热、气虚阐述中风病机, 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从外因论转为内因论。至明清时期, 张景岳综合前人的论述, 结合自己的经验, 提出“中风非风”, 是“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提出五脏先伤, 功能失调, 再加某种诱因而突然发病的认识, 比单从火、痰、气、血立论更加全面而深刻。清代医家叶天士、张山雷、张伯龙、张锡纯等, 均遵《素问》“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的经旨, 以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而致肝风内动立论, 强调镇、摄、潜、纳。王清任则另以气虚血瘀立说, 认为元气亏损五成, 创补阳还五汤补气祛瘀。
综上, 历经千年变迁, 中风概念逐渐统一, 即指后世的类中风, 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但中风病机仍百家争鸣, 各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对中风患者火、痰、气滞、血瘀、宿食等临床表现, 难以全面解释, 因此还需进一步探究。
 
1.2 探究“风”之含义, 阐释“风”之起因
20世纪80年代末, 卢老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体会, 意识到要厘清中风病机, 首先要明确“风”的含义, 含义不明, 对中风诸多问题的探讨就无从谈起。
通过长时间的文献研究和思考, 卢老认为“风”就是气, 是一定运动形式的气。正常情况下, 气的运动具有“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形气相成而化生万物”的作用, 此为正气。若气的运动异常, 则不循常道, 冲逆四方, 内风旋起, 此即《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内风乃体内阳气之变动也”。明·张景岳根据《内经》, 结合自己的体会更加明确地指出:“气之在人, 和则为正气, 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 无不因气而致。”又曰:“正以气之为用, 无所不至, 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外有六气之候, 在内则有九气之乱, 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 至其变态, 莫可名状, 欲求其本, 则只一气足以尽力。盖气有不调之处, 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因此, 无论是自然界的风还是机体内的风, 都是指气的运动而言。而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风之病即气之病, 亦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基于以上认识, 卢老提出中风的病机根本是气机升降逆乱。
 
2“气机升降逆乱致中”病理基础
2.1 升降逆乱, 邪乘虚入
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就会引起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异常, 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停止, 人的生命活动便告终结, 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因此, 气机升降出入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若升降无序, 则脏腑功能失调, 内乱丛生, 络脉空虚, 邪乘虚入。
 
2.2 升降逆乱, 诸邪蜂起
若气的升降出入逆乱, 则脏腑功能失司, 气血津液运行不循常道, 或停留某处, 或充溢某位, 就可以形成痰浊、瘀血、火旺、食积、燥矢等各种病理产物。痰瘀、气滞等停积于神明之府, 则发生神志昏蒙;闭塞脉络, 则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 口舌歪斜, 舌强言謇;痰浊、瘀血、气滞等留而不去, 又可化火, 故中风初病之时多无火象, 而两三天后始为明显。
综上, 中风其病在头, 其脏在脾, 根本病机是气机升降逆乱, 火、痰、瘀、食、滞均是气机逆乱的病理产物。
 
3“气机升降逆乱致中”理论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证的根基在于病机, 病机一明, 治法遂立。中风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升降逆乱。气乱于头, 挟痰、火、瘀血等扰于脑髓, 闭塞络窍, 发生中风。当此之时“气复返则生, 不返则死”, 若升降出入各复其常、气血运行各返本位, 则可使功能恢复, 生机重现, 反之则功能废用, 生机化灭。
基于此, 卢老提出调气息风为中风治疗大法。所谓调气是指采取“补其不足, 损其有余, 郁者散之, 散者收之, 上者降之, 下者升之”的方法, 使逆乱之气归于平衡协调, 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疏其血气, 令其条达, 而致平和。”因此, 调气涵盖了补气、理气、宣发、降逆、升陷等多种治法。由于中风患者五脏皆乱, 故调理五脏气机的关键是调理中焦气机。中焦通上连下, 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中焦通利, 则气机得调, 气血运行有序。又因为脾胃居中焦, 通上连下, 有斡旋升降之功, 是升降的枢纽, 能行气血于四旁, 所以在疏导气机、调理升降中, 又着重调理脾气。黄元御《四圣心源》曰:“脾气升则肝肾亦升, 故水木不郁;脾胃气降, 则心肺亦降, 故金火不滞……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枢。”[5]临床上很多患者有痰盛、火旺、血瘀、气滞等表现, 仅予化痰、泻火、祛瘀、理气等治疗效果常不满意, 改用调气通腑法, 令中焦腑气通畅, 常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因此, 卢老治疗中风无论急性期, 还是恢复期、后遗症期, 都将治疗重点放在调理气机升降、纠正脏腑阴阳偏盛偏衰上, 以此为指导论治中风取得良好疗效。
 
3.1 急性期
急性中风, 邪气壅盛, 气机逆乱, 治之总不外调理气机、祛除邪气。调气之法, 首重畅利中焦, 祛邪通络。痰热蔽窍, 治以通腑泻热、豁痰开窍;痰浊蒙覆, 治以豁痰息风、开窍醒神。
 
3.2 恢复期
气机逆乱趋于平复, 但往往气血失调、痰浊瘀血阻滞未尽, 正气亏虚未复, 正虚邪结, 脉络闭塞。中风症状依然存在, 同时易于复中。因此, 治疗既需调气行血、祛瘀通络以祛邪, 又要补虚扶正以防复中。
 
综上, 卢老首倡“气机升降逆乱致中”的中风病机理论, 认为中风的病机关键是气机升降逆乱, 其病在头, 其脏在脾。气机逆乱, 挟痰火瘀血上犯于头, 痹阻髓窍, 损及脑髓神机。其治以疏通脾气、畅利中焦、协调一身气机升降为要。据此, 提出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根本大法。“气机升降逆乱致中”理论是对既往中风病机的高度概括, 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