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陈柏楠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陈柏楠教授对身心同治的应用

2022.09.21
来源部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阐明了情志致病因素,人罹患疾病时除躯体症状外,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因素也参与疾病发展过程,并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多为疑难少见疾病,或缠绵难愈性疾病,患者多有焦虑、忧思等情志问题,这些情志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对疗效的主观感受。

陈柏楠教授在临床治疗中也非常重视心理治疗,常引述古人语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孙思邈《青囊秘箓》),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善于从心理上对患者施加影响,使其消除焦虑,从而配合治疗。

首先,重视外部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陈柏楠教授认为患者的人生经历、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思维习惯等均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影响患者对治疗者的信任度、配合度。因此,医者首先应当具备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从天文、地理、社会学等角度综合掌握病因学体系、生命学体系及临床实践体系之间的关系,当如《黄帝内经·素问》在着至教论篇中的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在与患者的沟通中,用与患者文化认知水平相类似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可以尽快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具体治疗方案的开展,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其次,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以人为本”。陈柏楠教授主张治疗对象的核心是“生病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疾病。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会因患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治疗方案也需要以患者为核心进行个体化调整,做到“因人制宜”。如血管炎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状态,性格多敏感、易猜疑,对他人缺乏信任,患者若为老年人,常常比较固执,难以信任医生;患者若为年轻人,比起老年人更容易掌握疾病相关信息,但容易出现悲观情绪,难以接受病情的反复。陈柏楠教授通过恰当的言语引导,耐心的解释,从心理上帮助患者理解病情的变化,消除其焦虑情绪,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接受正规治疗,鼓励家人多陪伴、多沟通以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同时,劝导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与人的沟通能力,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的病理状态,从而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作用,以达到促进疾病向愈的目的,如《黄帝内经太素》曰:“精神进,志意定,故病可愈。”

最后,瘥后防复,重视疾病痊愈后的预防调护。“治未病”首见于《内经》,是中医学预防、治疗的核心思想之一,参与构成中医学治则理论。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部分,“瘥后防复”是疾病痊愈后的阶段。周围血管疾病大多难以达到病理上的痊愈,患者达到症状消除和(或)理化指标恢复正常的临床治愈,即为痊愈。此时患者多数还需要口服药物治疗以预防病情的复发,部分患者会因为放松警惕而恢复吸烟、饮食不节制、运动损伤等,又诱导疾病的再次发作。陈柏楠教授主张应该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情况,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预防调护教育,使其充分知晓与自身疾病复发相关的关键因素,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阐明这些因素致病机理及其危害,使患者从心理上真正高度重视起来。比如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使血管收缩,因此吸烟是血栓闭塞性血管炎等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此类患者应严格戒烟。而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和血糖,否则高血糖、高脂血症会诱发血管损害加重,促使病情不断进展。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