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张素芳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2015.06.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张素芳教授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早期个性的形成
1江浙地域文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古便是富庶之地。
上海所处的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之地。缪钺先生这样评价江南,“以天象论,斜风细雨,淡月疏星,词境也;以地理论,幽壑清溪,平湖曲岸,词境也;以人心论,锐感灵思,深怀幽怨,词境也”[1]。自然地理铸造了吴越人温文尔雅、开放灵巧、思维发散、热爱生活的地域性格。加上道教文化对江南地区的影响,江南人更增加了超尘脱俗,高雅飘逸的特点。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是远东第一大都市,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国际化程度都远在香港和东京之上。上海不仅是政治中心,在工商业、金融证券业、对外贸易和市政建设方面也在旧中国领先,同时也是当时的新文化中心。
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也铸造了上海人特有的兼容并蓄、善于创新的个性。
2家庭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张素芳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分子家庭。父亲起初在一家洋行做事,母亲为家庭妇女,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之后由于洋行破产,父亲与人合作开办实业,但因为经营不善,合伙人携款逃跑,致使其父负债累累。父亲再度找到一个职员的工作,收入低微,而整个家庭人口却增加至七八人,生活陷入困苦,因此,母亲到街道上找工作,夫妻二人勉力支撑整个家庭,并且每月还要还欠债。家道中落,给整个家庭沉重的打击。做为家中的长女,张素芳不是怨恨和痛苦,而是主动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及照顾四个弟弟的责任。二弟因病导致视力下降,几乎失明,张素芳省下自己的助学金,为弟弟配了一付眼镜。艰苦的生活,磨练了张素芳的意志,塑造出了坚韧、独立、自信、自强、吃苦耐劳、勇于付出的个性,这种个性也贯穿了她之后的求学和工作过程。
张素芳教授在给乔建君医师著作《小儿推拿》写的序中讲述了自己小时候与小儿推拿结缘的故事:“我自幼得益于小儿推拿。听母亲说我出麻疹那年,因并发肺炎差点断送性命。幸亏好心人介绍,认识了上海知名的小儿推拿医生朱慧贞女士,才挽回了我的生命。1958年,我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学校学习,成为我人生中的转折点。在校学习期间,我逐渐认识到这种外治疗法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毕业后来到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科工作,在50余载的岁月中,亲临其神奇的效果。80年代初,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推拿学术交流会上巧遇朱老师,谈起往事,感慨万千。朱老师嘱咐:小儿推拿确实是个宝啊,一定好好学习,注意钻研。之后我就更加潜心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教学和研究” [2]。在暝暝之中,小儿推拿就在幼年的张素芳心中埋下了种子。
推拿思想的萌芽(1959~1961)
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关于《响应毛主席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章,在这种形势下,上海的推拿名家朱春霆先生(曾为陆定一的保健大夫)受命组建了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朱春霆先生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3]。而张素芳幸运地成为该校1958年招收的学生。与其同班的同学还有现今蜚声海内外的推拿名家严隽陶、王国才、俞大方等人。
1推拿练功
要学好推拿,首先要经过推拿练功。一指禅推拿名家王松山先生曾经说过“从事推拿治疗者,首先自己要有强健的体力,否则病人还没治好,医生自己已感到疲乏,当然就谈不到发挥推拿治疗的作用。”推拿练习的最主要功法便是《易筋经》。《易筋经》据近人考证为明代的天台紫凝道人所著,是一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功法。一指禅流派将其作为本派常规功法。《易筋经》共有12式,可以锻炼医生的腰、肩、臂、腕、指的肌肉和韧带,有助于医生临床推拿时的蓄力和发力。练习本功法时要动静结合,既要全神贯注,精神内守,呼吸调匀,又要保持气息流畅,动作连贯,才能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4]。在这12式功法中,着重练习的是“三盘落地”、“韦驼献杵第一式”、“摘星换斗”、“倒拔九牛尾”、“饿虎扑食”五式。例如,在练习“韦驼献杵第一式”时,应体会到“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的境界。而在“摘星换斗”时,采用“独手掣天掌伏头”的姿势,同时口中缓缓数一、二、三、四以练吐纳换气。“倒拔九牛尾”以弓步取势,目的是锻炼腰、臂、手的蓄力。起初《易筋经》是由少林内功推拿法老师马万龙担任,后来由1956年入学的师兄曹仁发带领练习。每天早晚各练一次。
2 推拿手法
白天的课程分两部分,上午练习推拿手法,下午学习中医知识。推拿手法的参考教材是王松山老师捐献的丁凤山遗著《一指定禅》。一指禅推拿基本手法共有12种,即推、拿、按、摩、 、捻、缠、揉、搓、抄、摇、抖。其中一指禅推法是主要的手法。推拿手法的教学采用了师生结对的方式,当时教习推拿手法的有五位老师,即王松山、钱福卿、沈希圣、王纪松、王百川等人。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尤其是拇指的生理特点,分为罗纹面、拇指端和偏峰推组,分别由不同的老师给予指导。最初练习的是一指禅推法,学习的重点是掌指关节和拇指关节的控制[5]。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精力集中,意守指端,紧贴米袋,双手同时操作,常常一练就要1~2个小时,直到拇指关节柔软灵活,不浮不滞,刚柔相济,手随心转[7]。
当时教授张素芳一指禅推法的主要是王纪松老师。王纪松老师是一指禅流派嫡传弟子,其师法丁凤山的大徒弟王松山(王松山也是王纪松的父亲)。其手法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以柔为贵”。并认为“柔则为补,刚则为泻”。所谓“刚”,是指手法沉实有力,深透而不硬滞。推拿频率移动速度都较快,治疗时间较短,单位时间内的刺激量较大。所谓“柔”,则是指手法力度较小,轻柔和缓而不浮于皮上。推拿频率及移动速度都较慢,推拿时间相对较长,单位时间内的刺激量较小。王纪松认为,“柔”性手法较为和缓,不超过患者的耐受能力,因此施力易为患者吸收,进而调节和提高人体的脏腑机能。对于身体机能不足,且不耐重推拿手法的患者较为适宜。而“刚”性手法与此相反,手法刺激量较大,能抑制人体过亢的脏腑机能[8]。在临床上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术,比如“胃脘痛”属气滞血瘀型的,推拿首先要用重按法或 法作用于背部脾胃俞,使气行瘀散,疼痛立止。而若属于脾阳不足的“胃脘痛”,则推拿则需选择揉法、摩法,轻柔施治于患者腹部,以助养脾阳,散寒止痛。在一指禅手法中,揉法、摩法、一指禅推法、抹法作用和缓,刺激量小,因而属于“柔”性手法。而按法、拿法、缠法、 法的刺激量较大,则归属于“刚”性手法[9]。王纪松老师的对手法的认识和运用对之后张素芳手法特点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张素芳手法练习影响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一指禅 法的创始人丁季峰老师。丁季峰(1914~1998),一指禅推拿学派的第四代传人,青少年时代曾在当时上海最著名的英国教会中学——育才中学学习,完整接受过现代学校教育。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软组织损伤时若单用一指禅推法不但费时长,而且推拿效果不明显。因此结合现代医学有关软组织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将一指禅推拿学派的“小 法”加以变化,创造出独特的丁氏 法。丁氏 法具有作用面积大,刺激力量强,手法渗透性好,压力周期性变化的特点,用于颈、肩、背、腰、臀及四肢的肌肉、肌腱、韧带损伤的治疗,可解除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再配合局部被动运动,对改善关节强直、僵硬,肌肉萎缩,感觉迟钝以及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效果显著[10]。丁季峰老师极为重视对现代解剖学的学习,认为中医的解剖学认识较为模糊,因此对手法的实施带来了障碍,比如颈部的斜扳法,如果没有现代解剖学知识的指导,很容易引起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1]。丁季峰的这些学术观点,对张素芳理解手法的作用形式、作用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使其之后临床治疗疾病时也很重视利用解剖学特点。
除以上两位老师之外,少林内功推拿流派的马万龙和李锡九先生也对张素芳推拿手法的丰富有重要影响。少林内功推拿流派在头面部的手法有五指拿法、扫散法可以清醒头目,镇静安神;配合推桥弓拿颈项部等手法后又能平肝潜阳,熄风降压;配合分推前额又可以疏风解表,醒脑开窍。头面部手法用来治疗感冒、失眠、头晕、头痛、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等病症。少林内功推拿流派在胸腹部的手法有单手推胸部、顺推胃部、横扫大肠。单手推胸腹部在操作时医生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掌紧贴于患者胸部,自一侧锁骨外侧向对侧肋缘下斜推,推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依法推另外一侧。操作完胸部之后,再以横推法推脘腹、少腹等部位,即为顺推胃部、横扫大肠。这些内功推拿的手法在张素芳教授以后治疗内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病时都有使用。

3中医基础知识学习
无论是朱春霆校长,还是其他教员都非常重视对学生中医学知识的传授。朱校长为六世家传医师,祖籍上海嘉定黄墙,朱氏世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著述立说颇多,因此朱春霆家学渊远。对《黄帝内经》颇有研究。认为尽管中医推拿手法各不相同,但其理论基础却一致,都要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诊断疾病的手段,以辨证施治为法则,在临床各科中,朱氏又特别推崇张仲景、李东垣和张介宾[12]。王纪松老师同样非常重视中医基础知识,王老师擅长把自然界的现象取象比类,比如,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若出现声音宏大,两目阴翳,则易发生中风,这种现象与自然界的暴风雨来临时电闪雷鸣一样。而小儿在发生高热惊厥前两眼发出寒光,也就象闪电与雷鸣相继出现一样。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不可分割,又受自然变化的影响,比如,冬天易感寒邪,而夏天则易发生疰夏。张素芳教授的学术思想中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养护脾胃的观点最初应来源于此。
中医基础理论课安排在入学后第一个学期,每天上午由上海中医学院基础教研室的老师授课。在这里,张素芳系统学习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腧穴、四诊、辨证、治则治法等知识,为以后的临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辨证施治
在学习的最后一年,张素芳开始不定期地实习。主要是跟随老师们在学校推拿门诊部应诊。当时推拿治疗病种较为广泛,除运动系统的疾病外,还有内科病如胃肠病、心血管病、五官、神经系统病症。
王经松老师擅长治高血压病。他认为肝阳上亢的所致的高血压可用“以柔制刚”方法加以治疗,比如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法、抹法、 法都可以使全身的小动脉舒张,血压下降[13]。
钱福卿老师临床治疗的病种较多,如内科的高血压、头痛、头晕、劳倦内伤、胃痛、妇人痛经、月经不调,小儿消化不良、疳证、腹泻。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钱老师注重观察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手法。钱福卿最为人称道的是以缠法治疗外科痈疽疔疮,其治疗思路是排脓托毒,祛瘀生新,并随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法。例如肿块僵硬难消,则分而散之,如疮肿已溃,则聚而引出[14]。
朱春霆校长治疗何长俊瘫痪病例则更是轰动一时,何长俊是一名国家一级残疾军人,著名歌手。何长俊因五年前从高处摔下,导致双下肢瘫痪,虽经多方治疗,但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日渐加重。何长俊身残志坚,曾经感动过无数人,也激励了很多人。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上海医务界要尽最大努力治疗何长俊的病。 在上海华东医院,朱校长接诊了何长俊,经过仔细检查,朱春霆认为何长俊顽疾的根源在于肾,为她精心制定了“补荣通俞,调虚实和逆顺,以起其痿”的治疗原则,起初以按、摩居髎、肾俞为主,何长俊感到腰臀部有酸胀,并且感觉温暖之气流向两足心。经过朱校长8次推拿治疗后,何长俊竟然扔下拄了五年的拐杖,独立行走。1958年11月29日的《解放日报》专题报导了这件事情[15]。朱春霆先生辨证施治的推拿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包括张素芳在内的所有学生。

5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由59届毕业的刘开运师兄主讲。当时小儿推拿没有师资,了解到来自湖南西部的进修医师刘开运曾经学习过当地的苗医及小儿推拿知识时,就指定由他主讲。刘开运,出身于中医世家,为苗汉后裔,家族业医三百余年,精通中医、苗医、推拿三套绝技[16]。刘氏小儿推拿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按五脏辨证施治。刘开运中医基础非常扎实,将中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系统总结,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中心的具有生克制化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在这思想的指导下,将临床病症划分成五大类,即肝系病、心系病、脾系病、肺系病、肾系病,再将这五脏病以虚实寒热加以划分,六腑病症亦根据表里关系分属到五脏病中。在五脏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五脏的相互关系,确立治则治法。虚证多用“补三泻一”法,而实证则选用“清四补一”法。以手部的“五经”穴及五脏解剖位置附近的穴位为主穴进行推拿,达到系统调整五脏的目的[17]。张素芳教授在临床中也经常用到“推五经”大概来源于此。
第二,对症选择适当的手法和穴位。刘开运除以“推五经”等为主穴调整五脏功能之外,还将常用的穴位和手法按临床功用主治分成退热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止腹痛类、止呕类、消食导滞类、镇静安神类、利尿通淋类、镇惊熄风开窍醒神类等九大类作为对症治疗之选,起到辅助主穴的作用[18]。
第三,操作过程开阖有序。刘开运在治疗的开始和结束时都要施行常规的开、关窍手法。头部常规开窍手法有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各24次,以起到醒脑明目,有开窍之意。手部常规开始手法有按总筋、分手阴阳各24次,寓调理气机,平衡阴阳之意。治疗结束手法为按肩井穴3~5次[19]。张素芳教授在临床上也常以分手阴阳开始,以按肩井结束,与刘氏方法极为相似。
推拿思想的逐渐丰富(1961~1981)
1孙重三派小儿推拿丰富了张素芳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1961年7月,张素芳由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毕业,分配至山东省中医院推拿科。当时的科主任是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流派代表之一孙重三先生。孙重三先生(1902年—1978年)是荣成市(原荣成县)埠柳公社,不夜村人。年20岁时拜本县老中医林椒圃为师,由此步入杏林。1957年进入山东中医进修学校深造,1958年任山东中医进修学校教员。1959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任儿科教研室主任,1975年晋升为山东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讲师兼推拿科主任。
孙重三先生的小儿推拿疗法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以辩证论治为诊断方法,运用各种手法通经络、行气血、调阴阳、理脏腑、和营卫,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孙重三先生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秉持“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孙重三非常重视“天人合一”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气机变化是与天地相应的,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以外感为例,虽有伤寒、温病、暑热病之分,但都属四时之气。在天之五运与地之六气交相作用下,自然界出现寒来暑往的变化,六经的气血为之波动,五脏之气失去平衡,正气与邪气互相倾移,所以出现太过不及之变。因此人一方面要慎重守护正气,不使正气损耗,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天地的四时气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能使经络畅通、气血和顺。在为病人诊断、辨证、处治、善后时均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他认为医者要懂得分辨四时之气所在,能预测病邪什么时候来,从而加以预防,就可以避免疾病。又认为如果确定病与时气的关系,病也可迎刃而解。张素芳教授受此启发,在临床上也非常重视“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疾病防治方法。
第二,诊病以望、闻为主,四诊合参。孙老强调诊断是整个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的一环,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法。以四诊采集病情的相关信息,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辨清阴阳,病在阴,勿犯其阳;病在阳,勿犯其阴,以防阴阳亏损。辨寒热虚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辨清脏腑归属,《黄帝内经》有云“五脏藏精而不泻”,故五脏有补无泻,五脏受邪时应泻其邪而不能伤其精。“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邪客时可攻之,但亦应中病即止,切勿过度。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调和,邪气不能加害,健康就有保障,故治病必须察其气血的情况。
在诊查小儿疾病时,孙重三先生认为四诊中应以望、闻为重。因婴儿口不能言,稍大的儿童虽能言,但叙述病情不确切,因而难行问诊,又因小儿的手腕短小,三部莫分,尽管可一指定三关,但终难施切诊之巧,因此诊查儿科疾病应从望、闻诊中仔细寻求,再结合问诊、切诊、腹诊、查舌象、指纹,才能作出正确诊断辨证。张素芳教授在临床中也非常擅长望面色、看指纹来诊查小儿疾病。
第三,依据标本缓急确立治则。孙老认为治疗须分清标本、缓急。标本缓急者,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表里同病时,邪在肌表,属表证,病轻较浅,故属标证;脏腑之病,属里证,病位深且重,故为本证。手足三阴经三阳经有表里的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表里属络关系,在表之腑为标,在里之脏为本,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可标本同治。
孙重三认为小儿推拿不仅能治疗慢性病症,也能治疗某些急危病患。在临床上,孙老经常运用推拿治疗肠梗阻、肠套叠、急性中毒性痢疾、尿潴留、急惊风等急症,收到良好的效果。孙重三先生著作中的常用穴位里,头面部共13穴,有醒脑开窍作用,用于急救的穴位便占6个。上肢部共38个穴位,有清热解郁,宣达透表作用,用于救治急惊风的穴位19个。这一方面可能是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没有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临床急救,另一方面也说明孙老在临床上对治疗急惊风、高热惊厥比较擅长和重视,是孙重三小儿推拿一大特色。张素芳教授在年轻时就经常跟随孙重三先生去抢救急症患儿。
第四,处方主次有道、法度谨严。在孙重三先生所介绍的13种疾病共20小节的治疗处方中,均不仅列出了治疗的主穴,还给出了为数不少的备用穴。主穴是针对主病机或主症进行治疗的穴位,是推拿治疗的必用穴,也是推拿治疗的重点穴,必须做足做通。备用穴则有些的是辅助主穴治疗主病机或主病症;有些是针对次要病机或病症进行治疗的穴位,如果没有相应的症状或病机,则不需使用;有些为减轻主穴的寒热偏性而设。是而君臣佐使,法度谨严。
主穴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孙老所列的主穴之中鲜见同一类的穴位同时出现。它们或针对的不同治疗部位,或依据五行补泻,或调气运血,或升清降浊……但又是紧密地围绕着主病机而设,共同使主病机在有条不紊的推拿治疗中得以化解。比如,在热吐一节,主穴有:多退六腑、运八宫、推脾土、推天柱骨、按弦搓摩。退六腑为泻热通腑,运八宫为行气,推脾土为和中助运,推天柱骨为降逆止呕,按弦搓摩为疏通胃脘。从胃到肠,从上到下,环环相扣,如果去掉任何一个,就会使治疗不够完整。
备用穴则特色鲜明:祛寒的、清热的、行气的、活血的、豁痰的、消积的、温阳的、养阴的。显示出了孙重三先生对穴性的把握上游刃有余,配合主穴用以临床治疗,自然会手到病除。张素芳教授在临床处方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多源于此。
第五,穴位操作注重细节。在孙重三先生所列出的常用的76个穴位,每个穴位的介绍都是和手法联系在一起的。如推天柱骨、掐威灵、分手阴阳、摩肚脐、拿膝眼、运板门等等。穴位能够发挥医者想要达到的功效,必须得和手法密切结合,手法的轻重、缓急、施术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穴位的作用。比如分手阴阳,孙老指出“实热证推向阴池宜重,虚寒证推向阳池宜重。”张素芳教授在临床应用时也非常注重这一细节。
注重推拿中的细节还表现在孙重三先生的著作中介绍操作时,对于医者左手如何握持患儿手,手指如何摆放,右手如何发力,从何处而起,至何处而终,都有明确交待。比如在操作运八宫手法时“医者先以左手持患儿左手之四指,使掌心向上,同时拇指按定离宫,再以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之拇指,然后以拇指自乾向坎运至兑宫为一遍。”再如掐十宣时,“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之手,拿手掌向外,手指向上,再以右手拇指甲先掐患儿中指,然后逐指掐之。掐三至五遍。”欲使患儿发汗时,“先掐心经与外劳宫,再重按太阳穴,然后掐二扇门,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为止。”张素芳教授曾经说过,孙老在作推拿时从来都是身姿端严,手法收放自如,令患儿安闲放松,令观者赏心悦目。
第六,临床擅用“十三大手法”。“十三大手法”的内容为摇斗肘法、打马过天河法、黄蜂入洞法、水底捞明月法、飞经走气法、二龙戏珠法、苍龙摆尾法、按弦搓摩法、猿猴摘果法、赤凤点头法、凤凰展翅法、揉脐龟尾并擦七节骨法、按肩井法。此“十三大手法”为孙重三先生在临床治疗及防未病时经常用的复合手法。
在临床上孙老每治一种病必配二、三种大手法,如开始先做四大手法,治疗结束时常做摇斗肘法并必做按肩井法,前者是顺气和血通经活络,后者肩井为大关津,按而摇之意为关闭津门以防汗出复感。如遇惊吓造成的夜啼首选猿猴摘果法;对急惊慢惊急重症时,可取凤凰展翅法;不论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咳嗽憋喘、胸闷气短、痰涎壅阻,可配合飞经走气法、按弦搓摩法、开璇玑法;凡发热,可根据表里虚实选取二龙戏珠法、打马过天河法、水底捞明月法。又如大便秘结不通,乳食积滞,或肝脾肿大,可选用按弦搓摩法、苍龙摆尾法;如受寒腹痛,处方中配赤凤点头法;伤食腹痛配天门入虎口、苍龙摆尾法;小儿麻痹上肢不能抬举屈伸,可配合凤凰展翅法、按掐肩井及摇斗肘法等。
孙重三先生在临床运用“十三大手法”时,都要根据病情,灵活变化推拿的方向、施术的力度、手法的频率,使得同一手法具有了多种功效。比如:运用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法治疗热泻时,须向下擦七节骨,达到泻热通便的目的,而在治疗脾虚泻时,须向上擦七节骨,起到补虚固涩的作用。又如按弦搓摩法、飞经走气法,用于行气则手法轻而快,用于化痰则手法重而缓。再如赤凤点头法用于虚寒性腹痛时,手法操作轻柔和缓,以通关顺气、温中祛寒,用于热吐则上下摆动幅度大,摆动有力,频率快,以起到消积除胀,通关泻热的作用。
 “十三大手法”是孙重三小儿推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小儿推拿各派中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张素芳教授在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十三大手法”也有了深入的体会,认为其精华是利用肢体骨节屈伸摇动,达到百节通利,邪气外泄,脏气内固,从而提高疗效。
2现代医学知识融入提高了张素芳的临证能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张素芳医师进入山东医学院大专班。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各科知识,并跟随当时著名的神经内科专家朱汉英教授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病房查房,在那里张素芳医师掌握了神经系统的查体方法和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1966年,在极左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山东省中医院推拿科被解散,张素芳医师于是到肝病科、针灸科和骨科轮转。在肝病科,张素芳医师腹部触诊的技术得到全面提高,同时还学习了临床急救方法。在针灸科,张素芳跟杜德五先生学习,对经络腧穴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骨科,张素芳医师解剖学、影像学知识获得了提升,能够熟练诊断和处理骨关节疾病,给骨折患者复位及小夹板固定。
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各科的实践,使张素芳医师的临证经验更加丰富,对其后来临床诊治神经、消化、急症、骨关节病有极大的帮助。
3推拿治疗仪的发明促进了手法的成熟
1981年,为定量研究推拿手法的力学特性,由王国才、毕永升、张素芳为主开发研制出了TDZ-1型推拿手法动态测试仪。测试仪由支架、测力盘、传感器三部分组成,能够记录手法的垂直力、水平横向力和水平纵向力。通过分析仪器记录的操作者手法动力学参数和典型动态曲线,就可获得其操作特点。1981年11月份,他们应用TDZ-1型推拿手法动态测试仪描记下了包括朱春霆、丁季峰、王纪松、李锡九和贾立惠等人的手法图。手法图准确地反映了操作者手法力的大小,频率、垂直力、水平横向和纵向力的分配情况。例如,朱春霆一指禅推法的动态曲线显示:手法周期较短,垂向波幅较低,横向曲线与基线重合,纵向曲线在基线上蠕动,并且回摆波与前摆波的振幅接近,由此可分析出朱氏推法具有力度轻(1kg)、频率快(193次/分)、操作平稳、作用深透,以水平纵向摆动为主,且前摆力与回摆力几乎相等的特点。再比如,王纪松一指禅推法动态曲线显示:手法周期较长,垂向曲线舒展流畅,起伏势缓,纵向和横向曲线在基线上蠕动。因此可分析出王纪松式一指禅的特点是:手法稳定,力度重(3kg)、频率稍慢(160次/分)、水平纵向摆动与横向摆动兼具[20]。
通过对推拿名家手法力学特性的定量分析,找到他们手法在时间、空间上的特点,使人们在学习手法时不只是模仿其形式(形),而是掌握其内在的技巧(神),有助于推拿手法的推广应用。通过对推拿名家手法力学特性的定量分析,还可以进而探索出适合于不同人体的手法量级,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最适宜刺激剂量,使推拿治疗逐步达到客观化、指标化、计量化和统一化,推拿的医疗质量控制更加精确化,使推拿治疗学纳入到系统工程学的轨道[21]。
正是这一系列对推拿手法的深入研究,使得张素芳对推拿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临床手法的使用上更加合理。
推拿思想的成熟(1981~1990)
随着工作、科研的不断深入,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化,张素芳的临床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由原来的成人小儿兼顾转为以小儿推拿为主,兼顾成人推拿。其学术思想也进入成熟期。标志性的事件有两个。
1全国小儿推拿师资进修班开办
1985年8月5日上午,卫生部委托山东中医学院附院举办的“全国小儿推拿师资进修班”举行了开学典礼。山东省卫生厅中医处、中医学院及附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开学典礼。共有来自南京、武汉、常州、长春、湖北、云南、陕西、山东、安徽等省市的30余名学员参加学习[22]。这些学员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南京的38岁的殷明,年龄较小的有来自长春的王立新,当时只有20岁出头。
整个培训期总共两个月,第一个月为理论学习,张素芳、王国才、毕永升是师资培训班的主讲老师。课程设置有推拿练功、推拿手法、小儿推拿穴位、小儿推拿治疗。张素芳主任做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承担了大部分的课程,每天上午四节理论课,下午两节手法练习课。第二个月为临床实践,学员们被分配到山东省中医院推拿科、青岛市中医院儿科、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科实习。
全国小儿推拿师资进修班的开办,扩大了山东小儿推拿的影响力,把山东小儿推拿的“三大流派”经验推广到了全国,也确立以张素芳为首的山东小儿推拿医师在全国的地位。
2《中国小儿推拿学》出版
1989年9月,随着推拿事业的迅速发展,推拿高级人材的培养已越来越重要,全国许多高等中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推拿专业课程,但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推拿教学、临床和科研的需要,因此,由安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等九所中医院校组成了推拿学系列丛书编写委员会,按教材形式编写了一套六本系列丛书。张素芳任《中国小儿推拿学》主编,湖南中医学院陈士杏教授、山东中医学院毕永升教授任副主编。
《中国小儿推拿学》的出版是标志着张素芳学术思想成熟的另一个事件。此时的张素芳已全面掌握了小儿推拿的理、法、方、推的各项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治疗心得。
与之前使用的五版《推拿学》教材相比,《中国小儿推拿学》增加了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疾病诊断辨证概要、推拿穴位。
3增加了与同行的交流沟通

4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

推拿思想的升华(1990~2012)
1临床治疗病种进一步扩大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张素芳教授的推拿学术思想进入了升华期。临床治疗病种进一步扩大,几乎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全国各地患者的带着各种疑难杂病纷至沓来,
笔者查阅了现有的张素芳教授近30年来记录的180例典型临床病案,涉及新生儿疾病、呼吸、消化、循环、神经、泌尿、运动、生殖及其他杂病共有九大70多个病种。有常见病,如发热、腹泻,更多的是疑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手足搐搦症、心肌病、脑功能不全症等。张素芳教授在每个医案中都详细讲述了病因病机、治疗过程、临症思路、古代经典医籍对此病的认识,一共300多页近10万字,几乎全为手写稿,真实再现了张老临床治疗的全过程,实为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不禁要感谢张老为小儿推拿事业所做的无私奉献。
2深入研究推拿的临床疗效和治病机理
针对临床经验的深入研究是探索验证自己学术观点的有效手段。张素芳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1990年张素芳发表了《活血化淤手法对微循环影响的机理》,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微循环模型,以一根乳胶管代表毛细血管,管内装数粒腊丸代表阻塞于血管中的红细胞,乳胶管上端接一个液槽,下端接一个量杯。实验开始时,乳胶管内没有液体流出,在乳胶管上推拿几秒钟后,乳胶管开始导通,停止推拿,在自然状态下仍然有液体流出,计量自然状态10分钟内液体量。之后,在乳胶管上施以每分钟180次的手法,持续推拿10分钟,并计量此过程中的液体量。经过对比发现,推拿状态下,流出的液体量是自然状态下的2倍。结论是:推拿可以有效增加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量,并由此推断:推拿活血化瘀的机理是:在血管长度不变而被压扁时,容积减小,当推拿作用于治疗部位的血管之上后,血管内一部分停止流动的血液被推动,进而冲开堵塞的和处于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使参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速度增加,微循环功能改善[23]。
1992年张素芳教授开展了《活血化瘀手法对心功能影响实验观察》。实验方法:临床选取30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于治疗前记录心电图、心功能,之后进行四个疗程的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步骤:(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左侧,以右手掌心分别在库房、屋翳、膺窗、周荣、胸乡、天溪、天池穴作逆时针摩动5分钟。(2)继上势,以拇、食指拿左右内关穴80次,用中指端捣大陵穴80次。(3)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站其左后方,以掌心摩背部肺俞、心俞、厥阴俞等,按揉背部压痛点各20次,最后拿肩井结束。四个疗程后复查心电图及心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推拿治疗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心电图ST段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现象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活血化瘀手法对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下降有明显改善作用[24]。
在此阶段内张素芳教授根据临床科研撰写并发表的论文还有《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疗效观察》等,对临床治疗相关疾病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3促进推拿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拿思想的凝炼(2012~)
1名老中医带徒总结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2012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申报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和学员的通知》,张素芳教授决定正式收徒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山东中医药大学组织考试遴选学员。经过初试、复试、面试,最终姚笑和李静两人成为张素芳教授的首批弟子。2012年8月9日,在山东济南军区第二招待所的大会议室,山东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为包括张素芳教授在内的全省32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和64名传承人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自2012年8月至今,姚笑和李静二人以照片方式记录张素芳教授原始病案共500多份,书写跟师笔记400多页,书写经典学习笔记300多页。整理医案80多个,每月心得体会50余篇,读书心得40余篇。
通过两年多的跟师学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总结张素芳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1)张素芳教授中医理论及发挥。(2)张素芳教授推拿手法理论。(3)张素芳教授推拿处方用穴理论。(4)张素芳教授临床医案整理。(5)张素芳教授小儿推拿保健方法。
2成立工作室总结、研究、推广张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2014年9月,国家中医管理局再次通过了建立《张素芳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申请,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以张素芳为首的12人组成的传承工作组,并为工作室配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张素芳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工作内容包括:(1)通过工作室建立,收集整理笔记、病案、手稿、图片等。(2)结合老中医经验传承,整理并推广张素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3)建立张素芳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共享平台,为学者提供学习和研究之用。(4)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5)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科学研究。(6)推广张素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培养小儿推拿后备人材。

 

 

参考文献:
[1]缪钺.缪钺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乔建君.小儿推拿[M].天津出版社,2009.
[3]顾宏平.妙手回春一指禅──一代推拿名医朱春霆[J].中医文献杂志,1995,03:30-32.
[4]连宝领.构筑一指禅推拿文化,传承一指禅推拿精神——纪念一代宗师朱春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按摩与导引,2007,08:2-5.
[5]曹仁发,顾非,吕强.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传承和发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2,04:32-34.
[7]姚常立.“一指禅”推拿名医—朱春霆[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02:49.
[8]梅犁.一指禅推拿名家王纪松老师学术思想初探[J].按摩与导引,1987,06:3-6.
[9]梅犁.一指禅推拿医家王纪松辨证运用手法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04:18.
[10]朱振安.丁氏(扌衮)法推拿流派学术思想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1985,06:33-35.
[11]沈国权.丁季峰与攘法推拿[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01:28-29.
[12]朱鼎成.朱春霆与中医推拿[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02:29-31.
[13]梅犁.一指禅推拿医家王纪松辨证运用手法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04:18.
[14]钱裕麟.中医一指禅推拿传承正源[A].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2006:3
[15]朱鼎成.朱春霆为何长俊治瘫痪[J].食品与生活,2012,12:55.
[16]赵卫.刘开运老教授推拿学术经验简介[J].按摩与导引,2004,06: 4-5.
[17]符明进,汤伟.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特点简介[J].新中医,2012,04:159-160.
[18]汤伟,邵湘宁,符明进,李洲进.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取穴精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70-71.
[19]汤伟,邵湘宁,符明进,李洲进.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取穴精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70-71.
[20]王国才,毕永升,张素芳.一指禅、(扌衮)法、内功、点穴等推拿流派手法典型动态曲线图及初步分析[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03:66-72.
[21]王国才,毕永升,张素芳.推拿手法动态曲线的测定及应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01:72-74.
[22]山东中医学院附院举办全国小儿推拿师资进修班[J]. 山东中医杂志,1985,06:30.
[23]张素芳. 活血化淤手法对微循环影响的机理[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02:60-61+63.
[24]张素芳. 活血化淤手法对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按摩与导引,1992,02:14-15.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