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周翠英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015.06.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OA在祖国医学属于“痹病”、“骨痹”范畴,另根据其临床表现,又跟腰痛、历节、鹤膝风、白虎病等多种病名有一定关联。痹,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书中即有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称“畀”。至《黄帝内经》,对痹病的认识开始系统化,其概念、病机、病位、症状及鉴别、预后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并开始提出“骨痹”的概念。其后,各代医家对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完善,痹病的治疗方法也由开始的祛风、散寒、除湿扩展到清热、理气、化痰、祛瘀、补肾、柔肝等。

1、骨关节炎的发病基础
OA多见于老年人,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有X线表现的OA患者达70%,英国65岁以上人群中有X线病变表现的OA患者女性为68%,男性为58%,我国上海社区调查OA的发生率为13%,55岁以上人群80%有OA的放射学表现,其中10%~30%有症状。而近十年来,一方面,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OA的患者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现代人群活动强度和频率增加,OA的发病率又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都说明OA和年龄密切相关。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人进入衰老期后,正气亏虚,易于受邪、易伤七情,这是老年人常见病的共同的发病基础。就“骨痹”而言,正气亏虚主要是指肝肾亏虚,筋骨失养。《素问•逆调论》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而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急也。”指出肾气亏虚是骨痹发生的内在因素。《中藏经•论骨痹》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故曰历节。”指出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的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一旦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邪气入里,着于筋骨,痹阻脉络;或者感受外伤,或者劳损过度,瘀血阻于脉络,损伤筋骨,均可导致骨痹的发生。
2、痰瘀互结,损伤筋骨是骨关节炎的重要发病机制
    在骨痹的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就是瘀和痰。瘀邪为病,多由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所致,而在老年人,多年的病理产物蓄积于体内,更易导致瘀血的产生,如毛对山在《对山医话》中谓老年人“积岁沟渠,必多拥塞”。而痰是津液代谢失常的产物,其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的津液已有不足,津液输布失常,可使水液停蓄凝聚为痰;或因劳累过度,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中焦不运,水湿停聚而为痰;或因感受热邪,或五志化火,煎熬津液,凝聚为痰;或感受寒邪,水液凝滞为痰;或感受湿邪,入里聚而成痰。痰邪致病特点,无处不到,如《杂病源流犀烛》中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为其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仁斋直指附遗方•身痛方论》曰:“酒家之府多为项肿臂痛,盖热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酝酿日久,生痰涎,聚饮气,流入项臂之间,不肿则痛耳。”明•涂绅《百代医宗•痰论》云:“夫痰饮之证,各有所注,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足腕酸疼,状如闪挫,或背如一点水,冷而痛者,或遍身习习如虫走者,诸症均与痰有关。”瘀痰能共同致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瘀血阻滞,水液运化失常,可以生痰;而痰饮停滞局部,影响气机,气滞血瘀,又可产生瘀血。痰瘀胶结,痹阻脉络,气血不通,复又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濡养,正虚和邪损互相作用,最终损伤筋骨关节,导致骨痹的发生,即如董西园《医级•痹》所言:“痹非三气,患在痰瘀。”
我们在临床也观察到,OA常见的表现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或见关节周围的瘀斑,或见关节粗大,或局部有结节形成,如远端指间关节的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间关节的Bouchard结节,这些都是痰瘀胶结的表现。另外,放射学检查表明,有些病人在关节内发现有游离体(关节鼠),还有很多病人可以发现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这些也都是痰瘀胶结的病理产物。
除此之外,OA的现代病因学研究还表明,其发病除了与年龄有关,还与性别(女性多见)、遗传、营养代谢、局部损伤、肥胖、肌肉无力造成的关节失衡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分析这些致病因素,性别、遗传、营养代谢、肌肉无力等属于正气亏虚,筋骨失养,而局部损伤、肥胖则分别与瘀邪和痰邪有关。而且OA病势缠绵难愈,容易反复发作,这种特点也与痰瘀之邪深入骨骱、难于祛除类似。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