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与中医临床
2020.04.28杂病的中医临床治疗
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一、关于杂病
(一)“杂病”渊薮及释义
“杂病”一词最早可能见于《灵枢·杂病第二十六》,该篇论述了厥气上逆、心痛、喉痹、疟疾、齿痛、耳聋、鼻衄、额痛、项痛、腰痛、膝痛、腹胀、大小便不利、痿厥、呃逆等病的症状、诊断、治疗方法。
后世医籍论及杂病者首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之“杂”字,《唐书·艺文志》作“卒”字,“卒”、“杂”古义相通,可以训为“众”,“杂病”“卒病”均言众也。
另有徐大椿《杂病源》、《杂病源流犀烛》、金·李杲《杂病方论》、明·彭浩《杂病正传》、明·刘纯《杂病治例》、《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景岳全书·杂证谟》、明·霍应兆《杂证全书》、《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锦囊秘录·杂证痘疹药性合参》等。
杂,雜,《说文》:“五彩相会。”《新华字典》:“①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②掺杂,混合;③正项或正式以外的。”
“杂病”,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解释为:“相对于外感病之称。外感不外六经之传变,有统系可寻,杂病则各自为证,连带者少。故除外感病外,统称为杂病,亦曰杂证。《金匮要略》一书为治杂证最古者。”
由此可见,杂病应该是包括除外感病以外的所有疾病。
(二)传统中医治杂病
在医学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中医可以说是唯一的治疗手段,所以自产生之日起,中医所治疗的病种就包罗万象,每一个中医师都是全科医,这从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以得到证明:“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中医学有向专科方向发展的趋势。远在周代,就有了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的医学分科。宋元时期分科更为详尽,分为大方脉、杂病、小方脉、妇产、五官、正骨、眼、口齿等13科。可见单科医古已有之,但真正的大医却可统领全局,兼治百病,哪位大师的传世著作不是包罗万象呢?
临床实践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根本。中医临床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而中医理论的基本点又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变化均可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防治疾病最注重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疾病在时间轴上的某一动态阶段,更能反映疾病过程中的动态本质。因此,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作为理论核心,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一个真正掌握中医的人,是利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诊断,中药学以及方剂的配伍原则来处方治病的。一个真正的中医必定是个全科医生,而非是什么中医妇科,中医眼科等等那种单科的中医行医者,传统中医的治疗范围是包罗万象的杂病。
(三)杂病需要传统中医
杂病之所以言杂,是因其包罗万象。这表现在群体疾病的多样性和个体疾病的复杂性两个方面。解决群体疾病的多样性问题当然可以采取分科的方法,但针对个体疾病的复杂性采取分科而治的方法,就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然而,现阶段的中医临床,从某种程度上已逐渐脱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的原则,医院分科越来越细,临床科室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等;内科又分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消化、血液、呼吸、免疫等,外科又分周围血管、普外、胸外、神经外等。这种分科过细的结果是不能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指导每一次治疗;不按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来处方用药,而是在现代药理指导下的中药堆砌;不按四诊八纲进行辨证,而是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及各种理化检验;医生治病像修理机器一样把人分成了几部分来治疗。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有机组合、相辅相成;疾病和患者、患者和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即内环境(疾病和患者)和外环境(患者与空间和时间)是统一的。把整体分成部分的治疗方法充其量只能以消除疾病为目的,而不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从病因学角度而言,现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素常常是非单一因素,大多为多种、复杂因素参与,精神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已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多因素交错刺激与侵蚀,导致多脏器、多组织受损的复杂病日趋多见,因此,多靶点综合治疗与整体调节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这一点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现代治疗学重视心理治疗、整体性治疗、个体化治疗、最优化治疗、预防为主,应以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为健康目的。这就要求不能分科过细,而应该以整体观看待疾病,指导治疗。中医药治疗原则以治病求本为纲,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为核心,重视调动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因势利导,灵活多样,强调个体化治疗,强调人与外环境如天、地、人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因而,中医学对日趋增多的慢性病症、复杂性疾病等现代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也就是说,杂病需要传统中医。
随着人类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变化、医学研究方向的转移,人们对治疗水平、方式的新要求,创造了十分有利于中医发展的环境,相信中医药会在现代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杂病临床治疗举例
临床经验,每一位中医临床医生都可如数家珍的讲出一大篇来,每一位中医临床医生都有自己的精彩大作,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运用中医的方法,使用中药去治疗疾病,的确有疗效,也正因为其有很好的疗效,才有了这许多中医院,这许多中医的学校,这许多中医的老师,这许多中医的学生。但随着社会的演进、疾病谱系的改变,我们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已经不能覆杯而愈了,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已经看出来力不从心了,这就让中医工作者突然醒悟到,中医必须现代化,必须与时俱进,但中医的现代化如何理解呢?我认为简单说就是:“中医能有效地诊断、预防、控制、治疗现代疾病,中医就现代化了”。这是我们大家毕生去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具体来说,我们还是要认真来对待临床,对待临床上遇见的每一位病人,每一种疾病。总之,看一次病就是对我们的一次考校,就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今天谈一些临床上的病例,供大家参考。
(一)诊断明确的急危重症或难治疾病
[病例1]
徐左,52岁。就诊时间:1986年5月6日,农历3月28日。
主诉:乏力、气短、双下肢水肿月余。
有心脏病病史2年左右,2年前因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四处求医,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DCM)”,又称充血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该病的晚期表现。
病人面色晄白,行动迟缓,双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小便少,纳呆。
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有暗紫气。双脉沉弱而濡。
此病又称原发性心肌病,因其病因不明,进展缓慢,多难以被早期发现。据70年代、80年代我国几家医院的统计数字,其发病率为心脏病总数的1.6-7.2%,属于比较少见的心脏病,而且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
接诊时病人已经毫无信心,只是因为症状过重,身体难以忍受,而请医生缓解一下症状而已。翻阅病例,病人用了不少象洋地黄、利尿剂一类药物,服用进口的卡托普利有效,但因为价格昂贵,难以坚持服用。
看过病人,认为脾肾阳虚为病人的主要病机,真阳不足,肾水无以温煦;脾阳不足,三焦无以运化。舌质暗紫,是为血有瘀阻之象。乃以真武汤加减拟方。
制附片10g 高丽参10g 云茯苓15g 赤芍药15g
干姜片6g 炒白术10g 紫丹参30g 白茅根30g
葶苈子15g
3剂
此方以真武汤化裁,干姜易生姜,加高丽参、丹参、茅根、葶苈子益气活血利水。干姜较之生姜又入肾经,既可温肾之阳,又可温脾之阳。病人此时以肾阳亏损为重,用药当顾及于此。当时想起看到过关于葶苈子的报道,其含有两种强心甙,一种叫七里香甙甲,有强心作用,《别录》又说:“下膀胱水,利少腹。”就想用来一试,援药的想法也是始于此。
二诊:5月9日
病人自觉症状减轻,行走距离较短时,可不用人扶持,双下肢浮肿亦轻。
查舌脉均同于前,双下肢水肿略减。
又予上方增减,制附片15g,葶苈子20g,红花10g,5剂。
并嘱药宜久煎,每至开后小火炖1小时左右,煎煮三次兑匀,一天分六次口服。
三诊:5月16日
病人自觉明显好转,但夜间休息不好,又成主要矛盾,拟酸枣仁汤加减,去甘草(恐其导致水钠潴留)
炒枣仁30g 知母10g 茯苓15g 川芎10g
制附片15g 丹参30g 葶苈子30g 五味子10g
鹿茸粉1.5g(冲服) 红参粉3g(冲服)
以后病人继续就诊,直至3个月后体力,自觉疾病已愈,而重新上班。
[病例2]
王姓小儿,男,7岁。1987年8月23日初诊。
此病人系烟台毓璜顶医院小儿科住院病人,小儿科周主任请会诊。
诊断为“散发性脑炎”,现在回顾性诊断,应该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能性大,患者有流感的前驱症状,发病较为迅猛,然后高热,头痛,烦躁不安,呕吐,用激素和抗菌素效果不好,高热一直无法控制。
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稍高;腰穿脑压高,细胞数正常,淋巴细胞稍多;当时无法做疱疹病毒抗体滴定和病毒分离。
看到病人时,患儿颜面潮红,体温39.1℃,呼吸急促,昏睡不醒,脉细数,舌尖红绛(病人不能配合),据家长言,患儿数日未曾大便。
病人是一派热毒内燔、炽盛于血分之象,已见叶桂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到的“耗血动血”的前期诸证,因此必宜尽快“直须凉血散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生地30g 丹皮10g 赤芍15g 酒军6g
犀角磨汁30ml(需犀角约4.5g)
煎药120ml,兑入犀角汁,分3次喂入,每次间隔2小时。
我初次见到病人是下午2点,患儿4时许第一次服药,6时半体温降到37.6℃,8点多体温恢复正常,下黑便若干,至此体温再没有高于正常,一周后出院。现在犀牛角可用羚羊角加水牛角代替。
[病例3]
程右,45岁,1990年春节正月初二初诊。
哮喘反复发作,没有季节因素,多因感冒、劳累、过敏诱发,发则张口抬肩,咳喘,吐白粘痰,西医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声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同学请我到医院去给他的太太看病,去了一看,病人的确很痛苦,吸着氧气,咳喘不停,输着液体,长期用激素,人已经变了模样,并且已经出现了左侧股骨头的皮质损害,走路时跛行、疼痛。
整整服用了近三年中药才得以痊愈,治疗的过程不能一一讲述了,但治疗的思路大致是:
急性发作期:解毒清热,宣肺定喘。连翘散合止嗽散,重用鱼腥草、芦根、桑白皮。
症状缓解期:化痰清肺,固表健脾。清气化痰丸合玉屏风散。重用黄芪、黄芩、半夏、瓜蒌等药。
症状稳定期:补肾益肺,扶正抗敏。都气丸合自拟抗敏汤。(自拟抗敏汤:僵蚕、蝉蜕、露蜂房、乌梅、穿山龙、合欢皮、黄芩、细辛)
此外建议病人长期服用冬虫夏草粉,加蛤蚧尾粉,装0.4胶囊,每天6粒。
[病例4]
曲左,48岁。
股骨头坏死,住院针灸理疗并守方3月余,临床痊愈。自拟方:
木瓜30g 自然铜30g 白附子6g 苏木10g
川断10g 补骨脂10g 透骨草30g 丹参15g
牛膝10g 威灵仙30g 藏红花15g 黄芪15g
地龙30g 土鳖虫15g 乌梢蛇30g 蜣螂10g
蜈蚣1条 穿山甲15g
共为末,装0号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
[病例5]
刘左,40余岁,2002年5月初诊。附院住院病人。
因急性腰扭伤疼痛住院,住院后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病人大声呻吟,彻夜难眠。突感心前区疼痛,大汗淋漓而送至抢救室。心电图示急性心肌缺血,心肌酶学检查尚正常。但腰痛控制不住,病人烦躁易怒,家属请我去看病人,拟外用药方:
炒山栀60g 大黄60g 黄药子60g 乳香30g
川草乌各30g 没药30g 韭菜子30g 冰片10g
红花30g
共为末,蜂蜜与75%酒精调匀外用。
次日疼痛缓解,经抢救,心脏症状也得到控制,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血复查仍正常。
[病例6]
患者男,59岁,1997年就诊。中风后遗症。
患脑梗塞数年,经治好转,但左侧肢体拘挛疼痛、凉麻不适,舌质稍暗,苔白,脉弦。芍药甘草汤加味。
赤芍30g 甘草15g 豨莶草30g 木瓜15g
僵蚕10g 制附片6g 木防己10g 鸡血藤30g
并嘱将药渣再加水煮后泡洗患肢。
《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芍药甘草汤用于肢体挛急、内脏痉挛等疾患,效果较好,但本病数年不愈,恐仅此未能获全效,故加味使用。
[病例7]
患者男,小儿,7岁,1988年就诊。高热惊厥。
素有高热惊厥病史,此次因扁桃体炎发热而致惊厥,诊时已肌注过安痛定等药,患儿大汗淋漓,烦躁,口干舌燥,渴饮不止,倦怠。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生石膏30g 肥知母10g 粉甘草6g 粳米15g
西洋参6g(另煎兑入)
《伤寒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什么用西洋参易人参呢?因现在人参多为人工培植的园参,其助阳助火之力尤甚,故不敢轻用,而老山参又不可多得,故见如此。
[病例8]
患者男,80岁耄耋老人,1989年春节就诊。积食。
鳏居老人,春节时邻人多予美食,饕餮之后,胸中烦闷,脘部按之钝痛,午后潮热,米水难进,舌红,苔粘而黄。大承气汤合小陷胸汤。
大黄9g 厚朴6g 枳实12g 元明粉3g
黄连3g 半夏9g 瓜蒌18g
1剂症减,2剂后改用山楂丸调理而愈。
《伤寒论》:“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胃中必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金匮要略》:“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医宗金鉴》:“诸积热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胸胁满急月 真 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鞕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满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泄热。”小陷胸汤所治殆介于痞与结胸之间。柯琴:“结胸有轻重,立方有大小,从心下至少腹,按之石鞕而痛不可近者为大结胸。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曾石鞕者,为小结胸。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于心下,故脉浮滑。”
[小结] 以上病例的临床特点是:诊断明确,但属难治之症。西医不好治中医也不好治。此时医者当“胆愈大而心愈小”,敢于治疗,但必须小心谨慎,稍有差池,就会变证迭出,不可收拾。辨证一定要到位,心态一定要平和,像病例1、3,不能急于求成,用药要合理,制方要准确,要法随证变,方随法变,药随方变。但像病例2、7、8就必须速战速决,只要辨证确切就应大胆用药,排阵遣方,药专力宏,力求速胜。像病例4、6一类的病就要守方而治,病位、病性、病势均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病虽难治,但变症不多,守方当是准绳。病例5,病人用大量中西药在抢救生命,再加用口服药显然不现实,但腰痛不止,心肌缺血就不会好转,而且可以说腰痛是导致心肌缺血的诱因之一,不治腰痛也不行,好在中医治病办法较多,简简单单一个外敷的方子就解决了大问题,中医之妙可见一斑。
(二)诊断明确的常见病多发病
[病例组1] 咳嗽
例1 心咳:女,症状以心悸、心慌,下午加重,伴有咳嗽而见症,干咳少痰。舌尖红,脉细数。是为心火过盛,克金过度,肺气不宣而咳。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心莲子饮之意,处方如下:
黄芩15g 麦门冬15g 地骨皮15g 莲子心6g
沙参15g 茯苓10g 淡竹叶6g 生地15g
知母10g
并嘱患者加入带皮鸭梨一只同煮,5剂而愈。
例2 肝咳:男,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粘,胸胁胀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木火刑金,治宜清肝泻肺,
丹皮10g 栀子6g 黄芩15g 桑白皮10g
葶苈子6g 郁金15g 丝瓜络6g 海浮石30g
橘红30g 薄荷6g
5剂后症状迅速缓解,予以逍遥丸口服以善其后。
例3 膀胱咳:女,每咳必有排尿感,时有排尿失控。水陆二仙丹合缩泉丸、止嗽散
金樱子10g 芡实10g 乌药6g 益智仁10g
炙紫苑10g 桔梗6g 白前6g 百部6g
山药15g 茯神10g
例4 肺咳:小儿,3岁。纯阳之体,属风热犯肺,不打诳语,只用桑菊饮,药到也就病除了。
上呼吸道感染和气管炎,均出现咳嗽的症状,但却有心咳、肝咳、膀胱咳、肺咳等等之不同。正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临床表现也大不相同,“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疾病虽同,病机不一,症状相异,其治法也就不同,可分别采用宣肺、宁心、调肝、益肾、和胃、利水等方法止咳,并不需皆用宣肺之品,其病亦能治愈。
[病例组2] 胃痛
例1 寒邪客胃:民工,饮食不规律,常进生冷,于一次淋雨后又进食生冷之物,胃痛暴作,苔薄白,脉弦紧。用温胃散寒之法,只从胃之局部入手,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0g 香附6g 吴茱萸6g 紫苏6g
陈皮6g
并嘱其局部温熨,1剂后疼痛大减,再嘱其服生姜红糖水以善其后。
例2 脾胃虚寒:此例系一青年女教师,胃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倦怠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健脾和胃。
黄芪15g 白芍10g 赤芍10g 炙甘草6g
桂枝6g 干姜6g 吴茱萸6 g 大枣10g
白扁豆15g 茯苓10g
例3 肝胃不和:此例为一中年妇女,感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叹息,大便不畅,疼痛和情志恼怒密切相关。脉弦。调和肝胃,用柴胡疏肝散。
柴胡10 g 白芍15g 赤芍15g 醋元胡30g
香附6g 青皮10g 枳壳6g 香橼10g
川楝子10g
例4 胆胃不和:此例系一平原老红军,胃脘灼热疼痛,咽干,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细细询问,得知时有口苦,胃镜示糜烂性胃炎(抑或反流性胃炎?),B超肝胆未见异常。证属胆胃郁热,当调和胆胃。
栀子6g 柴胡6g 白芍10g 金钱草30g
酒军6g 郁金10g 醋元胡30g 蒲公英30g
木香6 川楝子10g
例5 脾虚气滞:患者女,35岁,1992年就诊。萎缩性胃炎。
胃脘痞闷,纳呆,体瘦力弱,偶有泛吐清水,自觉心下坚硬如盘,舌淡苔水滑,脉沉。枳术汤合摩罗丹主之。患者不愿服用中药汤剂。
枳实15g 白术6g
2剂后患者自觉心下坚硬感消失,再服摩罗丹以善其后。
《金匮要略》:“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此患者不愿长期服用中药汤剂,且此方也不适宜久服,故仅予此方2剂,再予摩罗丹,其症渐消。
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胃脘痛,但其病因病机各异。寒热错杂、辛开苦降是治胃的大法。西医认为病在胃,中医认为是相互关联的,可能是肝胃,可能是胆胃,可能是脾胃,用药要顾及多方,仲景当为榜样,越是此类病越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想当然,而应注重辩证的细微之处。
[病例组3] 胆囊炎
例1 阴寒内盛:患者男,72岁,1983年秋就诊。胆囊炎。
病人发热不甚,腹痛不显,血象高,B超示胆囊炎症,脉微细,但欲寐,身有微热,呕而不适,小便利,手脚凉,方用四逆汤。
制附子10g 干姜6g 炙甘草18g
病人服3剂药后诸症缓解,口服利胆片(自制药)巩固,又见反复,仍用上方,6剂而愈。
《伤寒论》:“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例2 肝胆湿热:患者男,45岁,2001年就诊。胆结石、阻塞性黄疸。
胆石症病史多年,近数月出现黄疸,色泽鲜明,心中懊恼,恶心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肋胀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茵陈蒿汤加姜春华利胆排石汤(金钱草、大黄、枳实、虎杖、郁金)
茵陈30g 栀子10g 酒军6g 金钱草30g
枳实10g 虎杖15g 郁金10g
《伤寒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临床用于治疗阳黄,茵陈逐湿郁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塞之瘀,苦以泄热,热泄黄散。但仅用此方,本病之因胆系结石无法消除,故合姜春华利胆排石汤。
[病例4]
患者男,45岁,干部。1988年就诊。慢性结肠炎。
腹泻不适,大便泻后则腹痛减轻,久治无效,全消化道钡餐透视示慢性结肠炎,查脉弦细,舌淡暗,白苔,根稍黄,腹泻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方用乌梅丸。
乌梅10g 细辛3g 干姜10g 黄连10g
当归10g 附子6g 蜀椒3g 桂枝6g
人参10g 黄柏15g
《伤寒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病例5]
患者男,50岁,干部。肠痈。
腹痛拒按,时有发热,常自汗出,小便正常。脉数,舌如常。B超示阑尾炎,查血WBC1.9×109/cm3。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大黄15g 牡丹皮10g 桃仁6g 瓜子15g
芒硝6g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病例6]
患者女,40岁,2000年就诊,荨麻疹。
大块风疹,易出汗,压迫处风疹尤甚。桂枝汤加白藓皮、丹皮等。
桂枝6g 赤芍6g 甘草3g 生姜3片
大枣6g 白藓皮15g 丹皮6g
《伤寒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虽为解表剂,但前辈王子接等却说它是和剂,意思是能调和营卫,不但能解表,而且能和里。但桂枝汤虽好,治疗荨麻疹却不完全适合,故加白藓皮、丹皮。
[病例7]
患者女,36岁,1996年就诊。白塞氏病。
口腔和外阴溃疡反复发作,面颈部反复出现毛囊炎,有时低热、头晕、疲乏、咽干。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白塞病。甘草泻心汤加减。
甘草6g 黄芩6g 党参9g 干姜3g
黄连1.5g 半夏9g 白英15g 大枣6枚
白花蛇舌草30g
另予苦参30g煎汤外洗阴部。
《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狐惑与白塞病症状类似,用甘草泻心汤恰如其分,但西医学认为,白塞病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适当运用白英、白花蛇舌草等援药,既可充分运用现代药理学成果,又可收到明显效果,何乐而不为!
[病例8]
患儿女,9岁。癫痫失神发作。2004年就诊。
分娩时不顺利,曾用胎头吸引器,6岁时出现癫痫失神发作,有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脑电图异常。后一直间断发作,常中断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吃饭、做作业等,服用丙戊酸钠不能完全控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6g 黄芩3g 桂枝3g 生姜1片
党参3g 制半夏4.5g 茯苓9g 大枣3枚
大黄3g 龙骨15g 牡蛎15g 白矾1.5g
郁金10g
《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胁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徐大椿:“此方能治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据体验,用之治悸(心悸、胸腹悸动)、惊(易惊、恐惧、精神不安)、癫(狂躁、精神异常)、痫(癫痫)等皆有效。现代用此方治疗癫痫的医者为数众多,据我体会,用于小儿癫痫效果较好。矾茯苓、郁金,古时即用于治疗癫痫,白金丸即是明证,加用之更可加强疗效。
[病例9]
患者男,20岁,1992年就诊。肾病综合征。
颜面四肢浮肿,头眩心悸,小便不利、涩痛,少腹胀满,口渴,心烦,舌淡白,苔水滑,脉沉。属阳虚水肿,阴水。猪苓汤合真武汤。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10g 阿胶15g(烊化)
滑石10g 制附子6g 白术9g 茯苓9g
赤芍9g 生姜3片
《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方和五苓散均可利水、泌别津液,但前者主下焦,后者主上焦。用于本病似乎合意,但从条文可见,与本病病机不甚相合,故合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翳。
[病例10]
患者男,50岁,1990年就诊。冠心病。
胸闷憋气,时有胸痛,窒息感,伴大便干结、口臭。舌暗紫,有瘀斑,脉沉弦。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抵当丸。
瓜蒌15g 薤白10g 半夏10g 水蛭粉3g(分冲)
虻虫10g 桃仁15g 酒军6g(单包)
每剂加黄酒一杯煎服。
《金匮要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伤寒论》“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胸痹的经典方,虽然胸痹并不等于冠心病,但因有此方证,故也可运用,但本方所治并不能涵盖本病病机,其关键问题——瘀血无法解决,故配合抵当丸。抵当丸为治蓄血之方,蓄血即瘀血,中医瘀血学说的具体运用可能肇始于此。仲景用水蛭、虻虫共3方:大黄蟅虫丸、抵当丸、抵当汤,从方证来看,两药为治疗陈旧性瘀血之用,治疗冠心病患者恰合病机。
[病例11]
患者女,60岁,2004年就诊。失眠症。
患失眠症多年,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眠后易醒,甚则彻夜难眠,伴有头昏、心烦,躁扰不宁,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酸枣汤合朱砂安神丸。
酸枣仁30g 川芎6g 知母6g 甘草6g
茯神15g 黄连3g 生地10g 朱砂1.5g(分冲)
当归10g
《金匮要略》:“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汤主之。”酸枣汤养血清热除烦,为治疗虚烦失眠之良方,但用于本患者心火炽盛之症不能去之,力量稍嫌不足,故合用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是李杲的方子,现代有人提出朱砂含汞的问题,但水飞朱砂、不加热的应该不含汞,很安全,可以运用。
[病例12]
患者男,26岁,1998年就诊,喘息性支气管炎。
患病多年,近日来因受凉诱发,求治时哮声漉漉,喘息不止,张口抬肩,痰多而稀,鼻流清涕,小便不利,舌淡胖,苔水滑,脉沉。小青龙汤加自拟方。
麻黄3g 桂枝6g 赤芍6g 鱼腥草30g
干姜3g 甘草6g 细辛3g 五味子6g
地龙10g 川贝6g 合欢皮30g 穿山龙15g
炙杷叶10g 葶苈子15g
《伤寒论》:“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用治外寒内饮证,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本病人较为合适。但喘息性支气管炎往往有过敏因素存在,应本着“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原则,抓住抗过敏和化痰的关键环节,使支气管痉挛得以缓解,粘膜分泌物得以清除,尽早顿挫病患,扭转病机,慎防他变。故加用自拟方。
[小结] 这组病例,也是诊断比较明确的一些疾病,但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教科书上写得很明白,医生们看得也很纯熟。但也有一些病我们往往辨证不十分确切,不十分到位,病人就会缠绵难愈,天天往返于各家医院之间,病急乱投医此之谓也。治疗此类疾病,关键是要学会辨药证,辩方证,辨病证,辨症证。如果不认真辩证,怎么能治好病呢?经方的运用在治疗此类病中非常重要。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曾说:“仲景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又说:“天地气化无穷,人身之疾亦变化无穷,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圆机活法,《内经》是举,与经意合者,仲景书也。” 本组病例使用经方者颇多,大致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直接使用法:这就是辨方证。方以类从,证随方到,我们可以按证求方,而不必循经以求病,临证非常实用,徐灵胎·大椿先生的类方就不错,仲景方之所以是经方,就是因其规范性、科学性、标准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只要证对方意,真是效若桴鼓。(2)原方出入加减:在现代病临证中,我们也常将仲景方化裁而用,原因有二:一是原方不能尽表其意,二是病机虽似,但症多有出入,稍事加减后,总觉得对症对病治疗更放心一些。(3)经方合用:经方合用,近代人多如此运用。可原方使用,也可稍事加减。古方不能尽治其病,经方叠用应该也是一种发明,放到一起,就有了桂枝柴胡各半汤的意思了。(4)经方与它方合用等等。
(三)西医无法诊断或对病情难以解释,中医可以诊断的疾病
[病例组1] 呃逆
例1 打嗝有长短之分者。赵右35岁,烟台芝罘岛人,1988年秋就诊。
病人因进食不慎而呃逆连声十余天。经村医生及几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呃逆频频发作,发作时气不及喘,声高而频,亦可间歇须臾,夜间服4片安定方能入睡,入睡后呃逆停止,近日来病情有所变化,肢体不得触碰,触及上身则呃逆短促声急,触及下身则呃逆声悠长,声音洪亮,非常痛苦。
就诊时患者痛苦面容,面赤口臭,舌红苔黄,脉数而滑,大便干,小便黄。诊脉时病人就呃声连连,又以叩诊槌击其右脚踝骨则呃声变长。看医生曾用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等加减治疗,未见好转,病情反转为病人烦躁,恶见生人,稍胜重物,气行有阻则胃气上逆,胃热上腾。辨为阳明腑实证,方用小承气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拟方。
枳实10g 厚朴10g 酒大黄24g 甘草10g
大枣10g 石膏15g 淮小麦30g 竹叶10g
3日后复诊,病人自述服药后腹中隆隆作响,自觉腹气趋下而内急,便下燥屎数枚后,呃逆立止,烦躁顿减,3剂后自觉已经康复,来询问是否还要用药,余告之不用服药,回去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腥、素食月余即可。
例2 打嗝有急慢之分者。李左,女,50岁,济南历下区人,02年6月就诊,附院门诊病人。
患者形体较胖,呃逆月余,久治不愈,就诊时呃声较低,气短难续,病人自述与人生气后而患此症,现每天发作频频,进食前则呃声尚缓,进食后呃声连连,往往可将进食之物带出,脉濡,舌淡苔干,中部稍黄,观以前之医者多用旋覆代赭汤、安胃饮等治疗,疑病人有热象。仔细询问病人有慢性腹泻病史,现仍诸证皆存,故处方予以四君子汤合理中汤化裁:
党参15g 云苓10g 炒白术10g 干姜6g
芦根30g 苏子6g 炙甘草10g
3剂后复诊时病情明显好转,进食前呃逆较少发作,进食后仍时有发作,但呕吐已少见。上方去苏子,加丁香6g,红参6g,5剂后病人诸证皆除。
呃逆一证,有虚实之分,也有不足与有余之分,不足也好,有余也好,都应责之胃气升降异常,脾气运化无力。例1为阳明腑实,浊气不能下行,逆之而上。古人云:脾升胃降,脾之德在缓,浊气升,而脾从容升清之能受损,胃降逆行水谷之能不行,呃声连连,实证也。例2为脾虚运化无力,进食后脾气更虚,频频呃逆而无力,故呃声短怯,当健脾温阳。医者多见苔燥苔黄,此为津不上承,虚热炎上之故也。所以重用芦根清热而不伤及脾阳,虚证也。
[病例组2] 痛证
例1 女性患者骑车牙痛。仔细追问病史,实乃“三叉神经痛”也。
露蜂房30g 荜拨10g 苦丁茶15g 川芎10g
荆芥穗6g 细辛3g 白芷10g 防风6g
徐长卿30g 羌活10g
骑车牙痛,乃受风之故也,实属中医所谓风邪作祟。疏风通络便可作效。
例2 女性患者子时头痛:每遇夜半便感头痛,如刺如锥,痛苦不堪。西医诊断为“丛集性头痛”。舌暗,有瘀斑,脉弦。考虑到子时乃阴阳相顺接之时,当以交通阴阳为要。方仿通窍活血汤之意。
桃仁10g 红花6g 赤芍15g 藁本10g
蔓荆子6g 生姜3片 大枣10g
并嘱患者加入两茎葱白同煮,取其交通阴阳之意,霍然而愈。
例3 全身有一物走窜疼痛,可见一突出皮肤的半球状物,再胸腹、上下肢近端游动。系山医一位研究生的母亲。此病实在怪异,虑及怪病从痰治,且此患者的症状有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故拟化痰祛风为法。
天麻10g 半夏6g 茯神10g 石菖蒲15g
远志6g 胆星6g 全蝎6g 琥珀粉1.5g(分冲)
僵蚕10g 川贝6g 鸡血藤15g
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临床可见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复杂或怪异,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正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本病难以诊断,但无疑为风痰作祟,祛风化痰,药到病除。
[小结] 这组病例西医难以诊断,病情怪异,但这并不妨碍利用中医学知识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要有创新意识,勇于探索,要敢于用以前的医生未用过的治法和方药,也可以尝试老药新用或者开发新的药物。其治疗关键是要辨证到位,辨证准确,就可收桴鼓之效。
(四)西医有明确诊断,中医无法诊断的疾病
[病例1]
患者男,52岁。03年8月初诊。
患者于例行查体时发现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广泛前壁心肌缺血。
诊察病人,发现其形体肥胖,舌胖嫩,苔白腻,脉滑。辨证属痰浊壅盛,处方:
瓜蒌9g 薤白9g 半夏9g 白术15g
天麻6g 茯苓6g 橘红6g 甘草4g
陈皮6g 胆南星6g 竹茄6g 薏仁9g
水煎服,日1剂。
无症状型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指患者虽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心电图典型的缺血性ST段改变、核医学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所示的灌注缺损及/或室壁运动异常),但不伴随各种类型心绞痛症状,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SMI无明显临床症状,常易被人们忽视,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等,很明显地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在美国有数百万人患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大约有30%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无症状,大部分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均可有无痛性缺血发作,至少可占缺血发作的75%,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发生率高达84%。每年大约有50万心肌梗塞后存活的患者,在运动试验时,发现其中大约10万人将相继出现SMI。
[病例2]
患者女,46岁,02年2月就诊。
患者于查体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平素性情急躁,纳谷欠馨,稍有不慎即易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弦。辨证属肝郁脾虚。处方:
柴胡6g 当归6g 白芍6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6g 垂盆草9g 蛇舌草9g
虎杖12g 五味子6g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5种。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肝区隐痛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和发热。多数患者为隐性感染。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根据1979~198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人群HBsAg阳性率为8.83%(RPHA法检测),经放射免疫法测定,校正为10.3%。因此,估计我国有l亿以上无症状HBsAg携带者,而且许多人一旦发现,即已成为慢性,是目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病例3]
患者男,45岁。04年6月初诊。
患者于查体时发现血脂高,诊断为高脂血症。平素感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湿热壅滞。处方:
金银花15g 荷叶9g 连翘12g 泽泻10g
茯苓 20g 草决明12g 虎杖12g
水煎服,日1剂。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含量超过正常。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为水溶性复合物而运转全身,故高脂血症常表现为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促进因素”和“危险因子”。另外,高脂血症还与内分泌病、肾脏病、肝脏病等密切相关,尤其与常见老年性疾病关系密切。
[病例4]
患者女,55岁,01年3月初诊。
患者于查体时发现血糖增高,诊断为糖尿病。平素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属胃热炽盛。处方:
生地12g 生石膏30g 知母l0g 麦门冬12g
牛膝l0g 生大黄l0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血糖增高和尿糖为特征,进而导致多个系统、多个脏器损害的综合征。本病仅次于心血管疾患和肿瘤,被列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全世界统计糖尿病患者约有三千万人以上。国外糖尿病发病率为1%~5%,国内为l%左右。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有上升趋势。
[小结] 此组病例多为无症状性疾病,无症状性疾病是指化验检查或特异性检查发现异常,能够确诊疾病,但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体征的一类疾病。西医学可以依据实验室检查确诊,但中医学的诊断因为常常是症状诊断,所以诊断较为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中医治疗。通过色、脉、舌等这些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在症状缺乏的情况下,仍可以推知脏腑的坚脆、阴阳的消长、邪正的盛衰、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等有关情况,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五)西医无法预测,中医可见端倪者
[病例1]
患者女,32岁,打字员。
患者因头痛反复发作就诊。伴有头晕,颈部不适。曾做颈椎片未见异常,西医院诊断为紧张性头痛。
查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双尺脉沉,寸脉弱,考虑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导致头痛。证属肝肾亏虚,络脉瘀阻,脑神不清。急则治其标,故予活血通络,醒神开窍之剂:
葛根30g 赤芍15g 黄芩10g 鸡血藤30g
桑枝15g 丹参15g 蝉蜕10g 白僵蚕10g
桑叶15g 菊花30g 钩藤10g 白蒺藜10g
片姜黄10g 杜仲15g 牛膝15g
水煎服,日1剂
经治疗1周后,患者诸症消失,嘱其继续服用强力天麻杜仲丸和六味地黄丸1月,随访1年无复发。
颈椎病与肾虚有密切关系,这从许多方面可以得到证实。流行病学显示,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长期伏案工作者或持续头颈部负重的人群中。传统中医认为,人过中年后,肾气自虚,“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而且“肾者,作强之官”,负重过劳亦容易伤及肾气,故此类人群具备相似的证候易感性——肾易虚,而此病常在此类人群中发作,提示肾虚为其肇病之基;另外,本病的发生多由颈部或椎间盘退变或骨质增生所致,而中医认为骨为肾所主,受肾精所养,骨的发育与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功能的维持均有赖于肾气的充盛。《素问·宣明五气》云:“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均意指肾藏一身之精,精旺则可生髓充骨,骨得其养而劲强有力。反之,如果肾气亏虚,先天之精不足或损耗,骨骼失于滋养,则会出现骨骼发育的异常、退行性变化,发为颈椎病。再加之颈部姿势不正,筋脉气急,易致气滞血瘀痰结;过劳伤气,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均可导致气虚无力行津,血行迟滞,亦容易形成痰瘀结于颈部;风为百病之长,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重浊,风、寒、湿三邪夹杂,乘虚而入颈部筋肉,痹阻经脉,亦容易使颈部气血凝滞。是故颈椎病以肾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属虚实夹杂之证。
在临床诊断之时,虽然X线、CT、MRI等现代诊察手段有了很大发展,可以为颈椎病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但一定不能忽视中医的四诊特色,当四诊合参,精察脉象。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出发点。准确、全面的把握患者病情及相关情况如患者的职业、体质、颈痛的性质、舌象、脉象等,是对颈椎病进行准确辨证的前提。通过按诊来判定患者是否患有颈椎病以及患病部位,方法简便、快捷,较为适于门诊病人的快速诊断。当患者主诉为偏侧上肢麻木、眩晕或肩背疼痛等颈椎病症状时,可令其挺胸端坐,头部及身体保持正直,先用一手拇指逐一按其颈椎棘突,观察有无压痛点及体察颈椎的曲度和增生情况,然后一手拇、食两指,逐一按其颈椎棘突两侧肌肉,体察有无肌紧张,如有肌肉紧张僵硬感为病,最后一手握拳叩患者头部,另一手拇、食两指按住颈椎棘突两侧肌肉以感觉肌肉的动度,以肌肉动度增强为病。此法简便易行,与X线、CT、MRI等的符合率甚高。另外,脉诊在颈椎病诊治中也非常重要,颈椎病患者脉象每每多见双手寸、尺沉弱,其中左手尤甚,传统中医认为寸部候人体上部之气,包括头部,尺候肾气,故而,此种沉弱脉象的显现,亦由肾虚清气不升,清窍失养所致,而且此种颈椎病往往伴随腰椎疾病。
[病例2]
王××,男,42岁,干部。1996年住院病人。
患者因眠差,头晕,烦躁10月余入院。
患者于10月前因思虑过多而出现眠差,头晕,烦躁易怒,少言懒语,伴轻度头痛,多次至西医院求诊,皆云其为官能症,服用谷维素等药无效,近日病情加重,患者痛苦异常,为求中医诊治,遂来我院。患者现症见:不寐,每日仅能入睡1-2小时,头晕,烦躁易怒,注意力不能集中,易疲劳,伴轻度头痛,少言懒语,不思饮食,二便通调,无发热寒战。
查体:神志清,精神不振,余无异常。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辨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治法:疏肝解郁,泻火化痰。
处方:
磁石100g(先煎) 龙骨30g 牡蛎30g 丹参15g
川芎10g 郁金10g 菖蒲10g 远志10g
胆南星10g 半夏10g 竹茹10g 苦参15g
炒山栀10g 淡豆豉10g 酒军10g 焦山楂15g
朱砂0.3g(冲服) 琥珀0.5g(冲服)
水煎服,日1剂
患者共住院2周,住院期间除服用上方外,还给予刺五加注射液静滴,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经治疗后患者睡眠情况明显好转,每日可入眠6小时左右,头晕、烦躁消失,诸症好转出院。随访至今无复发。
此类患者多为情志失调导致,西医学多将其归属于神经衰弱症候群或神经官能症,无良好方法治疗。中医学对此类情志疾病的治疗效果良好。
[病例3]
患者张某,男,36岁,部门经理。
患者因工作关系,常熬夜、伏案工作,生活无规律。两月前,开始出现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咽痛,发烧,肢体乏力,按感冒治疗,用速效伤风胶囊、Vc银翘片等,2周后,鼻塞流涕消失,热退,但仍觉疲劳,腰背酸痛,烦闷,纳食不馨,曾认为是感冒后引起,过一段时间自会消失。然而症状持续两月未解,遂求诊。症见神疲乏力,头晕,咽干不渴,烦闷纳呆,睡眠欠佳,时觉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均正常;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五项、空腹血糖、血清钾、钠、氯、钙电解质、心电图、胸片、肝胆脾肾B超等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治以养精血疏肝气为主,处方如下:
酸枣仁30g 何首乌30g 柴胡12g 川芎12g 白芍药15g
法半夏12g 黄芩12g 菊花12g 人参10g 生姜10g
红枣10g 茯神12g 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再继续服12剂,患者自觉疲劳消失,恢复如常。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常伴有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头晕眼花、急躁易怒等症状,持续时间至少半年。此病1988年才得到确认,一度被称为“雅皮士病”,经常出现在外伤或者感染之后,估计全世界每1000人中就有3人患有这种疾病。此病为长期劳累所致,《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罢极之本。”肝体阴而用阳,可贮藏血液,疏泄气机,濡养周身,消除疲劳,且肝脏属厥阴之脏,厥阴又称“一阴”,《素问·阴阳类论》曰:“一阴至绝,作朔晦。”为人身阴阳之气转换交接的枢纽,与人体的昼夜生物节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如劳神过度,耗伤阴血,肝体失养,肝用不及,加之作息紊乱,阴阳相搏,肝气逆而为郁,周身失濡,可发此病。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优势,以肝肾为主对其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小结] 这一组病例,由于病情较轻或者医学条件所限,往往难以确诊为某种疾病,但中医学却可以从患者的舌脉或症状中找到蛛丝马迹,从而达到未病先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近年来疾病谱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生存环境的优越,不良生活习惯,也产生了一些没有写进教科书的如滋补病、空调病、网络综合征、孤独病等新的疾病。精神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潜隐性未病日益增多。中医的发展是以临床为导向的,应注重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解决疾病谱系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潜隐性未病是显病的前期阶段,属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中医学的治未病范围。其表现形式有二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如疲劳综合征、紧张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等;二是潜隐未病态,即机体已有潜在的隐性病变,但临床尚未显化,如隐性冠心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等,是亚临床状态。人体是一个有序的、动态的有机体,各种功能态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正常功能态至亚健康功能态、亚临床功能态及临床疾病态,是一个有序的、连续的功能状态。在致病因素并不十分强大而直接导致疾病时,长期的致病因素的侵蚀,势必导致正常功能态的偏离,或是亚健康状态、亚临床状态并存,甚或临床症状时隐时显,处于临界疾病状态。中医治疗是以中药的四气五味来纠偏补弊,清浊平乱,使升者降,陷者提,寒者热,虚者补,进而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因此,当病因侵蚀,久则出现阴阳偏弊时,则可用中药来调整,使机体阴平阳秘,进而达到最佳功能态。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或未病时期,即用中药进行调整,可起到预防作用,这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
(六)病情危重,但可缓解症状者
[病例1]
胡左,42岁,1983年10月初诊。
武汉医学院协和医院二楼东神经内科病房。
颅内肿瘤,诊断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已失去手术时机,病人每6小时用一次甘露醇,中间2次交替使用高渗糖,但仍头痛、恶心、呕吐,颅高压的症状十分明显。
中医辨证属湿浊痰瘀互结,上犯清窍。
方药:五苓散,重用猪苓60-90g,加白茅根30g,酒军10-15g。
一周后停用所有降压药物,病人病情稳定,可以每天散步、进食、情绪很好,2个月后CT复查,肿瘤未见回缩,但颅内水肿情况好转,3个月后因情绪波动加重,而后死亡。
《金匮要略》:“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桂枝在本方中固然有解表作用,但还有加强四苓利尿作用。可能与桂枝可亢进血行,有利于肾脏泌别有关。五苓散利上焦之水,合乎本证,但在重症颅高压之时,终显力量单薄,故加味使用,以求速效。
[病例2]
刘左,52岁,1996年9月初诊。
病人有长期饮酒史,1年前发现肝硬化。2月前因经济纠纷(他人借钱不还逃匿),愤怒后突然出现腹水、黄疸,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肺部广泛转移,病人腹胀纳呆,情绪悲观,时有憋气咳嗽。用药:
(1)口服药: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当归15g 桃仁10g 红花6g 半枝莲30g
三棱10g 莪术10g 郁金10g 蛇舌草30g
柴胡10g 猪苓30g 山甲10g 夏枯草15g
(2)贴脐药:
蟾酥、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大黄、炒山栀、冰片
(3)大黄蛰虫丸口服。
症状缓解,能进少量饮食。
[病例3]
张左,14岁儿童,1990年10月初诊。
因与一群同学嬉闹,被压在最下面,回家后发生不自主扭转,睡眠后停止,逐渐出现进食学习皆有困难。
诊断为扭转性痉挛,收入院治疗。
初用大定风珠加减,效果不明显。
又用大定风珠加炒枣仁,重用赤芍、木瓜、甘草等:
白芍15 生地15 麦门冬10 阿胶10
龟板10 牡蛎30 五味子10 鳖甲10
赤芍30 木瓜30 炒枣仁30 炙甘草6
再加针刺、穴位注射,头针:健侧平稳区配合视区,晕听区进针后快速捻针3次,每次3分钟,每10分钟1次;体针:肩■、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四强、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并用穴位注射乙酰谷酰胺100mg,川芎嗪2ml混合,每穴位注射0.2-0.3ml。
病情好转后,因经济困难出院回家,预后不详。
[病例4]
患者男,57岁,1999年就诊,酒精性肝硬化伴肝细胞性黄疸。
酗酒多年,现B超示肝硬化,血生化示酶学增高。身目发黄,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质暗,有瘀斑,舌苔厚腻,脉濡缓。茵陈五苓散合大黄蟅虫丸主之。
茵陈30g 猪苓60g 茯苓15g 白术9g
白茅根30g 泽泻15g 白蔻9g 炒麦芽15g
并嘱同时服大黄蟅虫丸成药。
《金匮要略》:“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茵陈五苓散用治阴黄,但对于疾病之本——肝硬化,恐无力回天,故配合大黄蟅虫丸,以期延缓病情进展。
[病例5]
崔××,女,15岁,学生。
住院号:24518;入院时间:97-12-8。
入院诊断:中医:痿证(气阴两亏)
西医:视神经脊髓炎
因四肢活动不灵1年入院。
患者1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发热,自服扑热息痛后体温恢复正常,次日晨起始出现右下肢无力,继则出现双下肢痿软无力,不能站立,二便失禁,急送烟台毓璜顶医院,诊断为脊髓炎性病变,予以青霉素及激素治疗10天,病情好转,随即转到北京宣武医院救治,具体诊疗方案不详,病情稳定后回烟台,一直在家服中药并配合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1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低热,肢体无力较前加重,遂去毓璜顶医院就诊,予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病情稳定出院。今来我院求中医治疗。入院时见:神志清,四肢无力伴肌肉萎缩,双上肢不能持物及握物,双下肢不能站立,大小便失禁,时有头痛、头晕。
查体:T 36℃,P 82次/分,R19次/分,Bp 14/8Kpa。神志清,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心肺以及腹部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理解力、记忆力皆正常。颅神经(—),四肢:双上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右上肢尺侧痛温觉减退,右霍夫曼征(+),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弱,双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四肢肌肉均有萎缩,T4以下感觉缺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辅助检查:
1. 脊髓MRI 示:T4-T9脊髓内长T 1 、T2信号,脊髓明显增粗。
2. 脑脊液常规:cell 134×106/L,白细胞 28×106/L,多核细胞 28×106/L;Pro 286.6 mg/dl;GLU 28 mg/dl;CI 117 mmol/L。
辨证:气阴两亏。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温阳。
处方:
龟板15 g 黄柏10 g 知母10 g 白芍20 g
陈皮10 g 黄芪30 g 杜仲15 g 太子参30 g
甘草6 g 当归12 g 山萸肉10 g 枸杞子15 g
牛膝15 g 木瓜15 g 伸筋草15 g 鸡血藤30 g
赤芍15 g 寸云30 g 防己15 g 附子10 g
水煎服,日1剂。
97-12-12:患者出现发热(T 37.8℃),伴咽痛,颈部疼痛,无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辨证: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
处方:以双黄连注射液静滴,中药汤剂如下:
双花30 g 苏叶10 g 白芷6 g 竹叶10 g
连翘10 g 川芎6 g 板蓝根15 g 淡豆豉10 g
贯众10 g 荆芥10 g 大青叶10 g 薄荷10 g
水煎服,日1剂。
97-12-16:患者体温正常,但仍感颈部疼痛。继服12月8日方。
97-12-22:行脑CT检查,发现脑内多处脱髓鞘样改变,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迟兆富主任会诊,迟主任询问病史并查体后认为:该患者发病前有上感史,发病后出现视物模糊,复视及大小便失禁,病情有缓解复发缓解加重过程,可排除蛛网膜炎及粘连,可排除髓内肿瘤,修正诊断为多发性硬化。治疗上同意目前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后可维持治疗,每日减一片,而免疫抑制剂效果不理想,另外病情有随时加重的可能,建议继续中医治疗。
97-12-23:患者颈肩部疼痛减轻,时有胸闷,舌质淡,苔褐,脉细。
辨证:阳虚寒凝,瘀血阻滞。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
川乌10 g 草乌10 g 细辛3 g 威灵仙30 g
桂枝15 g 川芎10 g 穿山龙6 g 鸡血藤30 g
黄芪60 g 丹参30 g 黄精10 g 白花蛇舌草15 g
水煎服,日1剂。
98-1-12:患者颈部疼痛减轻,肢体活动无明显变化,舌质淡红,苔褐,脉细。中药上方继服,同时予以益气养阴之生脉注射液静滴。
98-1-22: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患者经中药汤剂、洗浴、针刺、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治疗2月后可在人扶持下行走。但在一次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后复发,多方救治无效死亡。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视神经脊髓炎(NMO)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长期以来认为NMO是MS的一种临床亚型,自1999年Wingerchunk描述了NMO患者的疾病谱、临床索引时间特点、脑脊液和血清学、MRI特征和长期病程评估,才发现MNO的临床经过、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特点均与MS不同。尽管此患者发病于这些认识产生之前,但严格的检查和细致的会诊,仍然使其得以确诊。MS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防治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晚期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中医药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病势,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小结] 这一组病例,病人病情笃重,已经没有治愈的希望,也很难好转。中医仍可对其进行治疗,虽然不能治愈,但可以较好的缓解病人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信心,此时中医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治疗时应该着重从对症治疗考虑,用药一是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上使用,二是可适当使用援药。援药,顾名思义,支援、支持之药也。《说文解字》:“援,引也。”其意更为贴切。援药的定义应该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对主病、主因、主症有明确治疗作用的药物,这一类药物与君、臣、佐、使共同成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使用援药,可直达病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中医治疗效果欠佳者
[病例1]
患者女,52岁,1987年住院病人。
患者因头痛入院,其头痛与体位、时间、环境等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情志因素明显相关。患者强烈要求其丈夫陪床,若其夫因事离开片刻,便诉头痛难忍,待其夫返回,则如常人。见者皆云其为官能症。血压正常。
此患者遍用治疗头痛诸法,疏风止痛、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化痰泄浊、平肝潜阳、养血和络、补肾填精等等均无效,遂出院。后至外地某院行CT检查,示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导致的头痛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常表现为卧位后加重,坐位或站位减轻。单纯靠中医药治疗不会有满意疗效。此患者头痛表现特殊,未能引起医者的充分关注,实为憾事。
[病例2]
患者男,37岁,1989年住院患者。
患者因腰痛10天入院。自诉10天前帮朋友搬家,用力不当而致腰痛,门诊遂以“腰肌纤维炎”收入院。入院时患者自诉腰痛难忍,但常与病友嬉戏,嬉戏时一如常人。是故多认为其泡病号(当时的情况,确有不少人装病获取假条或住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舌脉如常。本院腹部B超未见异常。遂予以中药煎剂以及外用,并予以理疗、针灸等,治疗20天无效,因病情难以解释,为慎重起见,遂介绍至外院重做腹部超声,证实为肝癌,手术后2月死亡。
原发性肝癌患者多表现为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转移性症状等。其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肿痛或钝痛。肝痛是由于肿瘤增长快速,肝包膜被牵拉所引起。如病变侵犯膈,痛可牵涉右肩。但表现为腰痛者并不多见。此患者处理过程中,盲目相信本院超声结果,致使病情有所延误。20天的时间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此而引发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病例3]
患者男,29岁。1997年住院患者。
患者1年前在宣武医院诊断为“颅底凹陷症”,因拒绝手术治疗,病情日渐加重,求治于中医。患者症见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走路不稳、枕部疼痛、双上肢麻木。查体可见舌肌萎缩,四肢肌力减退,双侧病理征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入院后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中药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治疗3周无效。2月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但终因病情严重,术后3天死亡。
颅底凹陷症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是以枕骨大孔为中心的颅底骨组织、寰椎及枢椎骨质发育畸形,寰椎向颅腔内陷入,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进入枕骨大孔,使枕骨大孔狭窄,后颅窝变小,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列症状。手术是本病唯一治疗方法。可以解除畸形对延髓、小脑或上位颈髓的压迫,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加固不稳定枕骨脊椎关节。
[病例4]
柳××,男,12岁,学生。
住院号:26049;入院时间:98-6-11。
入院诊断:中医:多寐(痰阻清窍)
西医:发作性睡病
因发作性多寐2月余入院。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及先兆症状下出现多寐,睡眠时呼之不应,给任何刺激均不能催醒,醒后如常,每日睡眠时间较常延长2小时,多在白天发作。近5天症状加重,昼夜发作无规律,每日睡眠时间长达13小时,睡眠中无呼吸困难,无惊叫及梦魇,醒后无任何不适,且对睡眠过程不能回忆,曾到当地医院就诊,颅脑CT未发现异常,脑电图检查示:边缘性脑电图。服用苯丙胺无效,遂求中医药治疗。
查体: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腻,脉细弱。
辨证:痰阻清窍。
治法:化痰开窍。
处方:
石菖蒲15 g 远志10 g 麦冬15 g 胆南星10 g
橘红10 g 神曲10 g 白术15 g 郁金9 g
白芷10 g 姜夏10 g 大枣15 g 甘草6 g
水煎服,日1剂
并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
住院治疗1周,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出院。
发作性睡病是日间出现不能克制的短暂性睡眠发作,与DQB1等位基因HLA-DABI*0602和HLA-DQA1*0102密切相关,发病率为0.03%-0.16%。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睡眠发作、猝倒发作、睡眠幻觉、睡眠麻痹。可用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哌醋甲酯、苯异妥英、莫达非尼等治疗。本例患者服用苯丙胺无效,中药治疗1周亦未获效,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一是治疗时间过短;二是辨证不够准确;三是未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四是本病确实难以治疗。
[小结] 这一组病例主要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病情危笃,医者无力回天;二是变性疾病、遗传疾病、肿瘤等病情特殊者。中医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是治疗方法选择失误,这当然有患者及其家属的因素,也有医生的因素;二是病情确实严重,属于目前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三是治疗方法不完善,或治疗时间不够,或采取的方法过于单一;四是辨证不够准确。这就要求除了仔细研究病人,更加准确的辨证用药之外,一定要做到知识渊博。中医学不是万能的,从中医发展的高度出发,我们不应该排斥西医,应该始终强调现代中医应重视西医的学习与运用,对西医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我常要求我的学生融中西于一身,力争使自己的西医水平达到同级西医院医师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对患者有利,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方法和最佳治疗结果,每个医生都应该谨记在心,无论是中医的、还是西医的方法,无论是口服的、还是静滴的、还是外用的药物,只要能使患者获得最大利益,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另外,还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总之,以上七组病例,仅仅是从几个角度来审视我们中医的临床疗效,中医的治则治法是博大精深的,关键是我们的思变过程是否能最大限度的贴近病人的病因、病势、病位、病证,和症状的演变过程。我们用药遣方,能最大限度的符合疾病变化的规律,补偏救弊,调整气机,平衡阴阳,以求平和。追求平和,以平为期,以和为用,是我们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