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王新陆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齐鲁内科时病流派学术思想总结

2020.04.28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齐鲁内科时病流派学术思想总结
 
   
     一、继承创新,中西并重
    齐鲁内科时病流派既秉承经典,传承张元素、李东垣、张锡纯、施今墨等医家治疗内科杂病的学术渊源和临证精华,又着眼当代,师古而不泥古,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指出:“在现代科学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仍须重视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立足于临床,根据疾病谱系的改变,遵循中医理论与固有的规律,运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实现理论的创新。” 所以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应建立其主体性。这种发展即:从发展的起点看,不受经验范围之限制,可启于中医经验未达之任何领域,可启于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可启于解决理论在逻辑上不完善性之需要;从发展的目标看,不受解释经验之限制,而在于更深更广地把握医学有关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出经验范围的预测,产生超出经验范围的应用技术。故研究主题也不限于“××证(药、治法、经络等)的机理研究”,而多是“人体生理(病理、药理、遗传等)学研究”。在理论知识体系对于经验知识体系上,应着重在“求异”,并发挥前者对后者的判别,改造功能。基于以上认识,流派创建人王新陆先生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了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对疾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的“血浊理论”,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流派积极倡导中医革新和中西医结合,强调医学理论必须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祖国医学是在观察总结宏现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可以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从中医的理论创新和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而中西医结合,正是促进祖国医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很好方式。流派传承施今墨先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指出“中医只有症状学而没有疾病学,”可以运用祖国医学理论,以现代医学疾病分类学为纲,总结现代医学各种疾病的证候规律和特点,是临床中西医结合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流派代表性著作《王新陆中医内科治疗经纬》正是按照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和命名进行编辑的,这种方法既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又可促进中医的规范化和中西医结合。沿此方向不断努力,逐步总结出现代医学中每一种疾病的证候规律特点,中西医之间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多,编辑中西医通用的标准用书的目的才能实现。
    二、无证可辨,化浊为先
无症状性疾病是指化验检查或特异性检查发现异常,能够确诊疾病,但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体征的一类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研究不断深入,诊疗手段日臻完善,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无症状疾病被明确诊断。如无症状脑梗死病人可能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只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意外发现;早期的高尿酸血症病人可以没有关节炎、痛风症等临床症状,而仅表现为血尿酸增高;无症状心肌缺血病人的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但临床无心绞痛发作;肾病综合征病人除有尿蛋白、血脂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外,无任何临床症状;临床所见的无症状性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更是比比皆是。无症状疾病在临床中呈现一种逐渐增多的趋势,成为了当前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无症状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疾病治疗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在疾病的治疗方面由显性疾病向隐性疾病转变,由疾病成熟期的治疗向疾病早期治疗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促进病因学的发展。无症状疾病的诊断要求于疾病的早期必须做出明确诊断,因此,这就给病因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前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也在改变,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肝炎等心身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精神、心理、社会、环境、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疾病的病因随之而产生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情绪改变、污染等成为现代疾病的主要病因,病因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对这些病因的研究同样需要运用新的方法和思路。
其次,促进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疾病的诊断要求诊断手段更先进、诊断方法更完善、诊断层次更精深,要求在疾病萌芽时期就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近代医学生物学、基因组学等的发展,为无症状疾病诊断开拓了新的领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前人无法比拟的进展。实验检测方法、微观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无症状疾病的诊断更加明确。同时,无症状疾病的诊断也要求在技术上吸收信息、体质、微观分析、显像学检查、病理、药理、生理、时空动态监测随访、环境医学分析、分子流行病学、临床病例分析、生物反馈、实验模型分析、人类基因生物芯片测序等新的方法,使其更加完善。
再次,开辟治疗学的新领域。无症状疾病诊断范围的不断扩大,使我们不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疾病或疾病早期状态,如无症状糖尿病、无症状心肌缺血、高血脂、脂肪肝、无症状高血压、无症状慢性乙性肝炎、无症状蛋白尿、早期恶性肿瘤等。过去许多临床不能发现或不能诊断的疾病,现在已经能够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大大扩展了临床治疗范围。
    基于以上认识,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王新陆先生提出了“血浊”理论,认为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有着共同病机,并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早期诊断,确立血浊的诊断标准和五大证候类型,并对应研制了清除血浊系列方,使中医治疗疾病的重心大大前移。
    血浊理论的提出,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方向。理论表述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临床效果,能治现代病才是中医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运用某种手段能较好干预和治疗现代疾病就是中医现代化。对于血浊理论进行研究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是真正能使中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现代科学的研究丰富了中医的诊疗手段,将各种现代检测手段应用于中医临床,延伸了中医传统望闻问切的“触角”,使古代文献中抽象的“浊”有了具体而实在的意义,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标尺,使现代科学与中医具有了一个切实的结合点,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实现了中医现代化。
    同时,血浊理论的提出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可行路径,把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有机结合,为中医科研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与空间,为中西医理论结合提供了可能。血浊理论的提出符合中医的固有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许多现代疾病提供了思路,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临床医生的共识,极具现实意义,必将提高诸多现代病的中医临床疗效。
    三、经方活用,论治时病
    流派认为,时病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疾病谱系的改变,疾病谱系的改变可以说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原动力。而中医学是经典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根植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现代社会,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渐退其次,疠气致病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现代致病因素已转向到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三大致病因素。病因的变迁,导致疾病谱系产生改变,因此,流派给“时病”赋予新的含义,即“时代病”,也就是现代疾病,泛指由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这些疾病病位主要在脑和血,病机主要是情志内伤以及血浊不清,包括呼吸道感染、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高尿酸血症、血液病、各种肿瘤等等,以及很多神经精神疾病。对新概念下的“时病”,亦即“时代病”进行研究,有助于赋予中医学新的生命力,提高疗效。同时,对“时代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厘清其病因、病机,规范其治法和方药,挖掘其疾病发展规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将经学与经方有机结合的不朽巨著,我们当继承发展、灵活运用,因而提出“经方活用、论治时病”的思想。活用之法归纳有五:1.直接使用法:即辨方证,方以类从,证随方到,临床按证求方;2.原方出入加减法:或因原方不能尽表其意,或是病机虽似,但症多有出入,稍事加减,其效更佳;3.经方合用法:古方不能尽治其病,多个经方叠用以取效,如柴胡桂枝各半汤之意可现;4.经方与它方合用法:或致病因素复杂多变,或原方力量稍显不足,或病理产物难以消除,或病程缠绵不愈,运用此法,每收良效:5.经方与西药并用法:着眼中西医合用之现实,趋利避害,各取所长,效若合璧。 
    四、滋补肝肾、论治中风
中风病基本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长期以来,化痰活血等治标的中医治法方药研究众多,但对于中风急性期过后的肝肾亏虚证治疗择被忽视,亦缺乏相应的方药研究支持,影响了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效果。流派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确立肝肾亏虚为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基本病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风病脑髓损伤背景下的肝肾亏虚调治特点,总结出阴阳双补、温运督脉、酌用血肉有情之品和风药三大特点,并据此成功研制复健片,同时开展深入系统的实验基础研究。
流派认为,肝肾阴亏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从病因来讲,缺血性卒中病因虽多,如情志失调、环境污染、饮食失宜、久病劳损、年老体衰等,但每一种原因均能引起肝肾不足,阴阳失调。从病机来讲,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理可因人体禀赋不同,生活条件各异,其病理变化亦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气、血、虚六端,且此六者均可因肝肾阴亏而变生或加重,其结果导致阴亏更甚。不仅如此,肝肾阴亏还可导致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导致脑脉痹阻,脑神功能失常,而发为中风,引起诸症变生。另外,中风病急性期过后,标实渐伏,本虚之象渐现,一因中风日久,风火之邪劫伤阴液而使肝肾阴亏更甚;二是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各种祛风化痰活血药多辛香温燥,易于耗伤阴液,致使肝肾阴亏更为明显。肝肾阴亏又可影响血脉、脑髓的功能,使诸症迁延难愈,成为痼疾顽症。总之,肝肾阴虚作为中风病发生的肇病之基,贯穿了本病的整个病程,并与本病的复发及病后脑髓功能的迁延难复等均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对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根据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难经·十四难》)等原则,当以滋补肝肾法为基本治法。选用自拟方“复健片”加减,药凡5味,由何首乌、桑寄生、草决明、海马、淫羊藿组成,寥寥数味,相辅成功。补肝肾、调气血、和阴阳,用于卒中之治疗,堪保万全无弊,充分凸现本方靶向明确、阴阳并举、肝肾同补、峻缓适宜的配伍特色。
总之,补益肝肾不仅是缺血性卒中治本之法,而且有利于各种病理因素的祛除。滋补肝肾可使脑髓得养,肾精充足,则神机得复,智力、言语障碍可减轻;且肝肾精血充足则筋骨得以濡养,可使瘫肢运动功能改善,并使风、火、痰、气、血等病理产物消除,诸症渐减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五、古药新理,首创援药
几千年来,中医的临床处方用药,一直遵循着《内经》所言的七方十剂原则,君、臣、佐、使已经成为组方的圭臬,这使我们在临床中有了严格的组方规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组方原则也在丰富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深入,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中药性能的了解,同时已经认识到许多中药有非常确切的药理作用,配伍到处方中,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但又无法用传统的中药理论来解释。为此王新陆先生提出援药的概念,以期丰富和规范组方原则。
援药,顾名思义,支援、支持之药也。《说文解字》:“援,引也。”其意更为贴切。援药的定义应该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对主病、主因、主症有明确治疗作用的药物,这一类药物与君、臣、佐、使共同成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君、臣、佐、使、援成为新的组方配伍方法。援药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组方理论,恰当使用援药,可直达病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床可作为援药使用的药物很多,在《王新陆中医内科治疗经纬》、《血浊论》两书中,流派对浩如烟海的现代药理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反复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应用体会,本着精炼、实用的原则,从中筛选出适用不同疾病的主要援药,以期对提高临床常见疾病的疗效有所裨益。需要指出的是,临证使用援药之时当注意其药理作用的确切性,切不可盲目堆砌。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