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2015.06.12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 韩xx 性 别:□男 Ö女 出生年月: 1965-01
民 族: 汉 文化程度: 籍 贯: 山东
职 业: 婚姻状况:Ö已婚 □未婚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初诊时间:2013-11-18
主 诉:剑突下隐痛伴食管前区烧灼感1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感,伴吞咽时食管前区烧灼感,遂就诊于齐鲁医院,行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胃体后壁外压性肿物(疑似横结肠),行腹部B超示:无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强化、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均无明显异常,口服吗丁啉等药,效一般,自服三九胃泰治疗,效可,但上症仍在,遂来就诊。现症见:剑突下隐痛感,伴吞咽时食管前区烧灼感,自述进食生冷后加重,嗳气频,伴反酸,咽部堵闷感,时有恶心,纳可,食欲一般,多梦,醒后疲乏感,大便日1次,排便畅,小便调,舌红苔稍黄腻,脉沉。
既往史(药敏史):不详
辅助检查: 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胃体后壁外压性肿物(疑似横结肠),腹部B超示:无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强化、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均无明显异常(2012年于齐鲁医院)
辨证分析: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感,伴吞咽时食管前区烧灼感,祖国医学属于“胃痛”范畴;因患者剑突下隐痛感,于进食生冷后加重,且伴反酸,咽部堵闷感,时有恶心,证属“寒热错杂,脾胃失和”,舌脉俱为佐证。
诊 断:中医诊断:胃痛
寒热错杂,脾胃失和
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
治 法:平调寒热,健脾和胃,抑酸止痛
方 药:黄芩12g 清半夏9g 干姜6g 黄连9g 党参21g 白术12g 茯苓15g 砂仁12g 木香12g 陈皮12g 吴茱萸6g 焦山楂12g 麸神曲12g 炒麦芽12g 甘草3g 乌贼骨30g 浙贝12g 香附12g 元胡18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复 诊:病史同前,服药效可。现:剑突下隐痛减轻,时有食管前区烧灼感,偶反酸,嗳气稍频,无恶心呕吐,食欲改善,纳量渐增,眠较差,入睡困难,多梦,大便日1次,成形,质可,便畅,小便调,舌红苔略黄腻,脉沉。
处方:上方加炒枣仁30g,夜交藤30g.7剂,水煎服,日一剂。
心得体会:今日跟随隗老门诊,结合患者病情及隗老讲解,加深了对于半夏泻心汤的理解,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配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效。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然方中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白术、茯苓、砂仁健脾渗湿,木香、陈皮理气健脾,吴茱萸辛散苦泄,散能散寒止痛,兼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制酸止痛,以助半夏之功,焦三仙以促消化,助脾运为佐药。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另加用乌贼骨、浙贝增强抑酸止痛,香附、元胡理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