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家庭的影响,隗老自幼就喜爱中医,正是因为隗老对中医充满兴趣,让他有了对于学习中医的冲劲,让他对中医知识多了一份求知欲,使他能抓住每个学习知识的机会。1958年顺利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他成为该校的第一届本科学生,实现了自己学医的愿望。在大学三年的寒窗里,他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寒暑不辍。他认为要学到真正的本事和知识,除了勤奋和虚心外,没有别的途径可走,靠这种勤奋笃实的治学精神,他把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通读精读,口诵心记,由浅到深,从博返约,日积月累,并广泛涉猎相关西医知识。中医自古有“人到五十方知医”之说,说明成就一位名医十分不易,1964年毕业后留校后,他博览群书,尊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离中,虚心向老教师、老中医学习,通过不懈的学习积累,打下了坚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隗老医德高尚一生惜老怜贫,乐善好施,每见穷困療倒者,常解囊相助,或于处方用药时,以平廉之品代之,凝神屏息诊病选方,深受同行的尊重和病人的热爱。
1.熟读中医经典,勤奋为学
隗老自幼喜欢文学,熟读《四书》《五经》,擅长文言文的注释,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掌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天津哈派哈荔田先生所说,“古今精于医者,无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础医是楼,文理不通则医理难明,学好古文,当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之一”[1]。“万物不离其本,万变不离其宗”,“本”就是经典著作,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这个“本”,才能生万物,化万变,来应对临床各种复杂的疾病。一个医师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内经》的理论,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在医疗领域中有所作为,是比较困难的[2]。所以隗老认为首先要做到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解、掌握、诵读。自学医以来,重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背诵与理解,谨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李东垣的《脾胃论》丰富了自己的脾胃理论,为以后的行医打下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中医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与古代医家留下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著作有很大的关系,诚如任应秋教授所说“学习中医经典,才可以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是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正门,如果舍正路而弗由,又欲期其有成,那是很困难的”[3]。
2.博采众长为己用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隗老认为中医学文献典籍浩如烟海,为医者应博览百家,扩充见闻,取其所长,博闻而强识,而不应闭门自守。隗老通过对历代医家著作的学习,吸取各家精华,弃其所短,融各家学说于一身。
宋代学者黄山谷云:“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3]。隗老一向治医严谨,平时注意临床经验的总结,对内、妇、儿、针灸科均有所长,尤对脾胃病研究极深,熟谙《脾胃论》等脾胃方面的著作,同时还精读《脉经》《医宗必读》《济阴纲目》《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辩》等医家著作,丰富所学,为己所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并进行创新。正如岳美中教授说:“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隗老对各种学说勤于探索,临床中也常常借鉴各家,常取得较好疗效,比如将李东垣甘温补脾法运用于慢性肾病综合症;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应用《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等。
虚心好学,居高不傲是隗老的美德。他坚信“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不但善于汲取历代医家之精华,而且虚心向同道学习,他从不闭关自守,自恃门户之见。他常常教诲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要博采众长,上至内难仲景,下至诸子百家,泽其善而从之,集腋成裘,汇流成海。此外,隗老对于散在民间的秘方、验方也兼收并蓄。如听说某地老中医有一治黄疸的秘方,他不辞劳苦,往返数次,登门求教,终得其传。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不但为其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给中医后学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勤于实践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医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同样离不开实践。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要通过临床实践得以积累和验证的,而理论的学习均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病救人。隗老推崇沈仲圭的“十年读书,十年临证”观,主张中医理论必须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方能体味中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思想,也才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隗老酷爱读书,嗜书成癖,白发之年,未曾释卷。隗老读书,随读随思,一有所得,便记心得笔记,以备后学。临证日久,学术有年,则注意总结临床治疗的经验教训,掌握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笔耕不缀,勤于钻研,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坏死的体会”、“脾胃论及其临床纲要”、“消化系统疾病舌象变化规律与计算机智能化研究”等20多篇论文,主编了《传统医学丛书—中医内科学》,参编了《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等多部著作;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五项,荣获省教委著作一等奖两项。本人材料入选了《华夏英杰》、《辉煌成就—世纪曙光》、《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辑》、《大地之子》、《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病诊疗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成才经验。
4.教学相长,与时俱进开展研究
隗老强调“以医疗为本,以教学为重”。他一直坚持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数十载如一日,勤勤恳恳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作出贡献,在治愈数以万计的脾胃病人的同时,还培养了无数的脾胃科人才,桃李满天下,医、教、研,成绩斐然。隗老做为一代名医,不仅医术精湛,更注意将临床经验传于后学,为中医事业培养人才。隗老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作为中医人,一定要发奋读书,多临床、多实践,力戒浮躁、耐得寂寞,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探求中医学的未知奥秘,提高疗疾治病的效验,发挥中医的特长和优势。”2012年,隗老已退休,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而今学术继承人迟莉丽导师己晋升为主任医师,也是中医院临床、管理方面的主要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隗老平生气和,宽以待人,回首数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世事沧桑,但隗老“以医疗为本,以教学为重”的基本原则始终没变,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让他牵肠挂肚。隗老为此付出了很多,但每每想到那些远离病痛困扰的患者,想到自己不计其数的学生,他总会释然一笑,他认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幸福。隗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石,以振兴中医为己任,是他成为一代名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