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风病治疗
2015.06.12 邵老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独特见解,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颇具特色,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中风的经验心得总结如下: 中风病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是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是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及隙脑梗塞。发病后一般分为三期: 急性期 ( 7 ~15 天) ,恢复期( 15 ~130 天) ,后遗症期 ( 130 天以上) 。
1 急性期
1. 1 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可概括为“虚、火、气、血、风、痰 ”六端[1]。医家多认为急性期偏重于风、火、痰、瘀标实之证,恢复期病势趋缓,虚象明显,呈现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邵老师认为急性中风病的核心病机是瘀水互结,腑气不通。瘀,指血脉瘀阻,血溢脉外而成瘀,血阻脉络而瘀塞。风、火、痰、虚等诸多致病因素导致中风病的发生,无不与瘀血形成相关。水,包括水饮、痰浊,是津液运行障碍的产物,它的产生与血脉瘀阻有紧密的关系。脑脉血瘀,气机阻滞,则水津不行,水聚而成饮,饮敛化为痰,痰饮积聚髓窍,从而加重气血阻滞。邵老认为腑气不通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风的急性期或发病前夕,很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腹胀的表现。脾主升,胃主降,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不升清则脑失所养,脑络空虚,则易受痰瘀之侵扰而发中风; 胃腑不降,气机失宜易致痰邪、瘀邪内阻,郁而化热,以致风挟痰瘀上蒙清窍而发中风。一旦脑络闭阻神明失用,无以统摄全身,导致脾胃升降逆乱,腑气不通。
1. 2 治法与方药
针对中风急性期瘀水互结,腑气不通的特点,邵老师以活血利水、清热开窍为治法,自拟中风一号方[2]。组成: 泽兰 15g,泽泻 20g,制水蛭 5g,炒土鳖虫 6g,生大黄 12g,三七粉 ( 冲)6g,郁金 15g,葛根 24g。用法: 水煎服或鼻饲,日 1剂。该期症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神志昏蒙,语言謇涩或失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或黑厚燥,脉炫滑数。临床适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出现上述证候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风火上冲,冲破脑络,血溢脉外而成瘀血或风火挟瘀挟痰上阻于脑。血为水载,水随血行。若瘀血停滞,阻塞络道,必致水液停留,泛滥为患,故张仲景云: “血不利则为水。”此方用泽泻、泽兰、水蛭、土鳖虫活血利水为君药; 生用大黄清热通腑,以消风火上冲之势为臣药; 用三七粉活血而不伤正,止血而不留瘀,以制约活血太多,故为佐药; 郁金葛根行气开窍,升清通达载药上行,故为使药。大黄与葛根伍用,一升一降,共起升清降浊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利水、清热开窍之功。如窍道蔽塞,喉中痰鸣热盛者加胆南星、黄芩、石菖蒲; 大便秘结内火较盛者加芒硝、炒枳实、黄连; 神昏 1 日不醒者加麝香、冰片、石菖蒲、白酒 ( 兑入白酒100ml 为引) 。
2 中风恢复期
2. 1 病因病机
肝肾阴虚、元气亏损是中风发病的根本。在中风病恢复期,机体气阴亏虚较重,瘀血阻络,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恢复缓慢,并伴有少气懒言、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舌质紫暗等症。邵老师认为,肾阴亏虚确是中风病发病之主要病理基础,肝肾阴亏,阴不敛阳则肝阳上亢,肾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则 “心火暴盛”。阳化风动,挟痰火瘀窍,阻塞脑络则发中风[3]。
2. 2 治法与方药
针对中风恢复期元气亏损、肝肾阴虚的特点,邵老师以益元气、补精血、活血通络为治法,自拟中风二号方[2]。组成: 生黄芪 30g,制首30g,制水蛭 3g,炒土鳖虫 6g,桃仁 10g,川芎10g,鸡血藤 30g,郁金 12g,生山楂 20g,野葛根24g。用法: 水煎服。日 1 剂。或用 5 倍量,共为细末,泛水为丸,每服13g,日 3 次。该期症见: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头晕目眩,舌质淡红有瘀斑或舌筋脉青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或弦细。临床适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和后遗症而出现上述证候者。由于中风病急性期的损伤,气阴更加亏乏,瘀血阻络更加明显。故用生黄芪益气养阴为君药以固其本; 用制水蛭、炒土鳖虫、桃仁、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疏通脑络而为臣药; 用郁金、生山楂行气解郁、消食化积以佐治君药; 用野葛根升达之性载诸药上达于脑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功。如舌强言塞,口中流涎明显者,加胆南星、天竺黄、清半夏; 患肢软弱无力者,加人参、白术、茯苓、杭芍; 患者肢强硬难以屈伸者,加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患肢麻木不仁明显者,加天麻、乌梢蛇、豨莶草; 眩晕明显者,加天麻、僵蚕、钩藤、石决明; 健忘明显者,加人参、郁金、石菖蒲; 大便秘结者,加当归、肉苁蓉、炒莱菔子。
3 后遗症期
3. 1 病因病机
中风病后遗症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久病入络痰瘀阻络。首先痰来于津,瘀本于血,津血在生理上同源,而又能相互转化、即津注脉中而为血,血浇脉外而为津,如 《灵枢·邪客》云: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若素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而使瘀血与痰挟杂蓄滞,如《医宗粹言》谓: “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其次是因为痰与瘀有许多共同的致病因素,如气虚、气滞、阴虚、寒、热均能使机体产生痰浊或瘀血。因为痰瘀互结可存在于多种病的各个病理阶段中[1]。邵老师认为病在经络是中风病后遗症期突出表现,而津与血在络脉相互转化。所以一旦津或血代谢失常,则易致痰瘀同病。
3. 2 治法与方药
针对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病位主在脑之络脉,邵老师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祛瘀化痰、开窍醒神为治法,自拟中风三号方[2]。组成: 人参30g,白芍30g,黄精20g,制水蛭10g,炒土元10g,丹参30g,川芎15g,野葛根30g,豨莶草30g,全蝎 10g,蜈蚣 3 条,海藻 20g,地龙 15g,冰片2g。用法: 上方 4 倍量,泡 62 度白酒 2000ml,1周后,每服15 ~30ml,日3 次,饭后服。本期症见:除具中风二号方所主症候外,重点还有神志恍惚不清,嗜睡乏力,健忘。同时次方对预防中风病复发有很好的效果。中风患者到了后遗症期,由于病邪本身对机体造成很大伤害,加上长期用药毒副反应,终致元气虚衰,毒邪入络,不但后遗症难除,而且极易复发。故用上方泡酒缓缓治之,因酒有温经通络,又融入冰片开窍醒神,一温一凉,一开一通,相得益彰,加上野葛根之升达解肌之功,三者载诸药直达脑髓发挥功效,用量虽小,而起四两拔千斤之功。如眩晕明显,血压偏高者,加天麻、杜仲、桑寄生; 健忘明显者,加制首乌、郁金、石菖蒲; 语言塞涩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桔梗; 口渴咽燥,血糖偏高者,去豨莶草,加生地、知母、麦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