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念方治疗心悸经验
2015.06.121 明确心悸的病因病机
心悸[1]既是一种疾病又是一种症状,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临床一般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发作。心悸是患者对心跳的感知能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首次使用惊悸名称,指出: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并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
2 重视整体观念 贯彻辨证论治 用药精当
2. 1 心悸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虚,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其病位在心,但不止于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其临床常见心悸的辨证分型[2]如下,具备主症 2 项及兼症 2 项以上者即可确诊证型:
2. 1. 1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主症: 心慌,心悸,心烦失眠,乏力,口干,五心烦热,耳鸣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兼症: 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口舌生疮,便干等。心电图常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或室速、房早、室早( 常呈二联律或三联律) ,甚则房颤; 心彩超示: 心肌炎表现。肝肾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阴亦损,心火不能下降而扰动心神所致。治以滋阴清热降火,养心安神,方用滋水清肝饮( 药用: 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10g,丹皮15g,云苓24g,泽泻24g,柴胡20g,炒枣仁30g,焦栀子 12g) 加川连 12g,石斛 24g,寸冬 30g,甘松15g,焦山楂 12g,焦神曲 12g,焦麦芽 12g。服倍他乐克后心慌仍明显者加苦参 10g,知母 12g,竹叶 12g,莲子心6g; 多汗者加地骨皮 15g; 失眠严重者炒枣仁加至60g 再加生龙骨 30g,生牡蛎 30g,柏子仁 15g,夜交藤30g; 腰酸明显者加杜仲 15g,寄生 30g,怀牛膝 24g; 心肌炎可加金银花30g,连翘15g,玄参24g,西洋参12g。
2. 1. 2 心气不足心血瘀阻 主症: 心悸怔忡,易惊,乏力,短气,胸闷,动则加重,胸痛,舌淡苔白。兼症: 失眠,形寒肢冷,水肿,脉细或数而无力。心电图常表现: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伴 ST - T改变,心脏超声示: 符合心肌炎超声表现。《灵枢·邪客》曰: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难经·二十二难》说: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生则血生。治以益气温阳,化瘀安神,方用自拟方补气饮( 生黄芪30g,党参20g,寸冬30g,石菖蒲12g,炒枣仁30g,丹参30g,檀香10g,砂仁6g,葛根24g,炙甘草3g) 加桂枝12g,川连8g,五味子 15g,桃仁 12g,红花 10g,郁金 15g,三七粉( 冲) 3g、焦山楂 12g,焦神曲 12g,焦麦芽 12g。头晕、乏力者加川芎12g,当归15g,杭芍 15g; 便干者加炒卜子18g; 便秘者加熟大黄( 后入) 12g; 纳差者加白术12g,云苓 20g; 胸闷明显者加全蒌 30g,前胡 15g,木香6g,鸡血藤 24g。邵老注重补气、行气、活血三法并用,相得益彰,气得补而能通,血得补而能活,达到气血阴阳调和。
2. 1. 3 痰火扰心 主症: 心悸,失眠多梦,胸闷烦躁,恶心,大便干,舌红苔黄。兼症: 口苦,头痛,头晕,脉滑或濡等。患者常有胆囊炎病史,或血压高或血脂偏高,心电图常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或窦性。气有余便是火,液有余便是痰,痰随气行,火引痰升,上扰心神。治以顺气化痰,清热安神; 方用黄连温胆汤[4]( 药用: 清半夏8g,陈皮10g,云苓24g,竹茹9g,枳实12g,川连10g,炙甘草3g) 加白术24g,吴萸8g,苦参10g,郁金15g,全蒌30g,前胡15g,茵陈30g,石菖蒲12g,生山楂 15g。返酸者加乌贼骨 20g; 头晕明显者加天麻18g,坤草15g,泽泻24g。
2. 1. 4 水饮凌心 主症: 心悸眩晕,胸闷,形寒肢冷,舌淡红苔白。兼症: 下肢水肿,大便不调,脉弦滑或沉细。患者常有心衰的症状,心彩超常显示有器质性病变表现( 左室充盈,肺动脉高压,二尖瓣、三尖瓣返流) ,心电图常表现: 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甚则房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脾肾阳虚,饮之为患,津液不化,水液停聚,上凌心包所致。治以温阳化气,活血行水,宁心安神; 方用补气饮加苓桂术甘汤( 药用: 云苓24g,白术 12g,桂枝 12g,炙甘草 6g) 加淫羊藿 12g,坤草24g,泽泻20g,车前子30g,芦根30g,焦山楂12g,焦神曲 12g,焦麦芽 12g。胸闷、水肿明显者加桑白皮15g,葶苈子 10g; 乏力者加生黄芪 30g。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邵老治疗心悸总的治疗原则是: 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理气活血,养心安神。在治病中强调整体辨证,注重调气、调血,以求脏腑、阴阳平和,并且注重顾护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同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认识相结合。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权衡利弊,师古求新,加减灵活,在临床实践中取得非常好的疗效,而且用药剂量有上述规律并得到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