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念方运用补法治疗老年病
2015.06.121 老年病应用补法的理论渊源
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由盛到衰,老年人多表现为五脏皆虚、脾肾亏损的生理特点。 《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法正是根据这些治疗原则制定的治疗大法[1]。 在常见老年病的治疗中,邵老师主张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以补虚为主,兼以他法辅助调病。 在其门诊治疗老年病的 387 份病历中,运用自拟方补气饮和补阴饮等为主方的达 324 份,占 83.7%。 其运用补法,不拘泥于参、术之味,而是根据病位、体质灵活处方,颇有特色。
2 老年病应用补法的基本原则及内容
2.1 辨明虚实,对症施补
邵老师指出,补法运用的前提是辨证准确,无虚不得补。 李中梓《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明论》说:“夫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虽在庸浅,当不大谬。 至如至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证似乎阴,温之转伤。”[2]邵老师认为,老年虚损的调治中,对于“正虚似邪”者,不能明确辨证而施药反能为害。 同时针对刘完素关于老人体质为“精血不足,阴虚阳实”和吴鞠通“老年阳微池聚”、“年老全赖阳气生活”、“年老真阳太虚,一刻难生难长”的病机认识,邵老师指出,阴虚、阳虚在因人体质而异的基础上,要辨清气血阴阳不同和五脏六腑的病理位置,对老年痰湿困脾“虚不受补”者,主张补而不滞,攻补兼施。 邵老师善用滋水清肝饮,变通古训利用泽泻、茯苓、牡丹皮三泻药利湿清热,佐助地黄、山药、山茱萸三补药发挥作用,并指出对于心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之冠心病虚证与心功能减退老年患者扶正补虚的治疗可有益于心功能的恢复。 邵老师在中风病后期的治疗中广泛应用益气活血法[3],补气以托邪[4],并提出重视气虚,亦须防止气滞的观点。 恢复期在涤痰通络的同时配合使用益气活血;后遗症期则在化瘀通络、调理气血、补益肾气的基础上,随证施用,预防复中。
2.2 治病求本,重补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精血化生之源。 人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赖精血濡养,“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针对中年以“阳明脉衰”为主,六十以后以“肾虚”为主的自然规律,邵老师主张老年病治疗以调补脾肾为主,并且重视老年人胃气的养护,“安谷则昌,绝谷则危”。 在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的肿瘤的辅助治疗中,邵老师将顾护胃气的指导思想贯穿治疗始终,通过调理脾胃,滋养气血生化之源,扶助正气,效果显著。
2.3 制其偏盛即为补
对于老年病,金元医家张子和坚持祛邪以扶正、邪去则元气自安的观点,认为“扶正即可以驱邪”[5]是建立在正与邪此消彼长状态之下的,否则补反而助长实邪。 补法选择不当,则变证遂生,邪未去而言补,则闭门留寇。 认为疾病蠲除之后,则可投以补药以养正。 邵老师主张补而不滞,平而不强,以顾护胃气为要,认为善用药者,使患者得进五谷,方得真补之道也。 临床实践中上述诸法常需相机合用,而不可偏执一端。 在治疗胃肠方面的疾病时,张子和认为“大积大聚,大实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 邵老师分析,当胃肠存在痰饮、宿食、热毒、虫积、瘀血等实邪时,会影响正常的吸收、消化、转运、传导功能,且可累及其他脏腑经络。只有运用攻下药祛除实邪积滞,才能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起到真正的补益作用。
2.4 重视食补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 “食能祛邪而安脏腑,而药性刚烈,犹如御兵,发用乖宜,操作处众,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追疾者,可谓良工。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6]。 邵老师在治疗老年病遣方用药方面受孙思邈影响,强调食疗先于药疗。 邵老师常言“缺者为补,过之为害”补应因人而异,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主张利用食物作为小剂量中药治病,反对滥用各种补品。
2.5 关注喜好,胃喜为补
《内经》云:临病问人所便。 徐灵胎云:病人之所便,即病情真实之所在。 如身大热,而反欲热饮,则假热而真寒也。 身寒战,而反欲寒饮,是假寒而真热也。 叶天士将之总结为胃喜为补。 在临床辨证施治时,邵老师将胃的喜恶作为辨证的主要指标之一,认为用药对症者胃喜而舒适证减,相反身体厌恶抵触时,提示可能用药不对症。 据“胃喜”而施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并通过自身经历验证“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选择适合自己的食与药,以达到平调阴阳、以偏纠偏之效。 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至延剧,并善于利用胃之所喜达到醒脾开胃、引谷气入的目的。
2.6 顺应四时,应季而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在老年病的治疗中补法应用亦应与天时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邵老师善于从养阴论治老年糖尿病、高血压肾阴虚证。 认为肾水不能涵木,则阴虚不能制约亢阳而为高血压,肾水上不达心而心肾不交,心火旺盛。王冰曰:“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对于无证可辨的仅有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春夏季节,邵老师用养阴中药养人体之阳气,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收到满意效果。 同时,对于“冬令进补”之民俗,邵老师认为不无道理,冬季天气寒冷,人体阳气潜藏于内,食补药补联合应用,以敛阴护阳为本。
3 结语
补法是治疗虚损病之法,不能视之为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灵丹妙药,运用补法、补方、补药,辨证准确是其前提,无虚不得补;根据虚的程度选方施药,谨慎掌握剂量,决不可“误补益疾”。 扶正固然可以祛邪,然邪盛者还应先祛邪而后补之,万不可“闭门留寇”。 攻补兼施,亦应视正邪盛衰有所侧重,而不可简单地将二者同等视之。 食疗药疗,各有其功,不可偏执一端。 身为医者应及时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胃以喜为补。 另外,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临证尤须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