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在周围血管外科的应用
2014.09.09中国传统医学在周围血管外科的应用
王嘉桔 尚德俊 陈柏楠 秦红松 刘明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和活血化瘀在周围血管外科中应用,是提高血管重建手术效果和远期通畅率高的一个保证。对于血管闭塞疾病,中药或并用西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1 临床辨证论治和活血化瘀疗法
周围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疗法,在具体应用中强调辨证论治,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灵活应用,才能提高疗效。尚德俊总结周围血管疾病的活血十法,具体应用如下:
1.1 益气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气虚血瘀者,主要症状有:气短懒言,动则心悸头晕,食少便溏,四肢无力、怕冷,或肢体沉重浮肿,不能久站久行,疮面干黑下陷,舌淡苔白,脉细弱。适用于: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日久,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缺血症状经治疗后未明显减轻,肢体营养障碍肌肉萎缩严重;②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早期出现动脉粥样斑块,症状较轻,或缺血情况改善稳定者,老年患者身体虚弱如病程日久或截肢术后;③大动脉炎稳定期遗留头晕、四肢乏力、视物昏花;④雷诺综合征,肢体末梢瘀血、紫绀,而气虚者;⑤下肢静脉疾病出现肢体沉胀,浮肿,劳累后加重者;⑥在重用或久用活血化瘀药物时,配合补气药物,以达到消瘀而不伤正气。
常用方剂有:丹参通脉汤,补阳还五汤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人参、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当归、刺五加等。
1.2温通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寒凝血瘀者,主要症状有:肢体发凉、怕冷、苍白,遇寒冷症状加重,舌质淡白,脉沉涩。适用于:①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肢体特别发凉、怕冷,皮色苍白者;②雷诺综合征遇寒冷发作频繁或加重;③下肢静脉疾病,肢体发凉、胀痛者。
常用方剂有: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常用药物有:鸡血藤、附子、肉桂、干姜、桂枝、当归、红花、三七、川芎、泽兰、元胡、乳香、降香(温通活血药物)。
1.3 清热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热毒炽盛,血脉瘀血内停者,主要症状有:肢体红肿热痛,皮色紫红光亮,皮温高,伴全身发热。适用于:①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出现肢体坏疽,感染,局部红肿疼痛;②急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或浅静脉炎;③静脉性溃疡感染炎症明显者;④痛风、红斑性肢痛症急性发作;⑤急性淋巴管炎、丹毒,有明显炎症者;⑥各种血管手术之后。
常用方剂有:四妙勇安汤加味、四妙活血汤、五味消毒饮等。常用药物有:黄芩、黄柏、知母、生石膏、丹皮、赤芍、郁金、丹参、虎杖、金银花、连翘、大黄、芙蓉叶、白芷、天花粉、栀子、当归等。
1.4 活血利湿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血瘀湿重者,主要症状有:肢体粗肿、浮肿、胀痛,浅静脉隆起扩张,皮色暗红,局部肿胀,按之凹陷,或皮肤硬韧、肢体粗大。适用于:①动脉闭塞性疾病伴肢体浮肿,如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伴有筋膜间隙综合征,或肢端坏疽继发感染局部肿胀、疼痛、渗液,或下肢长期下垂造成肢体水肿;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及后遗症期;③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出现肢体站立性浮肿,或出现静脉性溃疡;④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水肿;⑤血管手术之后出现肢体浮肿。
常用方剂有:活血通脉Ⅱ号等。“血不利则为水”,血脉不通,血瘀内停则为湿,故活血药常配伍利水渗湿药,常用的药物有:云苓、猪苓、泽兰、薏苡仁、泽泻、益母草、当归、赤芍、丹参、牛膝、王不留行、防己、茵陈、车前子。
1.5 滋阴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阴液虚亏,阴虚内热并有血瘀证,主要症状有:低热,潮热、虚汗,头晕,心悸,咽干,舌红绛苔少或无苔有裂纹,脉细数。适用于:①大动脉炎急性活动期病人低热,头晕,心悸,虚汗,乏力,关节痛;②动脉闭塞性疾病后期出现低热,消瘦,口干,舌绛无苔;③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
常用方剂有:养阻活血汤等。阴液耗伤,津液不足,津血同源,故阴液耗伤可出现血虚,血瘀,血不归经等血分病变。常用药物有:生地、元参、麦冬、当归、赤芍、丹参、郁金、丹皮、知母、石斛、白薇、银柴胡、白芍、五味子等。
1.6 行气活血法:活血化瘀药配伍行气药是组方原则之一,血贵在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可导致血瘀,行气活血法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均应配伍行气药。气滞血瘀的主要症状有:在情绪波动时出现头痛、头晕、肢体缺血加重。有明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行瘀滞的表现。适用于:①雷诺综合征的病人,当情绪波动时出现手足皮肤颜色改变,肢端发凉;②血管手术后,出现腹胀、腹痛、便干、小便不利,此为腑气不通,瘀血内停;③各种周围血管疾病兼气滞者,如气滞头痛,气滞腹痛等。
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有:香附、青皮、乌药、元胡、砂仁、川芎、郁金、鸡血藤、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
1.7 通下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瘀血部位在下,或伴有腑实证者,主要症状有: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腹胀,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适用于:①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瘀肿,疼痛剧烈,大便秘结,腹胀;②急性动脉闭塞或肢体坏疽继发全身感染,证属热毒炽盛,热入营分,出现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肢体疼痛,舌干红少津;③肢体疼痛瘀肿,便秘身体壮实者。
常用方剂有:活血通脉饮、四妙勇安汤加味,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逐瘀,清除瘀血热结。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麻子仁、郁李仁、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等。
1.8 养血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血虚血瘀者,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唇甲色淡,食少便溏,肢体麻木,疼痛等。适用于:①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出现皮色苍白,皮肤干燥,肢体麻木,肌肉痉挛性疼痛;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日久,身体消瘦,贫血、食少纳差、唇甲色淡;③大动脉炎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心悸、气短,乏力等;④肢体溃疡久不愈合,肉芽色淡,脓水清稀,以血虚表现为主者。
常用的方剂有:顾步汤加减等。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丹参、鸡血藤、牛膝、熟地、白术、白芍、桃仁、红花、何首乌等。
1.9 活血破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的血瘀重证,主要症状有:肢体固定性疼痛,皮肤青紫色,或有瘀点、瘀斑,出现在肢体坏死期,瘀血肿胀,象皮肿,及皮肤纤维性硬化等。适用于:①动脉闭塞性疾病出现严重缺血,肢体营养障碍,紫红瘀肿,或急性动脉闭塞;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出现股青肿;③下肢静脉疾病,肢体静脉瘀血,皮肤色素沉着,或呈暗褐色,软组织纤维硬化,或为慢性瘀血炎症;④淋巴水肿后期出现皮肤硬韧、增厚;⑤周围血管疾病出现疼痛,如缺血性静息痛、神经痛、血管炎症性疼痛。
常用的方剂有:四虫片、舒脉汤等。这些血瘀重症,宜用活血破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三棱、莪术、水蛭、土元、虻虫、全虫、蜈蚣、夏枯草、海藻、橘核等。
1.10 补肾活血法:周围血管疾病患者肾阳虚,属阳虚失于温煦,阴寒内生,血行不畅,主要症状有:全身尤其是肢体畏寒,特别怕冷,腰膝酸软无力,全身骨节疼痛,劳累后加重,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可有阳萎,出汗减少,皮温低,舌淡胖苔白,脉沉细。适用于:①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病情属一、二期有肾阳虚证候者,常见于主髂动脉闭塞型患者;②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伴有骨质增生症者,颈椎、腰椎疼痛,以及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下肢粗肿,有明显肾阳虚证候者;④大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血管炎患者,伴肢体发凉、经闭、毛发干枯,肌肉萎缩,肢体畏寒。
常用方剂有:补肾活血汤。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鸡血藤、仙灵脾、补骨脂、牛膝、当归、续断、仙茅、熟地、桑寄生、
山药等。
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应用活血化瘀法注意事项:
(1)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其用量大小有一定关系。“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如红花用量小,则为活血药;治疗肢体动脉闭塞性疼痛、下肢静脉疾病瘀血重症,常用红花30克,作为破血祛瘀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
(2)活血破瘀药物,不可久用,或用量过大;在应用时,结合补气养血法,可以达到消除瘀血而不伤正气。
(3)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效果不理想,应与清热解毒法、补气养血法、温经散瘀法等相结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如与外治疗法相结合应用,则疗效更为明显。
(4)对于急性肢体动脉血瘀症和急性肢体静脉血瘀症等,可以根据病情,应用辨证论治活血化瘀疗法,结合药物静脉滴注疗法等,则见效快,效果好,可迅速消除肢体瘀血、缺血,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2. 中成药的种类和应用
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应用许多传统剂型和新型剂型药物,通过临床药理学和实验药理学研究,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取得重要成果。临床上常用的重要药物有:口服药物有通脉灵、通塞脉片、四虫片、活血通脉片、复方地龙胶囊、血府逐瘀口服液等;静脉注射药物有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法)、脉络宁注射液(滋阴活血法)、脉炎消注射液(解毒活血法)、红花注射液(活血化瘀法)、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提纯单体)、葛根素注射液等;外治药物有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黄马酊等。临床上广泛应用这些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取得显著疗效,具有扩张血管、抗凝、溶栓、祛纤、抗炎、降血脂、促进创口愈合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3 外治疗法的应用
外治疗法在周围血管疾病的应用,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尚德俊应用外治疗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1 活血通络法 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是血脉瘀阻,经络阻塞。因此,活血通络法应用广泛,适用于:①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性大动脉炎和雷诺综合征等,肢体缺血、瘀血,肢端皮肤呈潮红、紫红,常有肢体疼痛和皮肤瘀斑、瘀点;②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和血液倒流性疾病,由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瘀血,以致静脉瘀阻,瘀血留滞脉络,发生肢体肿胀、沉重、胀痛,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纤维性硬化。各种血栓性浅静脉炎慢性期,肢体遗留硬条索状物或硬结节,不易消退,常有疼痛;③淋巴管疾病:如淋巴回流障碍发生的淋巴水肿、象皮肿等,肢体粗肿增厚。另外,各类血管炎导致的皮肤瘀斑、硬结节疼痛等。尚德俊认为这些肢体缺血、瘀血性疾病,都可以应用活血通络法,能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扩张血管,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同时能够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消除下肢瘀血肿胀,减轻肢体瘀血状态。常用方剂:活血消肿洗药、活血止痛散等。常用药物:海风藤、鸡血藤、苏木、红花、川芎、赤芍、羌活、大黄、芒硝等。
3.2 温经回阳法 肢体缺血性大动脉炎、雷诺综合征等,多有患肢发凉、怕冷,皮色苍白,肢体冰凉,遇寒冷疼痛加重等阴寒证,主要是寒凝血瘀。尚德俊指出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出现阴寒证,都可以应用温经回阳法治疗,以温通血脉,解除动脉痉挛,扩张周围血管,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患肢缺血状态。常用熏洗方剂:回阳止痛洗药、温脉通洗药等。常用药物:生草乌、生南星、川椒、当归、川芎、桂枝、艾叶等。
3.3 解毒消肿法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生肢体坏疽,或下肢静脉疾病并发瘀血炎症、溃疡继发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脓多有坏死组织;各类血栓性浅静脉炎和皮肤血管炎的急性期,发生痛性硬条索状物、红斑结节;以及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等疾病,都属瘀热证、热毒证。尚德俊指出,对周围血管疾病和外科疾病的瘀热证、热毒证,都可以应用解毒消肿法治疗,并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急性炎症硬块(急性瘀血炎症):应用硝矾洗药、解毒散瘀洗药熏洗患处,洗后外敷大青膏、大黄膏等。或外涂黄马酊、丹参酊等,即熏洗疗法与贴敷疗法相结合,具有显著的解毒消炎、活血消肿的作用。
(2)急性感染化脓,创口脓多,有坏死组织(急性热毒症):应用解毒洗药、四黄洗药熏洗患处和创口,洗后创口敷盖大黄(黄芩、黄连)油纱布;创口剧烈疼痛者,外敷全蝎膏,而创口周围贴敷大黄膏、金黄膏、大青膏等,即熏洗疗法与围敷疗法相结合,具有显著的解毒消炎、祛腐止痛、清洁创口作用。
(3)急性炎症消退后,遗留慢性炎症硬块(慢性瘀血炎症):应用硝矾洗药、解毒散瘀洗药熏洗患处,洗后外敷茅菇膏,或外涂丹参酊、黄马酊,具有解毒活血、软坚散结作用,促进慢性瘀血炎症消散吸收而痊愈。
常用药物:金银花、地丁、蒲公英、大黄、黄芩、黄连、黄柏、
丹参、白芷、芒硝、红花、当归、赤芍等。
3.4 生肌敛口法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肢体发生破溃,创口脓少,肉芽组织灰淡,或静脉瘀血性溃疡经久不愈,可应用生肌敛口法。尚德俊指出,中国传统医学的生肌敛口法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在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静脉瘀血的基础上,对促进慢性溃疡愈合有良好效果。临床应用生肌敛口法的经验是:①创口有脓,或有少许坏死组织者,应用四黄洗药熏洗创口,于创面撒少许九一丹、九黄丹等,外敷大黄(黄连)油纱布包扎;②创口较干净,愈合迟缓者,应用溃疡洗药、艾黄洗药熏洗创口,于创面撒少许生肌珍珠散、八宝丹等,外敷生肌玉红膏油纱布包扎;③创口后期,很干净,而愈合缓慢者,应用生肌玉红膏油纱布换药,或外敷生肌膏、长皮膏,也可用蝮蛇抗栓酶、维生素B1,山莨菪碱等药液湿敷换药,直至创
口完全愈合。
这些熏洗疗法、贴敷疗法、掺药疗法等多种外治疗法相结合应用,具有抗菌消炎、清洁创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生长,而使创口愈合。常用药物:熟地、当归、丹参、白蔹、石决明、珍珠、象皮、香油等。
3.5 清热燥湿法 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和回流障碍性疾病,而使下肢静脉瘀血、高压、缺氧,造成小腿皮肤营养障碍,发生色素沉着,脱屑、瘙痒、渗液,形成湿疹样皮炎或继发感染。此为湿热蕴结,可以应用清热燥湿法。尚德俊应用燥湿洗药、归甘洗药、止痒洗药等熏洗患处,外用黄柏散、青蛤散等(渗液多者,外撒局部;皮肤干燥者,香油调搽),疗效显著。常用药物:白藓皮、马齿苋、苦参、黄柏、苍术、当归、败酱草、金银花、甘草等。
应用外治疗法的注意事项:
外科外治疗法具有经济简便、易学易用、收效迅速的特点,但要想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应注意:①必须重视中医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内治疗法与外治疗法相结合。以局部病变特点辨别病证的阴阳寒热虚实,整体调节与局部治疗相结合;②现代医学诊断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病证合参,正确使用外治疗法;③要根据病情,以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外用药物剂型和外治方法;④应注意各类外治疗法的应用特点,如温度、湿润度、贴敷范围,以及毒副作用等。尚德俊应用外治疗法,很重视周围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提出应用外治疗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 ①缺血肢体创面,忌用腐蚀性和刺激性药物;②根据病变情况,合理选用适当外治疗法;③应用熏洗疗法时,注意药液适宜温度,避免加重损伤;④干性坏疽或坏疽在发展阶段,不宜应用熏洗疗法和贴敷疗法;;⑤严重肢体缺血和急性缺血期,应慎用外治疗法。
4 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药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中药很多,如何使其现代化和更有效,仍然是我国周围血管疾病治疗学的研究课题。
4.1 防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中药研究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自体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率很高,且有20%~30%发生在一年以内。陈可冀等将古方血府逐瘀汤浓缩成丸剂,研究发现此药显著减少PTCA后血管再狭窄的机制是:可以抑制动脉内膜增厚和VSMC增生,抑制高脂家兔血管壁原癌基因C-mgc mRNA和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mRNA的表达等多方面作用。初步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对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于倍等将此药用来防治43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基于不少中药有保护VEC、抑制VSMC、拮抗血小板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广谱”效应,从中药中研究出最好的防治血管再狭窄制剂是有很大可能的。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中药研究
我国ASO的发病率在迅速地增加。目前>60岁的老人有1.3亿,估计ASO有2000万,以年约60万人的速度在递增。因而近年来和今后防治ASO是研究肢体缺血疾病的重点。用药物和手术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固然重要,但如何防止和延缓AS的发生,并争取使之消退也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对此除了忌烟、降脂、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控制饮食和适当锻炼外,对抗AS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还是非常必要的。据报道,有不少中药单体如穿心莲、薤白、川芎嗪等提取物,均有显著抑制实验性周围动脉AS性狭窄的作用。1995年史大卓等综述34篇活血化瘀方药防治AS的研究情况,总结中药抗AS机制有:调脂、抑制VSMC增殖、抑制血小板功能和调节PGI2/TXA2平衡、保护VEC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抑制和消退AS斑块等多方面作用。张群豪等对血府逐瘀汤浓缩水丸——血管通进行了分子水平抗AS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高脂组家兔冠脉有大量脂质沉积,管腔不同程度狭窄,
严重者几全受阻,AS总的发生率为90.7%,Ⅲ、Ⅳ级占51.6%。而血管通组脂质沉积少而轻,发病率为72.9%,Ⅲ、Ⅳ级占29.3%。研究结果表明:血管通抗AS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PDGF和C-mgc基因表达水平,减少PDGF释放,抑制VSMC增生,从而阻止了AS斑块的形成。
4.3 高效中药研究的需求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动静脉血栓性疾病在临床上获得了良好效果,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临床研究外,对中药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甚而有从细胞学、基因学、免疫学、血液凝固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了研究。的确是获得了令人振奋的可喜成果,充分说明中药大有开发的前途。
我国是中药大国,但出口量很低。据孟繁森报告,日、韩等国精纯提取、浓缩和开发的中药新产品占国际市场的96.0%,更为严重的是“洋中药”己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中药制剂除复方丹参滴丸外,不被美国FDA所认可。德国从银杏叶中提取的有效制剂(金纳多)风靡欧、美、亚三大洲,但我国在治疗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方面还缺乏公认和被国际认可的中药制剂。中国医科院药研所曾对22味中药分为养血活血类、活血化瘀类、化瘀止痛类和破血散结类进行了研究,尽管说各类中药的作用各有侧重,但都有镇痛、增加血流量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应。198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委员会把36味活血化瘀中药分为和血类(有养血、活血作用者)、活血类(有活血、行血、通瘀者)和破血类(有破血、消瘀、软坚者),研究说明都有降低血液粘度和改善循环的作用。包括一些方剂的研究,都认为有所谓“广谱”的改善血循环的作用,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方剂和中成药不少,但在实验室研究方面除单体以外多没有“一加一”和“一减一”组方精选,又缺乏量化指标,在临床方面没对比和多中心的观察。况且许多研究仍停留在实验记录上,没有制成系列中成药用于临床。在方剂研究方面,也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采用“一加一”的方式研究出高效中药制剂,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例如四妙勇安汤是大剂量的当归、双花、元参和甘草组方,因治疗“脱疽”效果好而应用1900多年,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应该说也是少而精的体现。日本学者对具有增加血液循环的七种药进行研究。给动物分别投入赤芍、当归、元参1mg,可增加血液流量20%~30%,分别投入石斛、丹参、黄芪、红花lmg,可增加50%~80%;投入黄芪和石斛,可增加90%,丹参和红花可增加100%;投入上述四味药剂则增加150%。这种“一加一”的研究方法,对我们进行高效中药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
中国传统医学很注重方剂的应用,对系列方剂的研究是很必要的。但对中药单体的成功研究,也应该说是高效中药研究的方向。诚如国家“九五”计划中指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坚持创新逐步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标准。中药方剂和单体标准化的实现,将会把我国血管疾病的治疗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4.4 中西药联合应用
这里所指的是中西药的联合应用。例如抗凝剂、纤溶剂、去纤剂和抗血小板剂与活血化瘀中药的联合应用。这是目前周围血管疾病治疗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中西药治疗作用的优势互补,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最佳选择。近些年来,不断有主要中西医药联合用药的报告,例如对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开始以纤溶剂尿激酶和小剂量肝素为主,辅以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10~15天以后则继续中药或和其他抗栓作用的西药(如低右、去纤剂等),认为用药安全效果好。对其它慢性周围血管疾病,也常联合用一般的中西药物,必要时也配合少量纤溶剂、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和抗血小板药(如阿斯匹林、盐酸噻氯匹啶等)。
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最好经过对比研究程序,才会更有价值,有利于制定出合理的联合应用方案。
临床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应用中药方剂和中成药,是安全,副作用很少和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高效中药研究的不断成功,将会建立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