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尚德俊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外科“贴熁药”之我见

2019.12.16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外科“贴熁药”之我见

 

“贴熁药”为外科常用的贴敷药。宋代以前的我国古代医学文献未曾有“贴熁药”记载,到了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以及《圣济总录》(公元1111~1117年)才有“贴熁药”名称和专论,使外科外治疗法的应用有了发展。

《太平圣惠方》对“贴熁药”论述颇详,指出:“痈肿者,所贴熁药,肿处若似有头,即当上贴温热膏药,引出其热毒……四畔赤焮处,捣生寒药贴熁之,折伏其热势……”。治疗“发背”(背痈),“用贴熁药,皆须当中开孔,令泄毒气也。”“治发背及诸毒气肿”用“栝萎根散”,“取芭蕉根汁,和作稀膏,用涂肿上……如溃脓有头者,即四面涂之。”由此看出,“贴熁药”的应用有三个方面:痈疽(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有疮头者,可用温热的药膏敷贴,促使其消散溃脓;在疮头周围红肿处,用生的寒性药物敷贴,或“四畔贴熁药”,促进炎症消散吸收。这是应用温热的药膏与寒性药物相结合敷贴患处,治疗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与南北朝时(刘涓子鬼遗方)中提出的“冷薄”和“热贴”并不完全相同。可敷贴痈疽周围,“须当中开孔”,有利于排脓、热毒外泄。因此“贴熁药”许多是相当于后世的“围药”。《太平圣惠方》中载有治疗痈疽发背贴熁方剂92首,其中明确指出为“贴熁药”者,其基本剂型是散剂(见表2),使用时用醋、水、鸡子白、浆水、猪胆汁、雪水、蜜、生油等调和成糊剂或软膏,敷贴患处。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载有“薄贴”专论,如“升麻薄”、“白敛薄”、“当归贴”等方剂,均为散剂,使用醋、蜜、水、鸡子白等调和敷贴患处。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有“药贴法”,如治疗“痈肿”用的“赤小豆贴”:赤小豆为散,“以苦酒和之,涂拭纸上贴肿。”“治疗痈肿肿溃,内服药,外宜贴膏。”从所载“药贴”方剂分析,其基本剂型是散剂(见表3),使用鸡子白、鸡子黄等调和成糊剂或软膏,敷贴患处。可以看出,这种“药贴”与“贴熁药”在基本剂型和应用方法上都是相同的。因此,“贴熁药”是指一部分“薄贴”和“药贴”。

2    《太平圣惠方》所载贴熁药

类  别

方  剂

剂型

应  用  方  法

 

 

痈疽贴熁药

寒水石散,10

为散

用醋调和,“贴疮头四畔赤焮处”

紫葛散,10

为散

用水调和,“涂于肿上”

大黄散,7

为散

用鸡子白调,“贴肿处”

野葛散,6

为散

用猪胆汁调和如膏,“摊于布上,敷患处”

毒散肿方,5

为散

用生油和蜜调敷患处,“以消肿为度”

 

 

发背贴熁药

寒水石散,16

为散

用生蜜和地黄汁调成浓膏,贴敷患处,“以消肿为度”

雄黄散,7

为散

用猪胆汁调如糊状,“敷肿上”

拔毒散,6

为散

“用新汲水调涂疮上”

大黄散,8

为散

用鸡子白调如糊状,涂贴患处

黄连饼,8

为散

用酥调和作饼子,贴患处

 

3    《外台秘要》所载敷贴药

类  别

方  剂

剂型

应  用  方  法

 

 

药  贴

白敛薄贴,6

为散

用“鸡子黄和如泥,涂布随大小贴之”

白敛贴,8

为散

用鸡子黄调和如泥状,外贴患处

黄芪贴,7

为散

“以鸡子白和如膏”,外贴患处

松脂膏,10

软膏

治痈肿,外贴患处

白敛薄贴,3

为散

“和鸡子白如泥,涂布上,薄贴肿上,干则易之”

大黄薄贴,9

为散

调成膏,“薄涂纸贴肿上”

元代,齐德之著《外科精义》(公元1335年)载有“贴熁法”专论,对宋、元时代盛行的贴熁外治法作了总结。对治疗痈疽疮疡指出:“有宜用温药贴熁者,有宜用凉药贴熁者”。“若疮肿初生,似有头者,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于四畔赤焮处,捣生寒药贴熁之,折伏其热势……”。“若至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温热膏剂之力也。”据此可知,“贴熁药”在外科的应用比较广泛,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的初期未溃或后期溃脓均可应用。根据局部病变的表现和性质的不同,可用温热药贴熁,或者用寒凉药贴熁。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所载“敷贴”专论,实际上主要是论述“贴熁药”,其内容与《外科精义》大致相同。将敷贴药分为三种:凉药、温药、热药。指出应用“敷贴热药”,可用“热酒调成膏,摊上肿处”;“用热酒调涂”;或者敷贴药后,“用热物熨之”。由此可以看出,“贴熁药”许多是外科常用的敷贴药。但临床应用具有其特点——贴温热药。从我国古代医学文献记载,“贴熁药”使用“温热药”的含义有:指用调制成温热的药膏或将药膏加热敷贴患处,可以促进初期炎症消散吸收,或促使炎症局限化早日溃脓;指用温热药物组成的方剂敷贴患处,具有温通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作用;指用药膏敷贴患处,再外加热熨,以温通活血、消肿散结。实际上是敷贴法与热熨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应用这种“贴熁药”广泛治疗外科疾病,是宋代外治疗法的新发展。

自明代起,由于外科“围药”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明、清时代,多重视“围药”、“敷贴药”,而对“贴熁药”很少研究。如薛己的《外科发挥》、汪机的《外科理例》、申斗垣的《外科启玄》、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陈文治的《疡科选粹》,以及祁坤的《外科大成》、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吴谦的《医宗金鉴》、顾世澄的《疡医大全》等外科著作,均无“贴熁药”的记载。

“贴熁药”是外科常用的敷贴药,临床应用具有特点,而不是一般的外敷药。从外敷的形式和应用方法上看,同于部分“薄贴”和“药贴”,而多数则相当于后世的“围药”。

                                           (尚德俊)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