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尚德俊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经验

2019.12.16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经验

 

周围血管疾病是外科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治疗困难且极易复发,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尚德俊教授根据我国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和血瘀证学说,从以病串证,到以证带病,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从中医中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开端,发展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周围血管疾病,总结周围血管疾病治疗法则、辨证论治规律,提出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

一、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则

对于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既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和分期,又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的精华,应用四诊,结合八纲、脏腑辨证,辨别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特点,把现代医学诊断与传统医学的辨证相结合——病证合参,可以取长补短,更明确疾病的发病原因、部位和性质,了解疾病发生的全部过程,既有整体观念、动态观念,又不忽视局部变化,充实了诊断的完整性和治疗的全面性。尚教授指出周围血管疾病属血瘀症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肢体疼痛、肢端紫绀、肢体青筋和肿胀、肢体痛性红斑结节或硬条索状物,以及舌质、脉象变化,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周围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繁杂多变,治疗困难。尚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八法为: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温经散寒法、温肾健脾法、利水渗湿法、软坚散结法、镇痉通络法和补气养血法。同时强调要注重周围血管疾病的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针对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特点,提出控制病情进展、控制感染坏死、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总的治疗原则。

二、周围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尚教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开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病串证,同病异治,总结辨证论治规律。根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过程、证候变化,结合患者的体质强弱、气血虚实,将临床各期分为阴寒、血瘀、湿热下注、热毒炽盛和气血两虚等5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在总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论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血瘀证和异病同治理论,以证带病,探索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既重视肢体缺血性疾病的共性,又注重不同疾病的特殊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多是中老年人,临床辨证论治分为阴寒证、痰瘀证、湿热证、热毒证和脾肾阳虚证等5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过程主要有血管炎症急性活动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分为阴虚内热、脾肾阳虚和气虚血瘀3个证型,伴有关节痛、脑缺血、高血压等病变者,应随证加减,兼顾治疗。

下肢静脉疾病主要有静脉回流障碍和静脉血液倒流两大类疾病,共同特点是下肢静脉系统血液瘀滞、高压、缺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辨证为湿热下注型,慢性恢复期辨证为血瘀湿重型,后遗症期辨证为脾肾阳虚型。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并发郁积性皮炎,局部红肿热痛者,辨证为湿热下注型;并发瘀血性溃疡者,根据局部疮面情况辨证分为阴虚内热型和气血两虚型。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还注意到发病部位与辨证分型的关系。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湿热蕴结,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肝郁内热、气滞血瘀。这种辨证分型方法能反映疾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分期,比较符合临床治疗需要。

三、周围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几个结合

尚教授根据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和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观点,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有效疗法结合应用,创建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辨证论治整体疗法,已成为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法。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是既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又不忽视中医学的辨证,以病为纲,病证合参。有利于认识疾病和研究病与证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总结临床经验,提高疗效。

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就是中医学宏观整体辨证,与现代科学有关检查相结合,深入了解疾病的微观变化,进行微观辨证,使疾病的辨证更深入、更准确、更具体,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更能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疗效。

3.内治疗法与外治疗法相结合是在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的同时,结合应用外治疗法。外治疗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针对不同疾病的具体病情,应用熏洗疗法、贴敷疗法、掺药疗法等。

4.临床辨证论治与药物静脉滴注相结合,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扩张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使病情得到迅速缓解,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或后遗症。

5.活血化瘀法与莨菪药物疗法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扩张周围血管作用,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能够提高活血化瘀疗效。

6.临床辨证论治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控制病情发展,巩固疗效,预防或减少复发,防治手术并发症,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四、周围血管疾病外治疗法的应用

尚教授根据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实践经验,从现代外科角度对周围血管疾病的外治疗法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对周围血管疾病属气滞血瘀,瘀阻表现明显者,用活血通络法治疗,能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扩张血管,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并能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消除肢体瘀血肿胀;属寒凝血瘀,阴寒证明显者,用温经回阳法治疗,以温通血脉,解除动脉痉挛,扩张周围血管,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患肢缺血状态;肢体坏疽、溃疡继发感染,局部红肿热痛,或有明显炎症,属瘀热证、热毒证者,应用解毒消肿法治疗。根据具体病情,选用熏洗疗法、贴敷疗法、掺药疗法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肢体慢性溃疡,创口经久不愈,属气血亏虚者,应用生肌敛口法治疗,在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静脉瘀血的基础上,对促进慢性溃疡愈合有良好效果;对湿毒证较明显者,应用清热燥湿法治疗。这些熏洗疗法、贴敷疗法、掺药疗法等多种外治疗法相结合应用,具有抗菌消炎、清洁创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生长,而使创口愈合。

尚教授根据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各种外治方药的治疗作用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将外治疗法的作用原理归纳为:解毒消肿、促进内消,收束肿毒、促使成脓,开结拔毒、促溃排脓,消毒杀菌、祛腐生肌,生肌收口、促进愈合,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燥湿,杀虫止痒。同时,提出应用外治疗法的注意事项和应用外治疗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

 

(陈柏楠  秦红松)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