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宋爱莉教授 典型医案 详细

急性乳腺炎1

2017.06.06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急性乳腺炎
 
患者姓名:王海梅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7.4.19
就诊日期:2015.3.22    初诊√            发病节气:春分
 
主诉:产后2月,左乳肿块疼痛伴发热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哺乳期2个月,昨日始乳汁排泄不畅,左侧乳房疼痛,有肿块,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现症见:肿块位于左乳外侧,乳房肿胀疼痛,泌乳不畅,恶寒身热,口苦咽干,胸闷纳差,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产后饮食多为油腻滋补之品,近日睡眠时曾挤压左侧乳房。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 38.8℃ ,神清,查体合作,头面颈部未见异常,心肺正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乳外观饱满,略下垂,左乳外侧皮色红,皮温略高于周边组织,皮下可及5×4cm大小肿块,边缘清楚,质韧,压痛明显,与皮肤无粘连,无波动感,周边腺体组织增厚,左乳头略有破损,泌乳不畅,左腋下可及1枚1×1cm大小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可,无压痛。舌红,苔薄黄,脉弦。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10 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单核细胞0.05。
 
中医诊断:乳痈
证候诊断:肝胃郁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
治    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处    方:瓜蒌牛蒡汤加减
瓜蒌12g     柴胡15g    牛蒡子12g   蒲公英30g
桔梗12g     青皮9g     丝瓜络30g   鹿角霜12g
栀子9g      皂角刺15g  夏枯草15g   浙贝母15g
甘草6g      
共3剂,水煎服,日一剂。
禁食生冷、辛辣、油腻。
 
复诊(2015.3.29):三剂后乳房红肿基本消失,惟触之仍痛。查体右乳皮色略红,触痛,波动感(-)。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处方:上方去鹿角霜,加炮山甲9g 乳香9g没药9g。3剂,水煎服,日一剂。并嘱定时哺乳,保持乳头卫生,每次哺乳是使乳汁吸尽。
 
按语
乳痈是发生在乳房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占到全部病例的90%以上;发生于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临床上较为少见;不论男女老少,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则更少见。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本病不同于发生在乳房或乳晕部的“疖”或“痈”,应予鉴别。乳痈之名首见于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文献中还有称本病为“妒乳”、“吹弥”、“吹乳”、“乳毒”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妒乳候》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以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均有所发挥。至明清对本病的认识更全面,论述更详细,所用治疗方法至今仍为临床借鉴。
乳痈的治疗宋师强调及早处理,以消为贵,内治外治相结合。外治法一是注重通络下乳,注重手法排乳疏通乳络,二是用清热解毒箍围消肿的药物围敷;内治法强调避免过用寒凉药物。一旦乳汁排出通畅,则肿痛结块渐消,。一般对发病3天之内者的治疗效果理想,而形成传囊乳痈、乳房僵块日久不消者的治疗则较为棘手。内吹乳痈、不乳儿乳痈病情一般较外吹乳痈轻浅,治疗可参照外吹乳痈。若初期不能消散,形成脓肿,可考虑穿刺抽脓及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是对传统切开引流术的改良,既能有效引流,又避免清创换药之痛苦,大大降低了漏乳的并发症。形成乳漏等则按相应病证治疗。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