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组成及根据中医理论、经验对处方的论述
2015.06.12处方组成及根据中医理论、经验对处方的论述
1、处方组成
人参 黄芪 麦冬 五味子
制附子 大腹皮 丹参 川芎
赤芍 泽泻 猪苓 葶苈子
2、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主治]气阳亏虚,水瘀内阻之心悸、喘证、水肿、瘀证等,症见心悸,喘息,水肿,紫绀,尿少,畏寒等。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见有上述证候者。
3、根据中医药理论及经验对处方的论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瘀证”等 范畴。审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表明,气阳亏虚,水瘀内阻是本病病理机制的根本所在。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夺则虚”。由于久病或年高脏气衰弱或先天禀赋不足,及外邪内舍于心,致使心气亏虚,阳气不振。致心脏搏动无力,血液不能充盈于脉中,出现心悸、气短不足以息;动则耗气诸症加剧。阳气亏虚不能温煦,可见有畏寒肢冷;胸阳痹阻,而有心胸憋闷、疼痛等。
由于心气上通于肺,肺主气朝百脉,心气虚常可累及肺气,心肺气虚而咳嗽气逆、怔忡等。
心阳下通于肾,而本于肾,心阳久虚,必累及于肾阳,而见心肾阳虚。阳虚温化失职,水饮积聚,上犯凌心,可出现惊悸怔忡,咳喘、水肿、尿少、形寒肢冷等症。
由于肾阳主一身之阳,肾元亏耗,脾、肺、肾皆虚,气化功能障碍,水道失于通利,聚而成痰成饮。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阻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饮邪停肺,肺失宣肃,则胸闷、气喘、咳嗽,甚则不能平卧;饮停肠胃则传导失和,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纳呆;饮停胁下,气机不畅则出现胸胁胀满,咳而引痛。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运无力,血行不畅,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瘀血阻滞脉道,血流不畅,血溢脉外,可引起咯血;瘀血阻滞,则出现紫绀,爪甲青紫等;血不利则为水,故血瘀又加重了水湿的停聚,由此可见,气阳亏虚,水瘀内停,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虚、瘀、水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贯穿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的全部过程中。
结合上述病理特点,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必须扶正与祛邪并施,治标与治本兼顾,益气与温阳共用,化瘀与利水同治,以达邪去正安之目的。
本方的设计思路基于上述理法选药组方,含义阐述如下。
君药:人参、附子。其中人参,苦、甘、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固脱生津。《本经》曰:“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药性论》言:“主五脏气不足,五荣七伤,虚损瘦弱”。《本草蒙荃》亦说 :“定咳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李杲亦曰:“人参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附子,辛甘,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补火,散寒除湿,《本草备要》说:“补肾命火,逐风寒湿”。《伤寒蕴要》云:“唇青事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源,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本草汇言》则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到要,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关"。《本草经读》言:“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方中人参益气固脱生津;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两药相伍,益元而温肾,回阳而退阴,固脱而生津。元阳振奋,五脏皆旺,血脉通畅,虚火归原。故而为之君药。
臣药:黄芪、丹参、川芎、赤芍、大腹皮。其中黄芪甘温入脾肺二经,具升发之性,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补气升阳。《本草备要》言本品能“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汤液本草》载:“黄芪......又补肾脏之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丹参,苦微温,入心、肝经。活血化瘀,安神宁心。《纲目》云:“活血,通心包络”。《本草汇言》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本草逢原》曰:“丹参......治心腹邪气,......皆瘀血内滞化水之候......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别录》云:“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故积聚消而症瘕破”。川芎,辛温,入肝胆经。《本草正》言:“川芎其性善散......气中之血药也......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赤芍,酸苦,凉,入肝脾经。行瘀止痛,凉血消肿。《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大腹皮,辛苦,微寒。行气导滞,治水肿,小便不利。以上药物,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故为臣药。
佐药:麦冬、葶苈子、泽泻、猪苓。其中,麦冬甘微苦寒,入肺、肾、心经。《用药心法》载:“实心气不足,治血妄行”。《本草汇言》云:“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葶苈子,五药合用,补益五脏,通血脉,利水气。既可补气养血,又可消肿祛苦辛寒,入肺、膀胱经。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息,痰饮咳嗽,水肿胀满。《别录》言:“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利小便。”《药性论》云:“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开宝本草》亦载:“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水痰饮。”猪苓,甘淡平,入脾、肾、膀胱经。《用药心法》曰:“猪苓,苦以泄 ,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除湿利小便。”《纲目》云,猪苓“气升而又能降,故开腠理,利小便。”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别录》言:“补虚损五劳......逐膀胱三焦停水。”《药性论》:“主肾虚......宣通水道。”《医经溯洄集》载:“......其泻肾浊,养五脏益气力,起阳气,补虚损之功。”四药相配伍,利水泻浊,通阳利窍,润燥益阴,使本方之主药温补面不燥,通利而不伤正,故而为佐。
使药:五味子,性酸、温,入肺、肾经。《纲目》曰五味子:“入肝、心”。李杲言,五味子“补气之不足,收耗散之气。”故而取五味子能补,能敛而为使,引诸药入心。
总之,强心灵方药配合严谨,刚柔并济,标本同治,共奏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功效。
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来看,人参、附子、黄芪、北五加皮、葶苈子均有强心改善心功能作用。其中北五加皮药理与毒毛旋花子甙K、G相似,具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及负性传导作用。葶苈子亦与毒毛旋花子甙相似,强心作用较快。丹参、赤芍、川芎具有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作用、抑制血小板聚积,和改善组织供氧状态。泽泻、猪苓、北五加皮、葶苈子并有利尿作用。
综上所述,本方不仅符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而且又能改善心脏血液动力学状态及增强心功能的作用。故是一种高效、无毒,适用于长期服用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想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