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俊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
2015.03.12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为临床疑难病之一。姜兆俊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余载,学验俱丰,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具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以肝郁肾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为标
祖国医学认为:乳房虽然位于胸前,属局部器官,但通过与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之间的纵横联系,乳房和机体内在的脏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得以秉乘先天之精气、受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津液之濡养,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其功能活动。因此乳房的生长、发育和分泌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与经、带、胎、产之间相互联系。当脏腑、经络、气血出现功能失调时必然会影响到乳房而产生疾病。因此,乳腺增生病虽然是一个局部病变,但其发生根源多为全身脏腑功能失调。
姜老师主张要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出发去认识病情,从脏腑辨证角度去分析病理变化,认为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与肝、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祖国医学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郁怒伤肝,肝气郁滞,肝旺侮土,或思虑伤脾,肝脾不和,可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结聚于乳房。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乳房生长、发育及分泌功能。若肾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则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致使气滞血瘀痰凝结聚于乳房;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致使气血失和,痰凝血瘀,乳络不通而发病。同时肾藏精为人体之先天,肝藏血为女子之先天,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肝之疏泄及藏血功能有赖于肾气温煦资助,肾中精气充盛,有赖于血液滋养填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肝郁化火可以下劫肾阴,肾气不充则肝失所养、疏泄失职。从临床表现看,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往往既有肝气郁滞的表现,同时也有肾虚尤其是肾阳虚的表现,在长期的发病过程中亦很难分清肝郁与肾虚孰先孰后。综合历代文献,古人对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原因的论述也是涉及到肝和肾两个方面。因此,姜老师认为肝郁肾虚同为乳腺增生病发病之根本,在发病学上占主导地位,早期以肝郁为主,后期以肾虚为主;而由肝郁肾虚导致的气滞、血瘀、痰凝则为发病之标,是产生乳房疼痛和肿块的直接原因。
2.谨守病机,详察变化,辨病与辩证论治相结合
对乳腺增生病治疗,目前国内多从肝气郁结和冲任失调出发进行分型辨证论治。姜老师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肝郁肾虚、气滞血瘀痰凝的基本病因病机,首先进行辨病论治,然后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临床上以疏肝解郁、补肾活血、化痰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拟定基本方如下:柴胡、香附、夏枯草、淫羊藿、鹿角霜、当归、山甲珠、海藻、昆布、浙贝母、生牡蛎。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①对乳痛症患者,辨证为肝郁气滞为主,当以疏肝理气止痛为主,选加青皮、陈皮、橘叶、延胡索、川楝子、白芍等。②肾阳虚明显者,可选加巴戟天、肉苁蓉、仙茅等温阳补虚。若乳房疼痛遇寒加重,肿块较硬,日久难消,同时伴明显阳虚寒凝表现,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面色㿠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等,姜老师主张采用王洪绪“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原则,用阳和汤加减,药用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等,与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③有肾阴虚者,酌加天冬、枸杞子、何首乌等药。④经前乳房肿胀明显,证属脾虚湿盛者,可加用茯苓、白术、泽泻、泽兰、益母草等。⑤经前乳房疼痛严重者,加山慈菇、延胡索、川楝子等。⑥乳房肿块难消者,加三棱、莪术、僵蚕、全蝎、土贝母。⑦乳头溢清水样或黄色液体者,加炒麦芽、生山楂、神曲、薏苡仁;若溢血性液体,加旱莲草、花蕊石、白茅根、生地榆、三七粉等。⑧气虚者,乳房肿胀下垂,动则坠痛,加生黄芪、党参、升麻。⑨便秘者,加栝楼、天冬。⑩月经量少或闭经者,加鹿角胶、阿胶;月经色黑夹有血块者,加三棱、莪术。(11)阵热面红汗出者,加知母、黄柏、鳖甲。通过上述治疗,既调整了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全身因素,又消除了气滞、血瘀、痰凝的局部病理变化,标本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疗效显著。
3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用药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发生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或乳腺组织对内分泌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所致,具体说是排卵前期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分泌不足,以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酮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或黄体期泌乳素异常增高,直接刺激乳腺组织和进一步抑制孕激素的分泌,使乳腺组织长期处于雌激素的刺激之下,不能由增殖转入复旧或复旧不全,久而久之导致乳腺组织增生。因此,姜老师认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势就在于整体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在于改善机体内的调节机制,通过机体本身内在功能的恢复而起积极的治疗作用。临床上除辨病与辨证论治外,还注意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遣方用药,如:①温阳药中的鹿茸、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等具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或雄性激素样作用,能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使血浆雌二醇明显增高和雌激素受体含量增加,接近正常水平;能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补充孕酮的不足;还能明显提高动物下丘脑多巴胺含量而抑制泌乳素的分泌。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此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对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轴各个环节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整体的综合调节,使靶腺功能明显恢复,对乳腺增生病有直接防治作用。②海藻、昆布:内含丰富的碘,有助于刺激垂体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改善黄体功能,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并可促使病态组织的崩溃和溶解,加速肿块的消散。③生麦芽、生山楂、鸡血藤:能改善黄体功能,调整黄体生成素与孕酮不足,降低雌激素绝对值,抑制泌乳素分泌。④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全身和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灭活和改善局部的充血水肿状况,并可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活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促使乳腺内肿块及纤维吸收,终止或逆转本病的病理变化⑻。生何首乌也有类似作用。⑤重视便秘的治疗:因为粪便在肠道中存留时间过长,粪便中的某些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出一种SP-G3的化合物,经血液吸收后使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失调,导致乳腺增生。故用栝楼、天冬以润肠通便,消肿散结。
4 多层次多环节的止痛措施
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对疼痛的治疗效果往往影响着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从临床实践看,疼痛易治,肿块难消。因此,姜老师主张先止痛后消肿块,并且根据自己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多层次多环节的止痛措施,具有明显治疗效果。中医学认为,乳房疼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血瘀所致,因此,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首选治疗方法。药物常选用柴胡、香附、陈皮、青皮、橘叶、延胡索、当归、山甲珠等,其中橘叶、香附理气止痛效果较好为必用之品。现代药理证实,柴胡、香附等理气药具有不同程度镇痛作用,活血药可改善乳房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充血水肿得到改善⑻,可用于一般乳房疼痛。对中度疼痛,可选用鹿角霜、淫羊霍、生麦芽、生山楂、鸡血藤等,此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拮抗雌激素或泌乳素作用,可改善由此所导致的乳房局部水钠储留,如前所述脾虚湿盛者。 对重度疼痛,选用含碘的海藻、昆布消肿止痛,以及山慈菇,利用其内含的秋水仙碱的止痛作用,达到消肿止痛散结目的。
5 病案举例
李某,女,34岁,于 1997年4月 10日初诊。既往有乳腺增生病史6年,双乳胀痛,经前明显,经后缓解,易怒心烦,生气后加重,经中药治疗后减轻。2个月前因生气及劳累致病情加重,双乳持续性疼痛,经后不缓,伴口干口苦,失眠,纳可,大便正常。月经不定期,量可,时有血块,色暗。查体:双乳外形正常,乳内可及多个大小不等肿块,质韧硬,压痛明显,边界不清,活动可,腋窝淋巴结(-)。 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乳腺增生病,证属肝郁肾虚、气滞血瘀痰凝。治则为疏肝解郁、补肾活血、化痰散结。方药如下:柴胡9 g,香附12g,夏枯草12,生牡蛎30g,山甲珠9g,天冬12g,三棱9g,莪术9g,鹿角霜12g蜂房9g,浙贝母9g,皂角刺9g,橘叶、橘核各9g,淫羊藿12g。水煎服,日 1剂。服药6剂后,病情平妥,自述口干口苦消失,双乳仍有疼痛,询问病史自幼即有明显怕冷肢凉史,舌脉同前。根据病史,患者肾阳虚明显,以温阳散寒、化痰散结为治疗原则,治以阳和汤加减:熟地黄30g,麻黄3g,白芥子9g,肉桂3g,鹿角胶 9g,淫羊藿15g,三棱9g,莪术9g,浙贝母9g,半夏9g,甘草6g,僵蚕9g,夏枯草12g。继服10剂后乳房疼痛明显减轻,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加,查体双乳肿块较前变软缩小,无压痛。中药上方加木香9g、白术9g。再服6剂后乳房疼痛及腹痛均消失,乳房肿块基本消失,大便正常。停服中药,给予散结片口服并做理疗维持,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