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俊诊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
2015.03.12
亚急性甲状腺炎(下简称亚甲炎)是一种甲状腺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桥本氏甲状腺炎而居第二位,临床并不少见。姜兆俊主任医师在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丰富和独到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重视病史,注重局部与整体辨证
亚甲炎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在临床上被认识不过数十年历史。随着病毒感染率增加和检测技术进步,发病率有不断升高趋势。同时亚甲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化,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有时以局部症状为主,有时全身反应较突出,如发热、咽痛、心悸、多汗、失眠等,常常造成误诊与漏诊,甚至进行了不必要手术,导致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因此,正确诊断亚甲炎是临床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姜老师在临床上特别强调两点;首先是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医师应该对亚甲炎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病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的各个方面都有详尽了解,做到胸中有数,以期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如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和非甲状腺疾病(如上感、结核、风湿热等)相鉴别。其次要明确诊断亚甲炎临床特点是起病较急,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热;颈前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质地硬韧,有疼痛和压病,部分病人有转移痛,可向耳后及枕部放射;早期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中期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恢复期仅遗留颈前结节。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血沉异常增高,往往超过炎症程度应有范畴,可达80~100mm/h以上。血清T3、T4增高而甲状腺131I摄取率明显降低(<10%),两者呈特征性分离。ECT显示呈放射性分布不均匀或不显影。尽管亚甲炎临床表现变异较多:部分病人起病慢、症状轻或根本无症状,或以单一硬结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以某一方面症状、体征为主,其他表现轻微;部分病人以全身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乏力、心悸、多汗等)为主,而局部症状不明显等等,但只要详细询问病史,注重甲状腺局部表现,对甲状腺肿大疼痛部位、性质和特点进行详细了解,同时结合本病所特有的实验室检查方面的改变,即可正确确诊为亚甲炎。
2.注重阴虚内热在发病中的作用
亚甲炎相当于中医瘿病的范畴。一般认为多由肝郁胃热、外感风热、热毒循经上攻所致。症见发热咽痛、颈前肿痛、恶热喜凉、胸闷不舒、急躁易怒、心悸汗出、口苦唇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部分病人除有颈前肿痛等表现外,还伴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口燥、乏力、舌红少苦、脉细数等阴虚内热表现,可见于发病早期或中期,多由热感伤阴、阴不制阳所致。此类病人单用清热解毒药物效果欠佳,而且常常导致病程延长或愈后复发。因此姜老师在分析病情时特别注重阴虚内热在发病中作用,认为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可将亚甲炎急性期分为热毒内结和阴虚内热二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对热毒内结型以疏肝清胃、散风透邪为治疗原则,选用柴胡、夏枯草、黄连、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薄荷、牛劳子等药物。阴虚内热型在应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青蒿、鳖甲、地骨皮、玄参、生地黄等药物滋阴清热,诸药配合使热毒得清,疾病痊愈。
3.重用虎杖、雷公藤
亚甲炎临床特点之一是病程较一般炎症要长,约为1~4个月,而且在病情减轻或痊愈后,可因为劳累、着急或上感反复多次发作。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组织学也证实病变甲状腺滤泡除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外,还有大量的巨细胞浸润和明显的肉芽肿性纤维炎,消散较难。根据上述情况,姜老师认为亚甲炎病因中的“热毒”不同于一般感染中的“火热之毒”,如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其性质类似于风湿病 或免疫系统疾病的病因,或者说亚甲炎病因可能为“风湿热毒”。用药时除疏肝清热、解毒散结外,还要祛风除湿,这样才能将病因完全消除,减少复发。因此姜老师在临床上常常重用虎杖、雷公藤二味药。虎杖微苦酸平,善于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雷公藤苦寒大毒,能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以毒攻毒,可用于疗疮热毒。现代药理证实雷公藤具有抗炎、抗免疫作用,用以治疗亚甲央起效快、疗效肯定。二药合用,既可消除病因,又能改变亚甲炎基本病理过程,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具有较好疗效。但雷公藤有大毒,心、肝、肾等脏器有器质性损害、功能异常;有胃肠疾病;严重贫血;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及身体薄弱者忌用。
4.病案举例
男,43岁,因颈前疼痛2个月于1998年8月20日来诊。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颈前部剧烈疼痛,并灼热感,可向耳枕部放射,病情严重时辗转不安。大汗淋漓。伴咽部不适、疼痛,发热38C。在外院以“慢性侵袭性甲状腺炎”给予治疗未见好转,纳差,二便可。查体;颈前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度),以左侧明显,质硬韧,压痛明显,边界不清,随吞咽上下移动。咽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苔白厚减,脉细弦。血清T3、TSH 正常,T4升高。诊断为亚甲炎(急性期)。治则疏肝清热、解毒散结。方药:柴胡9g,夏枯草12g,连翘15g,蒲公英30g,浙贝母9g,金银花30g,雷公藤9g,赤白芍各12g,虎杖12g,生牡蛎18g,僵蚕9g,全蝎6g,生甘草6g。板蓝根15g,山慈菇6g。水煎服,日1剂。服药12剂后,颈前疼痛明显减轻,体温降至正常,但甲状腺时有肿大,压病,以上方去赤芍、白芍、生甘草,加黄连6g、海藻15g、昆布21g、丹参15g、威灵仙15g,以加强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作用。继服12剂后,颈前疼痛消失,双侧甲状腺逐渐缩小变软至恢复正常。停服中药,口服散结片维持1周,随访至今未复发。
女,48岁,因颈前部疼痛1个月于1998年10月13日来诊。患者发病前有上感史。1个月前出现颈前部疼痛连及耳枕部。半月前出现午后低热,37.6℃,口干不欲饮,多汗,盗汗,手足心热,乏力,纳差,二便可。在外院治疗后未见好转。查体:颈前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巨度),质韧硬,压痛,不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咽部充血,苔白脉沉细。诊断为亚甲炎(急性期)。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型。治则为疏肝清热、滋阴解毒散结。处方:柴胡12g,夏枯草12g,青蒿12g,鳖甲9g,玄参12g,生牡蛎30g,浮小麦15g,龙胆草9g,虎杖12g,板蓝根18g,雷公藤9g,山慈菇9g,赤芍12g。水煎服,日1剂。服药10剂后颈前部疼痛明显减轻,午后发热37.1℃,汗出减少,但因劳累、着急致病情反复较前加重,体温37.8℃,血沉 148mm/h。即以上方柴胡改15g,玄参改15g,加地骨皮12g、秦艽12g、黄芩9g。继服 6剂后颈前疼痛减轻,体温降至正常,仍有汗多、口渴、手足心热,再服6剂诸症消失。口服散结片1周,患者痊愈,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