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内治三法应用体会
2015.03.12 消、托、补三法是中医外科内治疮疡的主要法则。它是根据疮疡三个不同的发病阶段,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指导中医外科实践极为重要。今根据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就消、托、补三法的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一.消法
常用的有以下几法:
1.关于清热解毒法的应用
疮疡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邪皆能化热化火。所以疮疡的发生以“热毒”、“火毒”致病者最为多见。故《医宗金鉴》说:“痈疽原是火毒生”。从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的病机演变规律归纳。可列为肿、痛、热、红、脓五个基本证侯。根据证侯,以八纲辨证分析,多属阳热实证。有的阳证早期热像虽然不显,但往往很快化热。故清热解毒法是疮疡阳证的主要治法。作者在(1983年)总结疮疡阳证(外科急性感染)112例临床治疗中,其中初期(瘀热期)32例,始终以清热解毒法为主的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取得全部吸收消散的显著效果。可见五味消毒饮加减,具有明显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作用,是治疗疮疡阳证的有效方剂。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地丁、野菊花,经实验证明,均具有明显的解热、抗菌、消炎之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抑菌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故作者认为,五味消毒饮加减,是清热解毒法的代表方,是疮疡阳证初期(瘀热期)的首选方剂。
“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成是热盛肉腐的结果。因此,疮疡脓成期应用托法时,必须与清热解毒法合用,疗效才能显著。疮疡溃后火毒未消者,清热解毒法仍可应用。故《疡科纲要》说:“若夫疮疡溃后,有火宜清”。可见,清热解毒法是治疗疮疡阳证的主要治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2.关于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疮疡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是主要病机之一。在治法上除根据疾病的不同原因之外,均必须同用活血化瘀药,从而使经络疏通、凝滞消散而恢复正常。因此疮疡应用活血化瘀药:(1)可防止病变继续演变发展。(2)可防止肿块增大,促使肿块局限和吸收。(3)防止病变发展形成脓肿。(4)疮疡溃后应用,可使患部气血运行复常,肌肉生长,疮口早日愈合。故《医宗金鉴》说:“……疮疡已成而不去,或硬而赤,或硬而无脓,或破而不敛,总宜调和营卫,再以去毒行滞。”经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明,丹参、川芎、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药,能使炎症减轻,病灶局限,减少渗出,促使肿块消散,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此法虽然常用,却很少单独应用。除注意气与血的关系外,多根据疾病的不同原因,与其他治法并用。如疮疡阳证瘀热期宜与清热解毒法同用,两者相辅相成,则有加强抑菌和解毒方面的作用,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故《外科准绳》说:“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活血解毒消肿之药。”
3.关于温通法的应用
温通法是用温阳散寒通络的药物,以驱散因体虚寒湿痰浊深凝筋骨之间,以致阳气失和、气血凝滞的治法。凡证见疮形漫肿,不红不热,或肢冷、苍白、青紫,遇冷加重,口不渴,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等虚寒阴证疮疡,如流痰、脱疽等,均可应用阳和汤。作者用此方为主,治疗阴寒型肢端动脉痉挛症24例,其中8例治愈,说明阳和汤具有明显的温阳散寒、解痉通络的作用。对流痰、脱疽、阴疽等病亦有良好效果。临证时,要结合具体病情,随证加减,可提高疗效。如虚寒甚者,加黄芪、党参、熟附子;湿痰明显者,加陈皮、半夏、云苓;血瘀肿痛者,加丹参、红花、川芎;发生于腰部者,加杜仲、川续断、狗脊;发生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生于下肢者,加怀牛膝,对阴虚有热及酿脓和破溃者勿用。
4.关于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法的应用
本法是用理气活血,化瘀软坚的药物,是气机调达,气血调和,血瘀、痰凝消散的一种治法,从而达到体表良性肿瘤消失的目的。肿块病情复杂,因果交错,一般多气郁、血瘀、痰湿有关。因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气滞则血瘀,血瘀气亦滞;肝郁化火,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故气郁、血瘀、痰凝互结成块。如瘰疬、肉瘿、乳癖、多发性脂瘤等。其临床表现,气郁则肿块较硬或漫肿较软,随喜怒减轻或加重,病变多在肝经部位。常用药物有青皮、香附、橘核、橘叶、柴胡、郁金、木香等,以行气散结,开郁导滞;血瘀则肿块暗褐或青紫,或肿块较硬,皮色不变,呈持续固定性刺痛。常用药物有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以活血破瘀,通络攻坚;痰凝则肿块较软,有囊性感,或肿块硬实,形如果核。常用药物有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黄药子、昆布、海藻、半夏等、,以化痰软坚,解凝散结。作者根据上述法则,于(1987,中国农村医药)用自拟消瘿汤治愈甲状腺瘤12例;(1989,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消瘿汤(柴胡、胆南星、贝母、半夏、陈皮、山甲珠、茯苓、三棱、莪术、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为主治疗甲状腺瘤50例。(1986,山东中医学院学报)自拟乳块消汤(瓜蒌、牡蛎、夏枯草、昆布、海藻、丹参、柴胡、天冬、三棱、莪术、橘叶核、半夏、青皮)治疗乳腺增生病33例。均获得良好效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创建乳块消汤2号(昆布、海藻、生牡蛎、淫羊藿、黄芪、夏枯草、丹参、鹿角霜、柴胡、三棱、莪术、橘叶、郁金、浙贝母、青皮、元胡)。前方乳块消汤改为1号,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痰凝型,后者乳块消汤2号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痰凝,冲任失调型。可见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法,是外科临床治疗慢性肿块的有效法则。
5.关于解表法的应用
在传统的中医外科消法中,常用解表法中的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治疗发热轻恶寒重或发热重恶寒轻的表证肿疡,以达“汗之则疮已”的目的。实践证明,疮疡阳证之发热恶寒,并非全为风寒、风热侵入肌表而引起,多为热毒壅盛,正盛邪实,正邪相搏剧烈所致,常以热、瘀、脓三证表现为主,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为宜。作者总结疮疡阳证(外科急性感染)112例临床治疗的探讨中,有明显发热恶寒症状者12例,体温在38~39℃之间,白细胞总数多在15000~2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伴有口渴,苔黄,脉数等热证,均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愈。如采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非但不能奏效,反而致病情加剧,甚至发生“汗出则痉”之弊。如用辛凉解表法治疗,虽不能导致病情加剧,但治疗远不及清热解毒法。因此,疮疡阳证之发热恶寒证,用清热解毒法治疗为宜。疮疡初起,风邪犯表,如流行性腮腺炎,某些皮肤病之发热恶寒,根据病情也可选用。
二.托法
传统的中医外科托法是运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症候趋于局限。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作者总结疮疡阳证(外科急性感染)112例临床治疗中证明,毒盛正实的脓肿一旦形成,立即行切开引流,内服清热排脓汤(双花、蒲公英各30g,连翘、花粉、败酱草各15g,当归、赤芍、白芷各10g,生甘草6g)治疗,多数病例在1~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2~5天后白细胞总数将至正常范围,由此可见,内治以清热解毒,排脓消肿,外治以切开排脓,毒随脓泄,是治疗外科疮疡阳证脓成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应用透脓散的透脓托毒作用对比,病程短,痛苦小,损害组织小,引流通畅,并能有效的控制感染和防止并发症发生。但透托法并非抛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内服清热排脓汤,加山甲珠、皂角刺透托排脓,不用切开引流即可奏效。如:(1)面部鼻唇附近的疖、痈。(2)较小的有头疽,已多脓头溃破。(3)表浅痈肿,炎症范围广泛者,这样既可以防止因切开过早而毒邪扩散,又能发挥中医外科内服药透托排脓治愈的特长。本组脓成期80例,行切开排脓,内服清热排脓汤治愈者60例,此为脓成期之治疗常规。内服药物透托排脓治愈者14例,此为特殊情况下脓肿的治疗方法。两者各有特长,应根据病情分别选用。
清热排脓汤除有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活血化瘀的作用外,还有吸收消散脓肿的功效。本组脓成期病例中,有6例经穿刺抽脓证实,脓腔较深,脓液较少,炎症浸润广泛,经清热排脓汤加味治疗,脓液吸收消散而愈。其内消之机理,是根据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盛则肉腐成脓的病机,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连、黄芩、地丁、川芎消散药物,使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主的作用加强,消肿排脓的天花粉、败酱草、白芷成为辅助药,以加强主药的治疗作用。从而使患部热毒减轻,炎症局限,血脉调和,坏死组织逐渐吸收而愈。因此托法的作用不仅能以托毒于外,且能将较轻的脓肿吸收消散。这一治疗方法在脓成期的应用成功,充实了托法的内容,扩大了消法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若肿疡毒盛正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漫肿,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液稀少,肿块不消,身热,脉数无力者,宜补益气血,托毒消肿。方用托里消毒散。
三.补法
是用补养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消除各种虚像,回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方法。但疮疡溃后,并非全用补法,无虚像者,不可施用。如一般轻浅阳证溃后,毒随脓泄,肿痛减轻,身热渐退,此为正气充盛,易于生肌愈合,勿需补法治疗。如疮疡溃后较大较深有火毒未净者,当以清热益气、托毒为主。确有虚像者,方用补法。阴证疮疡溃后,或慢性溃疡,多见气血惧虚,非得补益之方而不能取效。疮疡阴虚者少,阳虚者更少,胃纳不振者,先以补气健脾,方能受补。补法种类很多,通常有补益气血法,补阴法、补阳发等。常用方剂如:八珍汤、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
三法各有其阶段性,又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因此,临床应用时,既要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又要结合全身和局部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比较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