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芬教授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验
2015.12.07(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济南 250011)
摘要:侯玉芬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有病35载 擅长可贵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本文总结侯玉芬教授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验。侯教授认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要重视审病求因,善抓病理特点,强调病证结合,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倡导內治和外治并举的整体疗法,用药注重顾护脾胃。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验;侯玉芬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周围血管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以肢体广泛性肿胀、疼痛、皮色暗红、浅静脉扩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DVT早期易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后期因静脉瓣膜破坏,患肢出现肿胀、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慢性溃疡等DVT后综合症,使患肢病残,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侯老师擅长诊治周围血管疾病,学验具丰,疗效显著。笔者随师受诲,兹将侯老师有关DVT的学术观点和治疗经验简介如下。
审病求因 善抓特点
侯老师认为此病属于中医学“肿胀”、 “瘀血流注”、“股肿”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由以下方面:(1)由跌扑损伤、手术等直接伤害,损伤血脉,致使肢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成湿,流注下肢而发病;(2)妊娠、分娩或因病长期卧床、长途乘车久坐等,久坐久卧伤气;或因年老、瘤岩等,导致气虚。“气为血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营血运行,血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脉中;(3)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流注入血脉,湿热与瘀血互结,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而发病。侯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无论是外伤、久劳、久卧、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六淫等何种致病因素诱使DVT发生,湿、热、瘀、虚(气虚、阳虚)是其病理特点。瘀血既是DVT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病理产物,又是致热、致湿的重要因素,且瘀血阻络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是病机之关键。总之,络脉血凝湿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侯老师在临证时,审病求因,善抓病理特点,论治有道,在确立了活血化瘀这一治疗大法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的同时,权衡湿、热、虚的轻重缓急,兼以利湿、清热、益气、温阳等,辨证用药,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病证结合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侯老师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时,既重视患肢的局部表现,也强调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情况。通常辨证论治分为以下三型:
1.湿热壅盛型 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肤色暗红而热,青筋怒张,按之凹陷。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选消栓通脉汤(茵陈30g、赤小豆30g、赤芍20g、水蛭10g、黄柏12g、金银花30g、栀子10g、苍术15g、桃仁10g、红花10g)。侯老师认为此型多属DVT急性期,其病理特点为“湿”、“热”、“瘀”为患,且“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重用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药,如茵陈、赤小豆、双花等。
2.血瘀湿阻型 患肢肿胀,活动后加重,痛有定处,皮色暗红,青筋怒张。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治宜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12 g,桃仁12 g,红花9 g,枳壳9 g,赤芍12 g,柴胡10 g,甘草6 g, 川芎10 g,怀牛膝9 g,苍术12 g,党参15 g,鸡血藤20g)。侯老师认为此型多属DVT慢性期,其病机特点为“瘀”“湿”为患,“热”不显著,故治以“活血化瘀”,兼以“祛湿”,其中党参健脾益气,脾气健则水湿可利;苍术祛风胜湿,燥湿健脾,二者合用具有扶正祛邪,补运兼施的功效。并酌情加软坚散结之品,如浙贝、夏枯草等可以增加疗效。
3.脾虚血瘀型 患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青筋迂曲、扩张,皮色暗褐,溃疡经久不愈,肉芽淡红或灰暗,脓水清稀,伴倦怠乏力。舌质淡胖或舌质紫黯,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佐以利湿,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 g,当归尾12 g,赤芍10 g,地龙10 g,川芎12 g,红花6 g,桃仁9 g,苍术12 g,党参12 g,鸡血藤15g)。侯老师认为此型多属DVT后遗症期,其病机特点为“虚”、“瘀”、“湿”为患,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重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之品。
侯老师认为DVT病程较长,且有湿邪为患,缠绵难愈,在临床施治时,选方遣药要精当,注意以下方面:①顾护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另外本病以肢体肿胀、疼痛为主,“脾主四肢”、“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侯老师治病时尤其注意脾胃功能,常用“苍术、党参、白术、黄芪”等,尤为喜用“苍术”,认为其辛苦性温,芳香燥烈,入脾胃经,辛苦则开散,芳燥能化湿,外可解风湿之邪,内能化湿浊之郁,有祛风胜湿、燥湿健脾之功,凡湿邪为患,不论表里上下,皆可随证配伍。正如《珍珠囊》载:“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②应用虫类药:如水蛭、地龙、土元、山甲等,其有破瘀逐瘀,通络止痛之功,对血瘀重证,非其不能化。③引经药的应用。病位在下肢者,药用川牛膝,伴有肾虚者,改为怀牛膝;上肢者药用桑枝、姜黄等。
把握病期 重视外治
侯老师在强调内治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外治疗法,认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粘滞。”由于DVT急性期不宜下地活动,否则血栓易脱落导致肺栓塞,故侯老师主张应用外治时应把握DVT病期,辨证施治。
1.药物外敷疗法:此法适用于DVT急性期。常用复方消肿散(芒硝、冰片、红花等)外敷患肢。方法:红花等碎末,加入芒硝、冰片内混匀,装入布袋内,外敷患肢,待布袋湿后,取下,将其晾干后再用。一般外敷3~5天后,患肢肿痛明显减轻,一般应用10天左右。侯老师认为芒硝外用具有清热软坚、消肿止痛之功;红花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效;冰片气味芳香,穿透力强,能通诸窍、散郁火,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功效,正如《本草经疏》所言:“芳香之气,能辟一切邪恶;辛热之性,能散一切风湿”。上药合用,外敷患肢,渗透到皮下,共奏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该方法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在临床是DVT急性期较好的辅助疗法。
2.熏洗疗法:侯老师认为熏洗疗法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独特方法,通过借助药物的荡涤之力直接作用于患肢局部,疏通腠理,调和血脉,具有消肿止痛、祛腐生肌、杀虫止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DVT慢性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贯穿于DVT的始终,是病机之关键,侯老师依据“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血得热而行”,常用活血消肿洗药(刘寄奴、苏木、海桐皮、红花、白芷等)或内服中药的药渣熏洗患肢。方法:将药物用纱布包扎好,加水煮沸后,先熏后洗或乘热将患部肢体浸泡于药液中,药液温度在30℃~40℃之间或以皮肤能耐受为度,以免烫伤皮肤,浸泡30~40分钟,每日1~2次。药液冷后,可加热再浸泡;治疗后注意保暖避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