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并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分析
2015.12.07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并发肢体动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截肢率、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我院自1977年6月~1997年6月共收治8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6例,女13例。年龄42~89岁,平均58.45岁,其中60岁以上者46例,占51.69%。发病部位:左下肢41例,右下肢43例,左上肢2例,右上肢3例。合并症:冠心病38例,脑血栓17例,高血压26例,糖尿病8例。有60例行化验检查(部分病人已用药后化验):高血脂32例,高血糖16例,纤维蛋白原增高45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6例,女13例。年龄42~89岁,平均58.45岁,其中60岁以上者46例,占51.69%。发病部位:左下肢41例,右下肢43例,左上肢2例,右上肢3例。合并症:冠心病38例,脑血栓17例,高血压26例,糖尿病8例。有60例行化验检查(部分病人已用药后化验):高血脂32例,高血糖16例,纤维蛋白原增高45例。
1.2 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10h,最长6个月。其中发病3天内就诊者13例,4~10天就诊者22例,11~30天就诊者31例。1月以上就诊者23例。
1.3 病变类型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临床三期3级分类:三期1级3例,三期2级6例,三期3级48例,二期32例。阻塞类型:Ⅱ型65例,肢体在原有缺血的基础上又出现急性严重缺血和坏死。Ⅲ型24例,过去从无肢体缺血表现,血栓在动脉粥样斑块上急性形成,阻塞管腔,使肢体突然发生广泛缺血和大面积坏死。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临床三期3级分类:三期1级3例,三期2级6例,三期3级48例,二期32例。阻塞类型:Ⅱ型65例,肢体在原有缺血的基础上又出现急性严重缺血和坏死。Ⅲ型24例,过去从无肢体缺血表现,血栓在动脉粥样斑块上急性形成,阻塞管腔,使肢体突然发生广泛缺血和大面积坏死。
1.4 症状和体征
65例患者单侧、双侧或四肢已有不同程度的发凉、冷、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突然1侧肢体又表现急剧缺血、皮色苍白、冰凉、剧痛,继之广泛瘀斑、紫绀、起水泡及坏死,检查肢体动脉搏动消失;24例以往肢体无缺血表现,突然1侧肢体发生上述缺血症状及体征。
1.5 诊断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21行腹部CT扫描检查,发现腹主动脉下段及双侧髂总动脉壁上有不规则的钙化病灶,58例截肢病人,截肢平面动脉腔内有血栓及斑块阻塞。
1.6治疗方法
1.6.1中医治疗 根据症状和体征辨证分为三型治疗。(1)血瘀型27例,用丹参通脉汤(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桑寄生各30g,川牛膝、川芎、黄芪、郁金各15g),水煎服,日一剂。血瘀重者用脉荣汤(黄芪、党参、丹参、赤芍、地龙、水蛭、海藻等),水煎服,日一剂。(2)湿热下注型49例,用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元参各30g,当归、赤芍、牛膝各15g,黄柏、黄芩、山栀、连翘、苍术、防己、紫草、生甘草各10g),水煎服,日一剂。(3)热毒炽盛型13例,上方加公英、地丁、板蓝根、知母等,水煎服,日1剂。
65例患者单侧、双侧或四肢已有不同程度的发凉、冷、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突然1侧肢体又表现急剧缺血、皮色苍白、冰凉、剧痛,继之广泛瘀斑、紫绀、起水泡及坏死,检查肢体动脉搏动消失;24例以往肢体无缺血表现,突然1侧肢体发生上述缺血症状及体征。
1.5 诊断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21行腹部CT扫描检查,发现腹主动脉下段及双侧髂总动脉壁上有不规则的钙化病灶,58例截肢病人,截肢平面动脉腔内有血栓及斑块阻塞。
1.6治疗方法
1.6.1中医治疗 根据症状和体征辨证分为三型治疗。(1)血瘀型27例,用丹参通脉汤(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桑寄生各30g,川牛膝、川芎、黄芪、郁金各15g),水煎服,日一剂。血瘀重者用脉荣汤(黄芪、党参、丹参、赤芍、地龙、水蛭、海藻等),水煎服,日一剂。(2)湿热下注型49例,用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元参各30g,当归、赤芍、牛膝各15g,黄柏、黄芩、山栀、连翘、苍术、防己、紫草、生甘草各10g),水煎服,日一剂。(3)热毒炽盛型13例,上方加公英、地丁、板蓝根、知母等,水煎服,日1剂。
1.6.2 西医治疗 先用0.9%生理盐水250ml加尿激酶30~80万U,静滴,每日1次,总量200~400万U,配合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20~30ml。或选用蝮蛇抗栓酶0.75~1U;消栓灵0.84~1.12U;654-210mg;PGE100μg等静滴,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第2疗程。用罂粟碱30~60mg肌注,日2次,连用10~15天;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日3次。有坏疽感染者,配合有效抗生素静滴;坏疽不宜控制、有危险者,行截肢手术。
2 结果
2.1 疗效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临床治愈12例,显效9例,进步7例,有效率31.46%。截肢58例,其中股部截肢54例,膝下截肢3例,前臂截肢1例,刀口均一期愈合。死亡3例,2例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全身衰竭、毒血症。
2.2 发病后就诊时间与疗效关系
3天内就诊者治愈8例,截肢3例;4~10天就诊者仅治愈3例,截肢8例,死亡2例;11~30天就诊者治愈1例,截肢25例;1月以上就诊无治愈者。截肢率高达65.17%,死亡率为3.37%。
3 讨论
本组动脉血栓形成均是在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基础上发生的,治疗ASO和防止发生动脉血栓形成是关键。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严重狭窄及血流缓慢,随着病人年龄增加和病变进展,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本组60例化验检查,纤维蛋白原增高者45例,其中5例病人在3年中先后两侧下肢均发生动脉血栓,提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治疗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纤维蛋白原是防止本病发生的重点。早期确诊、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很重要。本组有54例患者入院时,患肢已有广泛坏死,无法保留肢体,为保全生命而进行截肢手术。而13例发病3天内就诊者,经中西医综合治疗,有10例疗效显著,保全肢体,仅有3例就诊时已表现筋膜下张力综合征,虽经取栓术但仍疗效不佳而截肢。3例死亡患者,2例发病后5天就诊,肢体广泛瘀斑。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1例发病后40天就诊,已有全身衰竭、毒血症,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及时就诊合理地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2 结果
2.1 疗效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临床治愈12例,显效9例,进步7例,有效率31.46%。截肢58例,其中股部截肢54例,膝下截肢3例,前臂截肢1例,刀口均一期愈合。死亡3例,2例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全身衰竭、毒血症。
2.2 发病后就诊时间与疗效关系
3天内就诊者治愈8例,截肢3例;4~10天就诊者仅治愈3例,截肢8例,死亡2例;11~30天就诊者治愈1例,截肢25例;1月以上就诊无治愈者。截肢率高达65.17%,死亡率为3.37%。
3 讨论
本组动脉血栓形成均是在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基础上发生的,治疗ASO和防止发生动脉血栓形成是关键。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严重狭窄及血流缓慢,随着病人年龄增加和病变进展,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本组60例化验检查,纤维蛋白原增高者45例,其中5例病人在3年中先后两侧下肢均发生动脉血栓,提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治疗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纤维蛋白原是防止本病发生的重点。早期确诊、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很重要。本组有54例患者入院时,患肢已有广泛坏死,无法保留肢体,为保全生命而进行截肢手术。而13例发病3天内就诊者,经中西医综合治疗,有10例疗效显著,保全肢体,仅有3例就诊时已表现筋膜下张力综合征,虽经取栓术但仍疗效不佳而截肢。3例死亡患者,2例发病后5天就诊,肢体广泛瘀斑。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1例发病后40天就诊,已有全身衰竭、毒血症,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及时就诊合理地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