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医案
2015.12.07 季某某,男,64岁,因右足发凉、怕冷、疼痛半年,拇趾切除术后1个月,以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三期2级)于2009年2月10日来我院就诊。
初诊:
半年前,患者右足出现发凉、怕冷、疼痛,伴间歇性跛行,跛距离约100米。3个月前右足趾出现干黑、坏死,疼痛剧烈,遂于当地医院诊为“脉管炎”,1个月前行右足拇趾切除缝合术,拆线后局部渗液,疼痛,活动后加重,为系统治疗,遂入院。现患者右足背红肿,触痛,拇趾缺如,切口处破溃、渗液,纳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体:右下肢皮色可,皮温低,胫前凹陷性水肿,足背红肿,触痛,拇趾缺如,残端有0.5x0.3cm大小的坏死,有少量渗液,压痛。泛红试验(+),肢体位置试验(-)。左下肢皮色、皮温可。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 左侧(+)、(+)、(+)、(++),右侧(-)、(+)、(+)、(++)。股动脉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动脉彩超:右下肢动脉硬化并粥样斑块形成,股、腘、胫后动脉狭窄,血流尚可,足背动脉闭塞。有高血压、冠心病史5年,现口服卡托普利、硝苯地平,血压控制不理想。
辨证思路:老年男性,肝肾亏虚,气血虚弱,加之病久耗气,气虚无力运血,瘀血阻于脉中,经脉痹阻,四末失于温煦濡养,故有肢体发凉、怕冷、间歇性跛行。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疼痛。术后,脉络损伤,血瘀日久化生湿热,湿热下注,热胜肉腐,故有坏死,渗液,疮周红肿。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皆为湿热下注之征。
中医诊断:脱疽(湿热下注证),西医诊断: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2.高血压。急则治其标,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方选八妙通脉汤(金银花30g、玄参30g、当归20g、甘草10g、苍术15g、 黄柏12g、怀牛膝10g、薏苡仁30g)加减。
配合静滴抗生素、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及口服解热镇痛药、降压药等药物治疗。
复诊:2009年2月17日
患者右足仍疼痛,但较前稍减轻,夜间加重,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舌底脉络迂曲,脉弦结。查体:右足溃疡少量渗液,疮周皮色暗、皮温可,略肿,轻度压痛。湿热之邪减轻。仍以祛邪为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效不更方,上方继服。解毒洗药溻渍,日一次,外用马黄酊以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
三诊:2009年2月24日
经治疗后患者右足疼痛,明显减轻,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脉弦结。查体:右足大部分坏死痂皮脱落,溃疡结痂,无渗液,疮周皮色、皮温可,无浮肿,无压痛。气血亏虚,经脉痹阻,四末失养。宜标本兼顾,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加炒地龙、双花。解毒洗药溻渍,日一次,外用马黄酊以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
四诊:2009年3月3日
患者右足溃疡面痂皮部分已脱掉,无渗液,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脉弦。气血亏虚,脉道不利,四末失养。宜标本兼顾,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加炒地龙、双花。解毒洗药溻渍,日一次,以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10日后,痂皮全部脱落,溃疡完全愈合。
按:“脱疽”最早见于《灵枢·痈疽篇》:“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通过本病案,体会到“脱疽”的手术治疗,不能操之过急,若局部血运未得到明显改善,“急斩之”,则导致术后病情恶化,切口不愈合。此患者的治疗体现了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疾病分期与证侯、内治和外治结合的整体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