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丁书文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注重疗效,力主创新,发展才有生命力---走进名老中医丁书文及其传承工作室

2014.06.26
来源部门:
 
 
    丁书文教授,自1960年开始正式步入医海,50年来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用自己的足迹踏出了一条“多读书,勤临证,善思维,创新知”的学医、用医之路,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疗效,力主创新,发展才有生命力”的主导思想,他衷中参西、敬业爱岗、辛勤耕耘、锐意进取、锲而不舍,力主创新,注重探索,不断总结、硕果累累,成为了国内知名中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他的研究几乎涵盖全部心血管系统疾病,德高才广,医术精湛,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心血管疾病方面形成了个人独到的见解。他从现代人的体质学说入手,创立和构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近20年,运用清热解毒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过早搏动、病毒性心肌炎进行系统科学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为指导心系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他还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的保健新理念,并身体力行,现在丁书文教授虽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身体健康无恙,登高轻健,思维敏捷,仍然坚持查房、门诊、学术报告,坚持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学科发展第一线。
 
 
    1、敬业爱岗、辛勤耕耘
    丁书文教授1941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64年,丁师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山东中医学院任教,从农村到省城,最大的变化是工作生活在中医的环境中,丁师边工作边学习,并开始自学中医,由此开始,丁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和探索,1970年,丁师参加了西学中班,1978年,师从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周次清教授攻读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中医硕士研究生学位。几十年不断的学习、探索、思考,几十年的临床磨练,丁师逐渐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疗效,力主创新,发展才有生命力”的主导思想。在这个学术上的主导思想下,几十年来,丁书文教授衷中参西、敬业爱岗、辛勤耕耘、锐意进取、锲而不舍,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硕果累累,成为了国内知名中医心血管病学专家。
    丁书文教授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两项、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一项,其余各级课题多项。研制 “正心泰胶囊”、“正心泰片”、“复心宁胶囊”、“心速宁胶囊”等多种新药。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各级奖项6项,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9部,其中主编《中医临床实践与进展》、《现代新药与检查》两部,副主编《内科学》《临证经验荟萃》两部,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4部。
    近几年,培养研究生以身示教,他要求研究生做人与做学问并重,医德与医术并举,先后培养53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们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台湾、韩国。
    丁师目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评价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老年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十一五”全国老年病重点专科协作组负责人。
 
    2.中西汇通,发展为要
     目前,现代临床医学中,进展最快最迅速的是心脏病学,以致有人慨叹,中医心血管的阵地已经丢失,丁师却不认为这样,而是注重从现代医学吸取其研究成果,为中医所用,以增加辨证的准确性和用药的有效性。
    丁师在实践中发现,西医的模式虽然规范但有工厂化弊端,不论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使用的药物相差无几,很难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学辩证施治,一人一方,一病一方,更贴进患者实际。
丁师早年学习西医,后来专攻中医学,为中西医结合打下了基础。在临证中,首先对病人进行中医辨证,传统中医辨证与现代病理结合,中西医结合立体诊断,加深对病情轻重、标本的认识,合理吸取现代医学成果,有利于寻找出病机的关键,并在治疗时候根据医学病理研究、药理研究选择合理药物。
    传统中医学的另一个特色是整体观念,注重宏观,而现代医学病理擅长局部解剖病理,强调微观病理机制。两者各有长短,丁师认为需要取长补短,合理结合,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组织形态与功能的统一,局部与整体不统一时,局部应服从整体。首先着眼整体治疗,积极慎重处置局部。如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单支血管急性闭塞,导致心脏功能急剧下降,整体状态濒危,此时应该积极处理局部病变,以利能够迅速改变全身状况。如果老年慢性单支病变,心脏功能已经代偿和调节,此时整体状况较好,如果按照局部观点,需要支架置入以解决局部病变,而如果积极处理单支病变血管,有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所以可以不去处理局部问题,而通过中医药综合调节,改善心脏整体功能。这就是局部与整体不统一时,局部应服从整体。
    通过这种认识和处理,不仅提高了具体病人的疗效,发挥了中医药特色,更重要的是发展了中医学术,开拓了中医阵地。
 
    3力主创新,注重探索
     深厚的中医功底,丰富的临证经验,中医西医兼收并蓄的治学方法,丁师力主创新,与时俱进,注重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
     近20年来,丁师较早提出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建立了热毒学说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系统深入研究。丁师在国内较早地将清热解毒治法及方药引入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根据现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工作、饮食结构及疾病谱的变化,认为热毒是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症、脑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机,创新性提出心系疾病的热毒论等新观点,对急性心梗、不稳定心绞痛、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心肌病等创意应用补气、化瘀、解毒三联疗法。
    丁书文教授对抗疟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10年的探索。1996年研制治疗过早搏动的中药新药“心速宁胶囊”,在抗疟中药金鸡纳霜提取奎尼丁治疗早搏的提示下,在心速宁胶囊处方基础上进行拆方研究,选取其中具有抗疟疾作用的青蒿、常山两味,制备了青山健心片,2001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通过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丁书文教授在国内较早地将抗疟疾中药引入心律失常的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开拓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研究领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过早搏动的药物。
    在养生保健方面,他根据现代人的体质特点提出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的保健新理念,在预防保健方面提出“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的新思路。丁教授认为,当代人的体质及病机多以湿热内盛、气血不畅为特点,虚证仅占一成,因此,传统的保健理念、进补的方法已不适合现代人的体质特点,保健预防的理念应与时俱进,切不可滥用,不对路,补药可能是“毒药”。针对现代体质及病机特点,应采取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才是上策。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只要饮食正常、营养充足,根本用不着药补。如果要补,就把食补、神补、动补三者结合起来,效果比那些盲目吃补品要好。
 
    4治法纷呈,疗效为本
     丁教授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科学。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丁师在临证中详加诊察,不懈探究新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方药,总以疗效为本,通过临床疗效证明辨证论治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丁师认为,用法方药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采用合适的治法治则。丁师教诲:必须重视辩证论治,除按常规辨治外,还要重视具体患者病因病机的特殊性及体质特点,从特殊规律到一般规律,不断通过临证疗效的检验和验证,疗效是总结规律的标准。发现和掌握的病因病机规律多了,才能提高疗效。
 
    5名师带教,薪火相传
    丁书文名老中医工作室是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后建立并逐步发展完善,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名老中医工作室之一。
    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李晓表示:名老中医是中医药学术的带头人,他们的临床经验是中医行业的宝贵财富,“口传身授”,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继承名老中医衣钵的重要方式。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目的是通过改善环境,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继承、整理、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培养高层次临床科研人才,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
    目前工作室已经配备数码录像机、相机等现代音像技术设施,可以原汁原味整理保存名老中医的有关资料。通过跟师定期门诊或病房查房,对临床医案和疑难病例的分析、诊断与辨治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总结丁书文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思辨特点、读书心要及成才经验,整理保存有关临证、讲课、学术交流等资料,整理、推广名老中医诊疗疾病经验,培养出高层次的临床人才。
    负责人李晓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工作室在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丁书文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期间,整理了能够反映丁教授学术特点的格式化病历资料和典型病案210份,初步整理了丁书文教授临证思辨特点和学术思想,成才之路,读书心得,临床上有良好疗效的经验方,初步完成了丁书文教授临床经验推广应用方案。下一步,将在丁老的指导下,将全面系统搜集整理有关临床医疗、讲课、学术交流等学术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提炼形成临床思想,出版专著,在继承的基础上,选择丁老最具有特色的病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丁书文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探索学术思想传承的模式,培养出高层次的临床科研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科整体学术水平,带动地区学术发展。
 
 
    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李晓: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2002年作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丁书文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2007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丁书文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10年入选山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专业特长是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病变特点,采用恰当的中医药、介入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另外擅长采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高血压病、高血脂、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血管疾病,如调和营卫、清热通络法治疗冠心病,清热解毒法治疗高血压,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温阳益气法治疗心肌病等等。
近年来,重点研究方向为冠心病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主要为冠脉搭桥、介入术后仍然心绞痛,或者失去手术机会的冠心病。经过基础实验和临床疗效证明,传统医学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等中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使心绞痛发作减少,心功能提高,延缓心肌病进程,并由此减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
    目前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3部,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1项,山东省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基金(博士基金)、山东省中医管理局基金各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各类课题多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各1项。兼任山东中医药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焦华琛,女,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疗效评价委员会会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会员。专业为中医心血管病,特别对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常见病有独到见解。自2001年以来,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丁书文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人之一。2007年4月研究成果“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迄今已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卢笑晖简介:1997年于山东中药大学硕士毕业,同年分配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至今。2002年至200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师从丁书文教授,2005年至2007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内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2008年参加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工作,作为丁书文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进一步学习、继承、挖掘老师的学术经验。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跟师学习,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工作以来主编著作1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课题7项,其中“基于证据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诊疗常规研究”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任山东中医药学会心病委员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分会委员。
 
    门诊时间:周五下午、周六上午
 
 
 
    丁书文教授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二下午,星期三上午
 
    李晓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上午,星期六上午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