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骨蚀)诊疗方案
2021.09.25股骨头坏死(骨蚀)诊疗方案
一、概述:
中医病名:骨蚀
西医病名:股骨头坏死
骨缺血坏死临床多见,病种多,病因也多。如创伤性骨坏死,减压性骨坏死,先天发育性骨坏死等。全身骨骼均可发生骨坏死,以股骨头、肱骨头、距骨、腕舟骨多见,股骨头最为多见,随着社会发展,骨坏死的发病率升高。本节只叙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他不再叙述。
骨坏死疾病,中医称为“骨蚀”,属骨痹范围。《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素问•长刺节篇》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痹。”
二、诊断标准:
参照目前国际通用的Mont诊断标准:
(一) 特异性指标
1.股骨头塌陷;
2.软骨下骨低密度线(新月征);
3.股骨头前内侧出现死骨;
4.骨扫描呈现被高密度影包绕的低密度影,即热中有冷(cold in hot);
5. MRI的T2像上出现双线征(Double Band);
6.骨活检检区域性骨细胞陷窝空虚,累及临近多根骨小梁坏死;
(二) 非特异性指标
1.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狭窄;
2.股骨头内出现斑点状低密度影或高密度影;
3.骨扫描显示高吸收信号;
4.MRI检查显示骨髓水肿或纤维化信号;
5.髋关节活动疼痛、X线检查无异常;
6.有长期过度饮酒或使用激素史;
7.骨活检显示非特异性病变,提示骨髓水肿或纤维化;
三、中医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进行诊断。
1.肝肾亏虚证 髋部隐痛不适,或有静息痛,下肢酸楚,形寒肢冷,关节沉重,跛行,口干不欲饮;舌质淡白,舌体稍胖,或有齿痕,脉涩而无力。
2.血瘀痰阻证 髋痛至膝,关节活动不利,甚则僵硬,下肢酸楚,跛行,髋周压痛,舌淡,苔白,或苔腻,脉沉细弦。
四、西医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根据X线表现不同,可分为四期:
Ⅰ期——软骨溶解期:头的外形正常,仅在持重的软骨下出现1-2毫米新月形透光带(新月期)。
Ⅱ期——头坏死期:头的外形尚正常,但由于头的外上方或中部软骨下密度增高,增高区周围密度减低,有时出现囊性改变,有时出现带状硬化区。
Ⅲ期——头塌陷期:在负重处出现台阶状塌陷,软骨下骨质有微细的骨折线,进而头变扁,有时呈楔状或锥状坏死区。
Ⅳ期——头半脱位期:头的高度明显减低,头坏死区向头内下沉,且有增生肥大,并向髋臼外上半脱位。关节间隙窄,髋臼外上方有增生形成。
五、治疗方法
(一) 中医治疗: 股骨头坏死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比较简单实用。早期为气滞血瘀或痰闭经络,中期为肝肾不足,经络闭阻,晚期为肝肾亏损,气血虚弱。
1.针灸、针刀、推拿等疗法等手法治疗。
2.中药治疗
曹老认为本病皆为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所以临床治疗多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总的治疗原则。制定了骨蚀汤,治疗该病。
方药组成:当归15g,川芎9g,桂枝9g,丹参15g,川牛膝9g,鸡血藤15g,穿山龙15g,葛根15g,炒白芍15g,全蝎6g,地龙9g,白芥子6g,元胡9g,熟地黄15g,狗脊15g,淫羊藿15g,杜仲12g,骨碎补15g,生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云苓15g,甘草6g,巴戟天15g,炮山甲6g(冲服),鹿角胶5g(冲服)。
肝肾亏虚证 治则:补肝强筋,益肾脏、填精。骨蚀汤加枸杞王不留行、蜈蚣。
血瘀痰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止痛。骨蚀汤加桃仁、红花、没药、川芎。
(二) 西医治疗
1.股骨头坏死早期 :股骨头坏死早期以疼痛为主,疼痛较严重者可口服药物以缓解疼痛、指导髋关节关节功能锻炼。
2.股骨头坏死中期:可以配合理疗、高压氧疗法。根据病变情况,可以选用股骨头植骨法、内收肌松解法、股骨头钻孔减压术。
3.股骨头坏死晚期: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六、预防和保健
1.戒烟:告诫患者要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加重股骨头缺血坏死。
2.戒酒:告诫患者要绝对戒酒,防止酒精加重股骨头缺血坏死。
3.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富含钙质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4.适当运动,鼓励非负重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同时防止股骨头塌陷。5.患者应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外伤并保持良好的情绪。
七、疗效评估(中医、西医)
1.西医标准:依据1993年第一次全国骨坏死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等进行综合评价,每项分为6级,1级最差,6级最好。以4项积分总分评定优、良、可、差。优≥80分;良≥60分;可≥40分;差<40分。
2.中医标准:执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