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程益春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为探索探索糖尿病的治疗奋斗一生

2015.06.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追古溯今   为探索探索糖尿病的治疗奋斗一生
         全国名中医药专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程益春教授从医心得
一、母亲早逝,立志学医
    我1938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乡程家村,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参加革命常年在外,母亲体弱多病,还要照顾我和年幼的弟弟,在我7岁的时候,母亲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并最终离开了我们。这件事情使我早早体会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我立下志向,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使像我母亲这样的患者能重够获新生。从此我努力学习,靠国家助学金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在报考志愿之时,我郑重填写了山东中医学院,并被顺利录取。
    二、锋芒初显 主攻糖尿病
    在山东中医学院学习期间,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在著名中医大家张珍玉、李克绍、周凤梧等教授等亲自授课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四大经典,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基础。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山东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同教研室的还有著名中医专家周次清教授、刘献琳教授等。周老和刘老都是中医内科大家,我在中医内科教学和临床工作方面都得到二位前辈的悉心指导,中医临床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1973年春天,一位来自河北的糖尿病患者,慕名找到我,他患糖尿病已有10年余,这期间遍访名医,疗效不佳,血糖始终控制不理想,消瘦明显,而且已经出现视物模糊、手足麻木发凉等并发症。我仔细询诊,四诊合参,审时度势,给他开了中药,并嘱咐他回家后服用一段时间。3个月后这位患者从老家专程赶来谢我,不仅血糖明显下降,而且视物模糊等症状都明显减轻,这使我信心大增,也下定决心开始专研糖尿病的治疗,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解除痛苦。糖尿病属于中医学 “消渴病”的范畴,中医古典文献多有论述,我系统研究《黄帝内经》、《三消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古今中医名著中关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和治疗,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消渴病的独特观点和治疗的理论体系。1976年山东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逐渐分成心血管、内分泌、消化、免疫、血液肿瘤等8个学组。我担任内分泌学组的组长,创立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从此与糖尿病结下不解之缘。
    三、尊古创新 创立程氏健脾法
    传统的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往往从“三消”立论,正如《证治准绳•消瘅》中所言“,“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主要病机为肺燥、胃热和肾虚,治疗多以滋阴清热为法,而倡行从脾论治,益气为主者甚少。我在长期临证中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乏力症状者占80%以上,而以乏力为第一主诉者占60%,并且许多患者形体消瘦、四肢无力、倦怠懒言,所以我认为糖尿病是本虚标实证,脾气亏虚是其发病的关键,提出了“脾”在糖尿病病因病机中的主要地位,以及以健脾益气为主要治疗大法的理论体系。被中医界同仁称为“程氏健脾法”。
    “程氏健脾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并非凭空创立。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隐含了健脾法的思想,《灵枢五变》中说:“五脏皆柔弱则病消瘅”。《灵枢本脏》进一步指出“脾脆善病消瘅”,明确指出脾虚是消瘅的重要病因。又认为本病为“膏粱之疾”“肥美之所发”指出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可导致消渴病。对于消渴病之口甘、溲便之变,也从脾胃入手进行解释,正如《灵枢口问》中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素问奇病论》中说:“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并最早提出了消渴治之以兰的理论,用兰草一类芳香化浊,醒脾健脾的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张仲景在治疗消渴病的白虎加人参汤、栝楼瞿麦丸中应用了人参、茯苓、薯蓣等健脾之品。唐、宋、金、元医家对健脾法的论述散见于各家论述中,如宋朝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 消渴》中指出“消渴症候,人皆知其心火上炎,肾水下泄……孰知脾土不能制肾水,而心肾二者皆取气于胃乎?总要服参苓白术散,可以养脾生津液。”金朝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有“四君子汤,治烦热燥渴”和“白术散治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服之则渴生津液”的论述。李杲为张氏高徒,他在《兰室秘藏 消渴门》中记述:“洁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消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治之”。元朝朱丹溪治病强调阴虚,他在治疗消渴时,也酌情加入健脾之品。明清时期消渴病理论得到进一步发扬,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消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健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以温补见长的赵献可更是主张应用七味白术散、人参生脉散等方治疗消渴病,以复脾胃输布津液之职。又如李时珍用黄芪止渴补虚,为治疗消渴合并痈疽之要药。健脾理论的论述虽早,但均未成理论体系,也没有人明确提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首次把健脾法治疗糖尿病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并做了临床观察,结果发表在1991年的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此理论得到中医内分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称为“程氏健脾法”。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气,濡养全身;脾居中焦,脾胃还是一身气机之枢纽,主生清与降浊。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在消渴病中,由于脾气亏虚,中焦气化不足,一方面精微物质不能化生津液,故口干、多饮,脾主四肢肌肉,精微物质不能化生气血,故四肢消瘦,疲乏无力。另一方面脾虚不能生清,精微物质下泄反随糟粕排出体外,故尿频量多。因此糖尿病“脾”病为先,造成气化不足,累及他脏,变证丛生。所以脾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以脾为主的气机升降失常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五脏具虚是消渴病的最后转归。所以治疗健脾益气为主,恢复脾的运化和生清功能,并据此创立了健脾降糖饮系列方剂。健脾降糖饮的基本组成为黄芪、黄精、白术、山药、鸡内金、葛根、天花粉、丹参。方中首选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黄芪甘、微温,入脾、肺二经。重用黄芪取其补气力强又能升阳,其升发之性可“助脾之升清,复其散精达肺”。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白术炒用则燥性减弱,功专健运脾气以生津液。《医学启源》有云:“白术,和中益气,强脾胃,生津液止渴。”《本经逢源》指出:“白术,生用除湿益燥,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之效。”山药、黄精,甘淡性平,滋养脾阴。山药补气又能养阴,“善摄脾精”,“生津以止消渴。”黄精补脾养阴,又能润肺。二药相合,既可助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其阴柔之性又可防之偏燥。另外,还可有助于他脏阴津的恢复。葛根,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取其升阳的作用,助黄芪健脾升阳,益气布津,所用最妙。鸡内金健胃消食,助脾气的运化,又可使补气药补而不滞。天花粉苦、寒,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为“消渴圣药”,生津润肺,养阴益胃,以除燥热之标。佐以丹参取其活血之中寓有养血之功,善于活血化瘀又能除烦安神。与芪、术相合又有益气活血之功。我又根据脾为后天之本,脾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关系,在健脾降糖饮的基础上创制了健脾八法分别是健脾清胃法、健脾润肺法、健脾调肝法、健脾养心法、健脾补肾法、健脾活血法、健脾化湿法、健脾解毒法,用于治疗糖尿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产生的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至今仍在我院广泛应用。
    四、立足临床 科研成果丰硕
    我一向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研要和临床相结合,反对没有临床实践的空洞的科研。在对健脾降糖饮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验证了健脾法理论的正确性,探讨健脾法了作用机制。我主持研究的课题“消渴平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奇可力胶囊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糖肾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在学术上有重大突破,佐证了健脾法的正确性,得到了医学专家的一致赞同,其成果分别获山东省科学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以我的方子为基础的消渴平片目前已被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生产,奇可力胶囊、天虫雄宝胶囊已获得国家级新药批准。以我的经验方制成的院内制剂如:消渴合剂、糖肾康颗粒、糖心舒片、强肾胶囊、消瘿片等长期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打破藩篱 讲求临床实效
    在临床治疗上我认为要讲求实效,既要多读书,继承古人的经验,又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要师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如糖尿病肾病,中西医都认为是疑难病,我在研究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此病不能单拘泥于古人“水肿””、“关格”等病的认识,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肾病”为病名,分轻、中、重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疾病,进行分期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健脾补肾、活血利水,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分期治疗中早期当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中期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晚期常见湿毒内攻和水气凌心,故以降逆和胃、化浊利水、通脉宁心、健脾温肾为治疗方法,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抢救措施,把许多糖尿病肾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
  对糖尿病足的治疗,西医目前也没有特效的方法,病人痛苦万分,甚至要截肢。我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瘀血阻络,治疗时应抓住活血化瘀这一关键,然后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我将其总结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活血化瘀、滋阴清热法;活血化瘀、清利湿毒法;活血通络、温阳散寒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等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配合中药外敷法,疗效显著,许多病人经过治疗,避免了截肢的痛苦。
  再如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治疗,以往以疏肝清热为主进行治疗。我认为患者在发病不久就出现乏力、心慌、消瘦等症状,辩证为气阴两虚证。治疗以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主的治法,取得满意效果,而且缩短了疗程,临床不易复发。
    我认为疾病的治疗要追根溯源,抓住主症,主要病机,我常跟学生们说“抓中间,带两头”,即主要病机和症状得到治疗后,其他伴随症状、病机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开方一般不用大方,一般在 l0-14味,剂量上用君药多力宏,臣、佐、使药用量一般较少,且药对、药组较多,配伍精炼,方简意明,重点突出,解决主要矛盾。临床用药我反对用大苦、大寒、大热之药,一是因为是药三分毒,此类药物用量过大伤及人体正气,二是大寒大热之药容易伤及胃气。我主张治病,要通过调动人体的正气,通过正气来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临床用药少而精,并时时不忘顾护胃气。
  六、治调结合 医者仁心
  内分泌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与饮食、情志、劳倦、水土、先天发育等诸多因素皆有关系。所以我认为内分泌病的治疗,要多种措施综合治疗。
  例如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我提出 “三平衡一动”疗法,“三平衡”是指心理平衡,即心理治疗,医生在给病人诊治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病人解除心理顾虑;饮食平衡,即饮食疗法,是指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机体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脏腑功能平衡,是指根据临床表现,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达到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使机体恢复健康;一动是指体育疗法,即采用适当的体育锻炼防治糖尿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提出了“管住嘴,多动腿”的治疗口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对于遗尿、痤疮、肥胖等由情志引起,或者影响患者心情的疾病,我主张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他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让他们安心治疗,不要急于求成。
曾经有位坐着轮椅来看病的患者,叫潘红霞,十几年前一次车祸带来的后遗症使她发现自己已患有糖尿病。由于糖尿病的影响,潘女士最终没有保住她的伤腿。截肢手术后,她的意志曾一度消沉,对糖尿病没有积极的治疗,不久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脑中风又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当她被家人抬着来找我看病时,她几乎不能动了。我不仅帮她很好地控制了糖尿病并发症,而且在心理上鼓励她,让她有了积极生活下去的希望。
七、重视养生 未病先防
中医学博大精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贯穿始终。所以我认为防病重于治病,平时就要注意养生。在养生防病方面首先是调情志的舒畅,《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指人要清净安闲,排除私心杂念,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其次要饮食有节,劳逸结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腻并且活动减少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发病的主要原因。我总结的三平衡一动,就包括饮食平衡和多运动。我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总结了老年养生十法。包括1、坚持冷水洗脸;2、清晨喝杯温开水;3、适当户外运动;4、午间按摩头皮;5、午后饮用茶水;6、傍晚要做腰部运动;7、洗澡擦胸搓背;8、热水浴足护脚;9、睡前双手摩腹;10、饮食药膳进补。受到广大老年患者的欢迎。
      八、名医经验 薪火相传
名医经验,薪火相传,中医事业方兴未艾,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中医人才的培养。我一向重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在临床带教中我对学生从严要求,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多年经验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要言传身教,老师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学。要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任劳任怨工作。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对病人的来访信、求医信,一定回复,信件再多也要亲笔回信。对患者和蔼可亲,从不厌烦。门诊病人再多,也要耐心应诊,经常工作延时;并且利用节假日义诊,义务宣传糖尿病教育等医学知识。这些点点滴滴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勤于学习,精于工作。
我从1990年代开始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迄今已经培养20余名硕士、博士生。而且作为全国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培养了六名高徒。如今他们大都已晋升教授、副教授,许多人已经成为省市医院的内分泌科骨干,为中医内分泌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是我一手创建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始于上世纪70年代,科内的多数医生都是我的研究生或高徒。经过30年的发展,内分泌科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2011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程益春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现已初具规模。工作室以整理、发掘、传承和创新我的学术经验、学术思想为宗旨,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发展。工作室通过回顾性研究,查阅、整理既往反映我临床诊疗特色和辨证思维特点的原始病案;通过临床随诊,收集我治疗内分泌疾病的特色病例,总结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工作室还将我的学术经验、学术理论推广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促进中医内分泌的发展。
  我已年过七旬,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要为中医内分泌事业奋斗终身!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
Baidu
map